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漸消失的老物件(廚房篇),你還能想起哪些?
有句曾經很流行的話叫什麼來著?「不是我不明白,是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確實,當時間進入二十世紀後,歷史的巨輪是越轉越快,稍一不留神,就會被時代遠遠地拋在身後。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甚至我們曾經非常熟悉的日常用品一轉眼就成了「老物件」,被一代人慢慢珍藏、又慢慢忘記。
今天,老黃就為你盤點下那些曾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老物件,本文只講講廚房那些事,看看你還能記得多少?
壓水井
壓水井
認真地說來,壓水井算不得老物件,也就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新發明」,此前人們吃水一般是到水井裡打水,水平面淺的,直接用桶舀,水井太深的就得藉助繩子往起提,有些地方則用轆轤,這樣才更省力。水打上來後,兩隻水桶拿挑水扁擔兩頭的鐵鉤或木鉤一鉤,晃晃悠悠地挑回家,倒進廚房的水缸里,以備一天之用。
記得小時候,大人太忙時,我們這些小孩子偶爾也會幫父母去水井邊挑過水,只是,滿滿一桶水,挑回家,往往都晃成半桶了,還濕了鞋襪和褲子,非常狼狽的。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這種更加方便、衛生的壓水井才走進農村的千家萬戶,只是,由於自來水的普及,它們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在沒通上自來水的農村,每家院子里還會有這樣一個壓水井,特別是到了夏天的時候,壓出來的水涼爽,喝著甘甜透喉。
轆轤井
轆轤井
這種轆轤的歷史非常悠久,是祖先們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使用時,把水桶掛在井繩一頭的鉤子上,轉動轆轤,把水桶放到井下,再反方向轉動轆轤,就會從井下拉上來滿滿的一桶水。
挑水扁擔
挑水扁擔
小時候去水進邊挑水,因為個子不高,扁擔鉤子長,就會將兩頭挽上一圈,晃蕩著朝家裡奔去,這樣的記憶有沒?
水桶
水桶
那時的水桶都是木製的,本身就非常重,所以挑水這活,一般身體弱的孩子是幹不了的,挑水這活,應該算是件重體力勞動了。
由此,我又想起了那首「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歌謠來。
水缸、水瓢(葫蘆瓢)
水缸、水瓢
水瓢(葫蘆瓢)
那時的水缸一般都在廚房的一角,盛水的時間也不能太久,講究些的家庭,會一天一換水,就是夜晚把一天吃剩下的水統統倒掉,或潑地、澆菜,把水缸清洗乾淨後,第二天一大早再換新鮮的水,這樣水質才相對衛生,不至生蟲。
舀水的工具也很簡陋,就是將成熟的老葫蘆一鋸兩半,將中間的老瓤掏空,就是一把既經濟耐用、又非常漂亮的水瓢了。鋸兩半,將中間的老瓤掏空,就是一把既經濟耐用、又非常漂亮的水瓢了。可別小看這葫蘆,它可是非常有文化內涵的好東西,它不僅貢獻一「一個葫蘆兩把瓢」的歇後語,還成就了「依葫蘆畫瓢」這樣的生動形象的成語,現在就有許多搞葫蘆工藝品的,看中的就是葫蘆的天然線條美。
風箱
風箱
風箱
有句歇後語,叫「老鼠鑽井風箱里——兩頭受氣「,說的就是農家土灶旁邊的這個木頭傢伙。那時候沒電,沒鼓風機,鐵鍋土灶的,柴禾燃燒得慢還不充分,為了煽風點火助燃,就全靠它了。
吹火筒
吹火筒
生活條件好點的家庭才會置辦風箱的,一般家庭,弄個吹火筒就夠了。這樣的助燃器都是自製的,取一截枯竹,搗通中間的竹節,底部用燒紅的鐵條燒個小孔,一件吹火神器就OK了。
火鉗與煤爐
火鉗
煤球爐
別小看這東西,不會用的,還會夾手,所以笨人只好兩手齊上的。火鉗留給我最溫馨的記憶就是,姥姥做完飯後,拿火鉗托上一塊鍋巴或糍巴伸進灶窿里,等待利用灰燼的餘熱將美食烤到焦香的時候。以前燒煤球爐時,火鉗夾煤也是方便,只是現在已逐漸退出廚房大舞台了。
搪瓷缸子洋瓷碗
搪瓷缸子
洋瓷碗
相對於傳統的粗瓷大碗,這玩藝在當時是引領時尚的,俗稱「摔不爛」,上面印著各種圖案和標語,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特定產品。一般只有部隊官兵、廠礦職工及上下下鄉的知音青年才會擁有的,鄉下人,只是後來在商品放開供應後才能買到的。
木盞子(木碗)
木盞子
這才是真正的「摔不爛」,通俗名稱叫木碗,我們老家有個俗稱叫「木盞子」,是專為剛學會自己端碗吃飯的小孩子準備的。記得小時候隨大人一起走親戚,姥姥、舅媽表、姨媽、表大娘什麼的,大老遠就會接出來,摸著小客兒的小腦袋說:「咦,我們家的『木盞子客』來了啊!」
所謂的「木盞子客」,後來就指從小走到老的老親戚。可惜,現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節奏都快如飛碟,那些本該常常走動的親戚也越處越淡了,「木盞子客」怕是也會成為上一輩人的遺憾與回憶了。


※大清12位帝為何多未壽終正寢?
※武則天讓人舉薦賢才,狄仁傑說出一個名字把眾大臣都嚇傻了
※章太炎有多瘋:三砸總統府,被袁世凱誘捕「軟禁」好吃好喝好招待
※袁世凱和孫文兩人的書法,是不是都字如其人呢?
TAG:老黃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