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隔葯灸治潰瘍性結腸炎

隔葯灸治潰瘍性結腸炎

隔葯灸治潰瘍性結腸炎

?

吳煥淦教授: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針灸推拿學科帶頭人。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一直從事針灸尤其是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克羅恩病等腸腑病證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在灸法的傳承與發展方面成績卓著。經過數十年的臨證實踐,在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方面開創了獨到的診療思路和方法,在此做一簡要介紹。

?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腹瀉、腹痛、黏液或膿血便為主症,以直腸、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炎症為特徵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腸病。西醫認為本病與感染、機體免疫、過敏、精神與神經以及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但因其病因及發病機理尚不明確,因而在治療上仍缺乏較理想的方法,使得本病遷延不愈,反覆發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本病據其主症,歸屬於中醫學的「腸澼」、「下利」、「久泄」、「久痢」等病症範疇。

脾胃虛弱為本 濕熱留滯為標

吳煥淦認為,本病由外感六淫、飲食不節、七情內傷或先天稟賦不足等所致。病機總體表現為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是人體正氣虛弱(脾胃虛弱)與腸腑局部實邪(濕熱之邪)壅滯並見的本虛標實之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 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多因平日起居無時,饑飽無常,情志不暢,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升降失司,運化失常,正如《景岳全書·泄瀉》所云:「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水谷精微不布,聚為水濕,脾不分清,則水谷混雜而下,證見泄瀉、大便稀軟等症;土虛則木乘,脾氣虛弱致肝氣乘脾,阻滯中焦氣機,氣滯則血瘀,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見腹脹、腹痛;濕邪壅滯,久則化熱,濕熱蘊結胃腸,見里急後重、瀉下不爽;氣血壅滯腸絡,敗潰為瘍,濕熱之邪灼傷血絡,瘀血隨下注之濕濁而出,故見黏液膿血便。故此病以脾胃虛弱為本,濕熱邪毒留滯為標,血瘀腸絡、內瘍形成為其局部病理變化。臨床上以脾胃虛弱證型最為多見,或兼見濕熱內蘊、肝鬱脾虛、脾腎陽虛等證。因此在治療上遵循以溫養脾胃為根本,輔以疏肝解郁、清熱利濕、活血祛瘀等治法。

溫養脾胃 調和陰陽

治療上,吳煥淦繼承與發展了元代醫家羅天益「灸補脾胃」的學術思想,提出「溫養脾胃,調和陰陽」的學術觀點,以中脘、氣海、足三里為主穴進行治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云:「中脘,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中脘乃胃之募穴,又是腑會,凡胃腸壅滯之證,皆可取之。《針灸甲乙經》曰:「胃脹者,中脘主之。」意指中脘可化濕和胃、行氣消脹;氣海能補一身之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肚腹三里留」,足三里乃胃之合穴,是強壯要穴,《針灸真髓》認為:「三里治脾、胃、腎有效,故名三里。」灸足三里可補虛瀉實,調和陰陽,健脾(胃)助運。三穴合用,重在溫養脾胃,促進中焦之運化,使氣血通暢而陰陽調和。

吳煥淦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平素雖以脾胃虛弱多見,但在其炎症複發期或持續期時常常表現為濕熱蘊結,氣血壅滯腸腑的標實之證,故治療上應根據標本緩急來論治。治療時在選取中脘、氣海、足三里等穴溫養脾胃的同時,可選用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募穴「天樞」和背俞穴「大腸俞」這3穴進行合募或俞募配穴治療,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實上述諸穴合伍,具有疏調腸腑氣血、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健脾止瀉作用,不僅能明顯改善潰結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且能有效地糾正潰結患者的結腸黏膜病理性改變及腸道免疫功能異常,有效控制炎症反應和組織損傷。

灸、葯、穴三管齊下

治法上採用隔葯餅灸,該法屬於間接灸法的一種。它一方面是藉助灸火的溫和熱力對身體局部體表或穴位進行持續刺激,起到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氣血等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藥餅本身所具備的治療特性,協同作用,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葯餅採用附子、肉桂、丹參、紅花、木香、黃連等藥物製成,方中附子和肉桂均可溫陽散寒除濕,木香行氣調中止痛。三葯共伍可溫陽健脾,理氣和中以治其本;佐以黃連、丹參、紅花等葯而奏清熱利濕、理氣化瘀之效。通過對中脘、氣海、足三里、天樞、上巨虛、大腸俞等穴施以隔葯餅灸以達溫養脾胃,調和腸腑氣血、陰陽之效,對於治療脾胃虛弱為主證的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較佳。

典型病例

朱某某,男,37歲,已婚,公務員,2012年7月9日初診。

腹脹、腹瀉伴黏液便反覆發作2年。患者平素飲食無規律,自2010年6月因勞累之後自覺腹部脹滿,腹瀉,大便黏液,在它院行乙狀結腸鏡檢查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等西藥治療半年未效。因腹瀉及黏液便明顯而求治中醫。

癥狀:脘腹脹滿,大便每日4~5次、質稀、大量黏液,神疲乏力,食少納差、食後腹脹,腹部隱痛喜按。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濡緩。

辨證:脾胃虛弱證。

治法:溫養脾胃,調腸止瀉。

治療方法:①取穴:中脘、天樞(雙)、氣海、足三里(雙)、上巨虛(雙);②葯餅配方:附子、肉桂、丹參、紅花、木香、黃連、冰片等葯研成細粉,密藏備用。治療時取藥粉加適量黃酒調成厚糊狀,用模具按壓成直徑57.5px、厚度12.5px大小葯餅(含藥粉2.5克);③艾炷:以門診常用之清艾條,剪取37.5px左右;④艾灸壯數:每次每穴灸2壯;⑤療程: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3日,共治療6個療程。同時囑其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煎等熱性食物及海鮮發物;起居有時,避免受寒。

治療20次後,患者腹痛減輕,大便漸成形;治療6個療程後,患者腹脹、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正常,隨訪1年,未複發。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中醫針灸醫案編輯整理,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古代急症刺灸法
5種常見病試試中醫刮痧法
孕吐——中醫針灸有秒招
以痛為腧治療經筋病
三位針灸名家治療痛經方法的應用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