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竹心有節,君子同風

竹心有節,君子同風

蘇軾曾有詩曰「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它們筆直、挺拔、青蔥翠綠,自有一種洒脫俊朗之姿與清冷之氣,象徵著高潔、虛心、堅貞等品格,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

北宋·文同 《墨竹圖》

畫家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蘇東坡與文同同為「竹痴」,「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既是蘇東坡自況,也是評點表哥文同。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南宋·吳炳 《竹雀圖》

此圖中棘竹叢生,枝椏橫出,枝頭有一雀鳥正在悠閑地啄理羽毛。整幅畫面景物聚於下側,可見南宋構圖新風的影響。圖中竹枝用雙鉤技法,雀鳥在用色彩沒骨畫出後,重點部位再用墨線描出。這是吳炳傳世作品中的代表作。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元·倪瓚 《竹枝圖》

倪瓚畫墨竹圖,好作新發的嫩竹,枝葉上挺,且單用濃墨,而不以濃、淡墨色分葉面之正反。這別出心裁之處,也許正暗藏了倪瓚胸中與眾不同之「逸氣」,發人深思。

《和黃門盧侍御詠竹》

張九齡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無玄月變,聲有惠風吹。

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

鳳凰佳可食,一去一來儀。

元·顧安《拳石新篁圖》

此圖中新篁數竿,瘦削挺拔,立於石旁,竹葉參差錯落,以濃淡顯出不同層次,線條鋒銳有力,筆墨細膩,生意盎然。

《詠竹根珓子》

貫休

出處慚林藪,才微幸一陽。

不緣懷片善,豈得近馨香。

節亦因人凈,聲從擲地彰。

但令筋力在,永願報時昌。

明·王紱《淇渭圖》

此圖寫倒掛竹一枝,姿態秀妍,頗有臨風弄月的風致。其墨竹畫法,繼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瓚等的傳統,著重表達蕭散清逸的意韻。淡墨寫枝,濃墨捺葉、葉端輕輕彎折,翻轉自如,如神來之筆,盡顯竹葉靜中有動的態勢。此圖用筆在遒勁中出姿媚,縱橫外見洒脫,開元末明初畫竹的新風格。

《竹》

李賀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明·夏杲《奇石修篁圖》

夏杲擅墨竹,時推第一而名馳域外,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譽稱。。此圖之中奇石崢嶸,兩竿新竹並立抽發,枝葉交互縱橫,另有一高竹,由畫外凌空插入,具巍峨之勢。奇石的畫法粗簡寫意,新竹卻以圓勁之法寫干、挺秀之筆寫枝,撇寫竹葉,頗具書法韻味。畫面濃墨淡彩,將修竹之挺拔婆娑、含雨帶露之姿,刻畫得生動鮮明。

《滿江紅·詠竹》

陸容

不種閑花,池亭畔、幾竿修竹。相映帶、一泓流水,森寒潔綠。風動仙人鳴佩遂,雨余凈女添膏沐。未成林,難望鳳來棲,聊醫俗。

問華胄,名淇澳。尋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嬌金屋。坐蔭從容煩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觸。歷冰霜、不變好風姿,溫如玉。

明·徐渭《竹石圖》

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濕潤形態,以一枝飽蘸水墨之筆,在半生的紙上,用嫻熟的草書筆法盡情揮寫,充分顯示出駕馭水墨技巧的水平,特別是那塊以淡墨染面,以濃墨積陰的石頭,確有玲瓏剔透的效果,不愧為徐渭的佳作。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明·陳栝《雪竹圖》

此圖寫雪竹,筆法與眾不同,竹以雙鉤疾筆寫出,點筆寫出灌木,雪是用枯筆隨意點垛,洋洋洒洒,筆法老辣,更見生趣。在歷代雪竹作品中,獨樹一幟。

《東湖新竹》

陸遊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

官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清·鄭板橋《竹石圖》

鄭板橋晚年時曾在一幅《竹石圖》中題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筆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鄭板橋畫了40年竹子,終於悟出繪畫須去掉繁雜提煉精髓的道理。鄭板橋的一生,不僅寫竹、畫竹,更愛詠竹。不僅留下大量竹畫,還有大量詠竹的詩文。

《竹》

鄭板橋

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滿庭除,洒然照新綠。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

莫被風吹散,玲瓏碎空玉。

人民時代藝術院

發現藝術之美

追溯藝術之魂

呈現藝術家的創造與靈性

分享藝術家的思想與學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時代藝術院 的精彩文章:

一卷《富春山居圖》,流轉世間六百年

TAG:人民時代藝術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