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你不能成功?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你的命運?

為什麼你不能成功?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你的命運?

我有一個朋友,鐵嶺,他們的公司很酷,兩個合伙人一個秘書,整個公司就三個人。一年投資20個項目,貌似除了我之外,沒有人給他們做過PR,他們自己也根本不做,有一句話總結:

所謂的創業成功,就是解答題高手作對了選擇題。

選擇決定命運,這話一點沒錯,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選擇呢?

甚至我們可以把「創業」兩個字去掉。

所謂的成功就是解答題高手作對了選擇題。

首先,成功是高手的是,起碼是發生在那些最終成為高手的人身上的事。

其次,很多高手,做解答題一流,也就是說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很高,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結果更優。但,但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並不見得能夠成功,因為他們選擇去做的事常常並不是能夠大獲成功的事——也就是說他們做選擇題的能力很差。

最後,所謂的成功,還有另外一個解釋: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你看選擇這東西,常常發生在行動之前,於是,事情做得不對,或者說,選擇錯誤之後,水平再高於事無補,效率再佳越做越錯,速度再快也只能「早死早超生」。至於結果,回頭看看就知道,貌似在最初選擇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是為「宿命」。人們常常在結果不好的時候,用這個詞描述「命運」或者「運氣」。

這句話里把創業兩個字加進去有什麼意義呢?因為創業成功,常常是大家配合,打群架的勝利,於是這個判斷應該是創業者與投資人共同擁有的思考能力才對。

創業者是解答題高手,投資人也是解答題高手,但他們都不是選擇題高手,那麼他們大勝的概率其實並不大。

創業者也好,投資人也罷,在都是解答題高手的前提下,竟然也都是選擇題高手——這事最好的組合。

最差的恐怕是,創業者是選擇題高手,但不是解答題高手,投資人是解答題高手,但不是選擇題高手。這是最荒謬的組合了。

關於那句話,我們解釋的差不多了,現在可以把注意力拿回來,去考慮核心問題了:

為什麼那麼多解答題高手做不對選擇題呢?

因為他們沒有養成正確有效的價值觀。

什麼是價值觀,最通俗的定義是:

知道什麼好,什麼更好,什麼最好。

知道什麼是好的,就知道什麼是差的;知道什麼更好,就知道什麼更差;知道什麼最好,就知道什麼最差。是吧?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類比成操作系統,那麼這個操作系統裡面有兩個東西是核心:

概念

價值觀

過去的一百多天里,我們天天在自省所使用的概念,什麼是資本,什麼是最大的惡習,什麼是萬能鑰匙,什麼是落後,什麼是活在未來……認真審視每一個需要使用的概念,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群體的習慣——相信我,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其實很簡單:

看他的操作系統里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

看他的操作系統里那些必要的,正確的,清晰的概念之間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關聯。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你就明白我為什麼根本不相信智商這個東西是遺傳的了(甚至智商這個概念本身並不是「必要的」概念)你就明白為什麼我篤信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訓練與自我訓練變得更聰明——因為按以上兩個標準,聰明是可以習得的。甚至就算天生個體有差異,相比較後天的訓練,實在是微不足道。

若是你想明白這個基本道理,那你在正確對待自己聰明程度方面,就會變成一個「進取型人格」。

你再想,當你面對選擇的時候,之所以猶豫不決,無非是不知如何取捨,搞不清楚那個選項更好,那個選項更糟。是吧?若是知道,直接選擇就好了,不是嗎?

於是,選擇並不難,甚至並不存在。所謂的選擇,只是價值觀確定之後的自然結果。

這個欄目,聚焦在「操作系統自我自動化升級上」,於是本質上來看,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是關於「概念」和「價值觀」的。因為這兩個東西搞定了,選擇是自然發生的,自然發生的選擇會觸發行動,進而改變是自然而然的,相比很多人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體會。

所以跟深入的結論是:

價值觀決定命運。

很多人沒有想到竟然是這樣的,是吧?決定你命運的,其實是價值觀。那些動不動就三觀碎一地的人,其命運也很脆弱,別說心是玻璃心,連他們的命運也都比玻璃更脆弱,隨時可能「散落在風中」……

於是,在討論方法論的時候,本質上我們研究的是「如何甄別好壞優劣」。

說來真的好奇怪,落實在這個層面之後,這不就是「解答題」了嗎?為什麼那麼多解答題高手到了這樣的地方就好像是突然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解答能力呢?

答案很簡單,也很詭異:

絕大多數人被自己所局限,無法從「自己的世界」里跳出來,去觀察整個世界,或者說,起碼跳出來之後,去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哪怕不是整個世界),去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哪怕尚未完全接近真實),於是不可能選對,只能選錯。

有一個詞,大家都聽說過,但幾乎都不知道這個詞從始至終都像鬼一樣衣服在自己身上,影響自己的終生:

以偏概全。

人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看法當作全世界的看法,把自己的觀察當作全世界的觀察……一切都從自己出發,全然不知道別人可能跟自己不同,別人身處的世界一樣可能跟自己不同——甚至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作為「以偏概全」的第一個例子,我們看看常見的創業者思路:

我發現一個需求尚未被滿足;

我自己就有很強烈的這個需求;

我問了身邊的人,他們也說有這個需求;

市場上沒有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

如果我做出來,那麼就是第一個做出來的,於是一定有優勢,有前景。

這是個很常見的思路,也是很有說服力的想法——因為每句話都是對的,連起來更像是對的,可是,真的嗎?

「我有一個很強烈的需求和整個世界有這個強烈的需求」差別巨大。

比如我一直就有一個強烈的需求,電子書應該能夠被跨書全文檢索,否則電子書有什麼意義呢?可Kindle就是不滿足我這個需求,而且他的銷量還很好,說明大多數人是看小說來的,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我強烈的那個全文檢索的需求。但是我確實是有這個強烈的需求,所以這個需求其實是很小眾的需求,即使做出來也,市場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

我問身邊的人,你的樣本足夠嗎?超過30個嗎?30個是用拓撲學算出來的數字,不是隨口說說的,統計樣本低於30,那基本上不可能是有意義的統計結果。在數據容易獲取的今天,我們可能需要300或3000才更放心。

還有身邊的人常常很和諧,並不說實話,甚至每個人都有些「腦殘粉」,他們的話是不算數的——比如你媽媽就是你的腦殘粉,無論你怎麼樣他都會說:「不錯啊」

最關鍵的是「市場上沒有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並不一定是「沒有人想到要做」的結果。很可能是「別人已經做過了,最終那產品卻死掉了」的結果。

這太可怕了。其實市場已經驗證了這個想法不可行,你卻不知道,以為自己是第一個想到的,所以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是飛蛾撲火……

另外一批例子,「知呼」上遍地都是。問題板塊「xxx你怎麼看?」

於是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們的各式各樣的「看法」(基本上都是「客觀事實」)。你可以花時間去研究,那些人為什麼會那麼想?

在那裡,只有「自己的看法」,即「被自己局限到的看法」而已。其實哪都一樣。

只是「知呼」恰好是人數比較多,且人們更被鼓勵發表看法的平台而已,集中嘛。

你花上時間去研究,去琢磨,等你琢磨清楚那些人的局限來自於那裡,有如何被「以為自己的世界就是全世界」這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模式鎖局限的時候,你自己就有了足夠的「反省機制」——你自己不願意成為那樣的人,不是嗎?既然不願意,那就要想辦法。

辦法這東西,不是天然就有的,都是想出來的,之所以不去用力想,是因為沒有被「嚇到」,看到那些可怕的人所身處的可怕世界,你就會想逃出去,你會害怕,於是你就有了拚命想的動力——誰說恐懼總是壞事?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美國總統競選,希拉里落敗,我有一個相對比較信服的說法,希拉里擺在他實際上並不了解身處中低層的美國白人選民的想法。也從來沒有真正放下身段去美國中部體察民情。於是,最終,希拉里「以偏概全」的「一廂情願」的把很多「看法」誤以為「事實」,進而做出許多時候實際上低級錯誤的決策。

按照這個解釋,希拉里的失敗是精英階層自以為是的失敗。

總結下,

選擇決定命運,價值觀能決定選擇,於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養成的過程中,最應該迴避的陷阱只有一個——以偏概全。

思考與行動

價值觀的養成是長期反覆的過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而且應該是終生不斷錘鍊的過程。所以,一篇文章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一篇文章開始是必要的。最簡單的起點是:

復盤評估我過去的某個重要選擇;

看看是那些價值觀影響了我的選擇;

若是某個選擇是錯誤的,那麼選擇根據(價值觀)是因為哪方面你「以偏概全」了?

羅列三到五個過去重要選擇,復盤評估,反思。而後琢磨下,為了未來不至於犯同樣的錯誤,自己要做出怎樣的改變?制定怎樣的原則?價值觀要有什麼樣的變化?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讓自己更值錢 的精彩文章:

TAG:讓自己更值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