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如何表揚年度傑出人物?

古代如何表揚年度傑出人物?

點擊上方「

魚羊密史

」關注,每晚八點推送


回復「

揭秘

」,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凌煙閣24功臣





古代為了表彰先模人物,往往會通過上牆張榜、皇帝下詔全國或豎碑建廟的形式予以表彰,其導向性很強,容易在官員和民眾中產生良好效應。國家層面採取的方法有:




一是建閣塑像。

唐太宗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圖像的凌煙閣,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二十四位功臣,命令當時的大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都是真人一樣大,由當時的大書法家褚遂良題字,流傳後世,榮譽規格特別高;宋代也是如法炮製,宋理宗寶慶二年,圖功臣神像於昭勛閣,包括趙普、曹彬、潘美、王旦等也是二十四位功臣;而到了清代,清初的治河名臣朱之錫,生前以兵部尚書銜,總督河道,駐濟寧。從順治十四年(1657)至清康熙五年(1666),朱之錫就任河道總督10年,鞍馬勞頓,疲於奔命,南北交馳,幾無歇腳之時。一年到頭,奔赴在治河第一線。治理黃河成效顯著,最後累死在治河第一線,時年44歲。對這樣一位先模人物,他們採取塑像的措施,弘揚他的崇高風範。雍正元年(1725),清世宗下旨在河南武陟建造「淮黃諸河龍王廟」,廟建成時,朱之錫被敕封為河神「朱大王」,列為「四大王」之一,在大王殿立了其塑像,每年春秋兩季接受人們的祭拜。










二是下詔表彰。

東漢時期的漁陽太守張堪,文武兼備,在軍事上,打得北部匈奴不敢入犯,經濟上創造性的落實了光武帝劉秀的休養生息的國策,出現了史學家稱為的「漁陽惠政」。張堪不幸病逝後,劉秀為他深深地哀悼、嘆息,親自頒發詔書,褒揚他的功績,並賞賜布帛一百匹,以張揚他的光輝業績;明代永樂年間汶上知縣史誠祖,因為「為政治平寬簡」,他廉潔勤政,在斷案時比較公平,對待百姓更是寬厚仁慈。百姓迅速從戰亂中恢復生產,地方繁榮穩定,老百姓十分擁護。被朝廷評定為治行第一。明成祖朱棣向全國下發詔書,表他的突出政績,詔書說:「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統御天下,夙夜求賢,共圖治理。往往下詢民間,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實鮮。爾敦厚老成,恪共乃職;持身勵志,一於廉公。平賦均徭,政清訟簡,民心悅戴,境內稱安。方古良吏,亦復何讓。特擢爾濟寧知州,仍視汶上縣事。其益共乃職,慎終如始,以永嘉譽,欽哉。」另外還賞賜他御酒一壇,金紗衣一件,錢鈔千貫。詔書不但對史誠祖大加zan賞,而且還提拔他為濟寧知州,仍兼任汶上知縣。







三是刻碑贈號。

宋代王旦,歷任參知政事、宰相,他隨身居高官,但為官始終是清正廉明,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國家的棟樑,王旦去世後,宋仁宗親自為他撰寫了「全德元老之碑」的碑額。這裡的「全德元老」讚揚王旦是個十全十美的元老舊臣,可見其美譽度之高;同時代的名臣范仲淹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但是痴心不改,他堅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宗旨,一心為國為民辦實事。范仲淹這樣一位國之重臣去世後,宋仁宗聞訊後難過萬分,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並親書褒賢之碑。並且親自安排文學泰斗歐陽修為他親自撰寫碑文,歐陽修精心思考,認真撰寫,兩年方成,因此碑文熱情飽滿,詞語生動,達到了宋仁宗高度讚揚范仲淹的高度;清代名臣于成龍在20餘年的從政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同時針對他一生節操清苦,康熙贈送他的謚號為「清端」,這都是對於成龍的最高褒獎;同屬清代的著名大臣王傑,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尤其是與奸臣和珅的鬥爭留下了許多佳話。他和于成龍一樣是當時難得的廉潔之士。後來王傑告老回老家陝西韓城,嘉慶皇帝十分不舍,親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制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其中一首詩中寫道:「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 




老百姓給予的高度評價





自古以來,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那些一心為民,腳踏實地,清正廉潔的好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至高無上,就是他們去世了,老百姓也會給予他們以無尚光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贈號編詩。

在西漢時期有個名臣叫召信臣,東漢時期也有位名臣叫杜詩,他們都曾做過河南南陽的太守,而且都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因此南陽人送了他們這樣美稱:「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把他們比喻為父母,可見百姓對他們尊敬之至,後來的「父母官」一詞,就是從這裡演繹而來的。「召父杜母」也作為成語流傳下來,作為頌揚地方官政績的套語;東漢漁陽太守張堪,也因為善政,當地老百姓給他編了民歌:「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明代清官況鍾在主政蘇州時,為政廉明,務實愛民,深得百姓愛戴,大家為他寫了歌謠:「況青天,朝命宣。早歸來,在明年。」表達了百姓不舍不離的情懷。同時,蘇州人民稱他為「況青天」,和「包青天」「海青天」,並稱中國民間的三大青天。






二是百姓留任。

東漢名臣種暠先任益州刺史,頗有德政,後來涼州羌人發生騷動,朝廷便任命種暠(hào)為涼州刺史,他採取了一些列措施,穩住了羌人,發展了生產,很得百姓歡心。後來種暠被徵召升遷時,許多官吏百姓都到朝廷請求留下種暠。執政的梁太后嘆息說:「沒有聽說哪個刺史得人心有到這個地步的。」於是批准了他們的請求。種暠又留任一年後,升漢陽太守,戎夷的男女將他送至漢陽郡境里,種暠向他們作揖致謝,此時他們已經步行千里都沒有車乘,大家才返回;明代況鍾治理蘇州10年任滿,照例應該上調朝廷任職,可是蘇州府的張翰等一萬三千人聯名向直隸巡撫按察使張文昌上書,懇請轉奏朝廷,乞求況鍾連任,最後,明英宗朱祁鎮不得不準奏;明代名臣李信圭,洪熙時薦舉賢良,授為清河知縣。上任後,他一邊整頓民風,一面上書朝廷,請免一切防農之務,為雜徭所的清河百姓,才漸漸有了農桑的條件。正當清河景況稍緩之時,不想又遭大早,饑民遍野,飛蝗蔽日。李信圭又奔走於上官,請放貸濟,減緩徵派。除去早災之外,推水泛濫更為常事,每逢此時,李信圭便上下忙碌,又是察詢民情,又是請求濟,他家中老母中風在床,李信圭白天出陸政務,晚上侍奉老母,夫妻相敵,兄弟友愛,也為清河吏民作出了表率。因此治行聞知於朝廷,決定擢升他為蘄州知州,然而清河百姓聞訊,出動了五百多人赴京上書乞留,朝廷看到李信圭如此得民心,就授予他知州之職,仍留理清河縣事。




三是豎碑留葬。

晉代荊襄一帶因連年戰事,百姓流離失所。當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羊祜利用邊境暫時的穩定,採取減免賦稅的政策,鼓勵人們發展生產。接壤的東吳軍民感其仁政,紛紛歸附。咸寧元年,羊祜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當地軍民聞訊無不悲痛欲絕,就連東吳將士也為之淚下。為紀念羊祜的功績,當地百姓在湖北襄陽山上建立羊公碑,因為大家每次來祭奠他都會流淚,又稱「墮淚碑」;明代史誠祖在汶上縣知縣任上不幸去世,消息傳出後,汶上士民無不悲痛落淚。他們將史誠祖留葬於城南,每年都去掃墓祭祀。史誠祖的家人子孫,也因此留居汶上,沒有再回解州故里;清代年輕的江蘇常熟知縣於宗堯,上任後就開始工作,他在摸清實情後,便大刀闊斧,從整治吏治入手,使那些久混於官場的圓滑老道之吏,再也無法渾水摸魚,不得不打起精神為百姓辦事。他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信任。當時常熟最大弊端是漕運。經過他的多方努力,這個長期困擾常熟百姓的漕政弊端終於在於宗堯上任後僅三個月就終止了。後人在修地方志時特意記下了於宗堯的這一德政,稱讚說:「漕事不為民困,自宗堯始。」然而於宗堯自己卻因積勞成疾,於康熙十一年(1672)病故在任上,年僅23歲。消息傳出後,常熟「合邑為罷市,男女皆巷哭」,人們紛紛捐資為其治喪,就連在此做生意的小商販也「爭投一錢」。待其靈柩將要送回家鄉安葬時,人們依依不捨,「號泣挽留」。其情其景,使於宗堯家人大為感動,終於順從民願,將於宗堯葬於常熟縣的虞山南麓。人們在墓前的神道立一大碑,上題「萬民留葬」四個大字。百姓還為他建祠堂,撰寫傳記,流傳後世。




*作者:劉永加,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要救人蔘果樹,為何不先找觀音菩薩幫忙?
獨孤皇后近乎病態式的婚姻保衛戰,間接的毀了一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一夫一妻制」的倡導者,為何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6個笑話,保證你連笑7天!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