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刻爾克,1940一次孕育勝利的撤退

敦刻爾克,1940一次孕育勝利的撤退

影片《敦刻爾克》沒有告訴你的那些歷史上的事———

敦刻爾克,1940一次孕育勝利的撤退

作者:王磊

影片《敦刻爾克》中,海灘上士兵的一周,海峽里眾多民用救援船隻的一天,天空中戰鬥機飛行員的一小時,三條線索交叉講述了1940年發生在敦刻爾克的那場著名撤退。

1940年5月,納粹德國的軍隊繞過英法駐守的「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英法軍隊被困在敦刻爾克。從5月26日至6月4日,在德國空軍和陸軍的火力夾擊下,由大量民用船隻和部分軍艦組成的船隊,從敦刻爾克運出了約33.8萬英法官兵,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標誌著盟軍全部退出歐洲大陸,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歐洲大部分地區,統統落入納粹德國手中。無疑,這是一次失敗。但是,撤退士兵中的許多人,包括蒙哥馬利將軍,參加了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他們越過英吉利海峽,重返歐洲大陸,成功開闢了第二戰場。因此,儘管是敗軍之戰,敦刻爾克撤退仍然名垂青史。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結束當天,這樣評價:「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輝煌的勝利!」

銀幕上一晃而過的鏡頭中,藏著英國最接近輸掉二戰的那十幾天

1940年5月到6月的那十幾天,被後來的歷史學者評價為英國最接近輸掉二戰的時間。那時,派往法國的英國遠征軍被逼退到海邊,英國的命運隨著大軍的命運,在這十幾天里懸而未決———這就是敦刻爾克故事的開始。

1940年5月26日,位於倫敦的英國海軍部,收到了海峽彼岸發生危機的消息。比爾·坦南特是皇家海軍參謀部的參謀,他是負責英國遠征軍撤離法國緊急計劃「發電機行動」的主要制定者之一。當他來到海軍部時,他被告知,交通線已經被切斷,德軍的坦克猛烈進攻小城加萊,加萊當時已經有一半的城市陷入戰火。根據情報分析,加萊最多只有一天的時間就會被希特勒的軍隊攻陷。於是,「發電機行動」中另一處撤退地敦刻爾克成為最後的希望。

這些背景隱藏在電影 《敦刻爾克》片頭英軍向敦刻爾克撤退時一晃而過的鏡頭中。當時數十萬英軍的困境,甚至英國的命運,從漫天飛舞的德軍宣傳畫「我們包圍你們了」的宣傳畫中,就能看出一二。

事情為何變得如此糟糕? 此時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已經沒有太多時間檢討和後悔他們在過去幾個月中,對待德國的政策,簡單地說,敦刻爾克的危局,恰恰是英法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漠視造成的: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但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其諾防線後,並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支援。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完全淪陷。而幾個月的平靜對峙後,希特勒在次年5月突然轉頭攻擊西歐,盟軍完全沒有料到納粹閃擊戰攻擊之猛烈。5月10日,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其諾防線進攻比利時、荷蘭等國。僅十多天,德國裝甲部隊就直插海峽岸邊。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向敦刻爾克撤退,試圖渡過海峽。

從駐守馬其諾防線,到自己被包圍在海岸線上,前後僅兩周左右———正如《敦刻爾克》影片中,月光石號船長道森先生離開港口,駛向敦刻爾克時,對孩子所說的「我們要去的是戰場」———當時的英國甚至沒有準備好這場戰鬥。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敦刻爾克》中,引用了當時在敦刻爾克的一位士兵的話,「幾天來的潰退,不僅缺乏彈藥,而且人員損失慘重。我們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要做什麼。」

新任首相丘吉爾的堅持:戰鬥到底國家終會復興,溫馴投降則會萬劫不復

德軍發動進攻的同時,在倫敦,英國參謀部與內閣正在召開戰時內閣會議,就任剛超過兩周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拒絕了包括外相在內的部分內閣成員提出的求和建議,當即做出執行大撤退行動的決定。比爾·坦南特被派往多佛港,那裡有連接著敦刻爾克的航道,「發電機」開始運行,行動主管是邁克爾·丹尼上校,伯特瑞姆·拉姆齊中將。行動開始的當天也就是5月26日,有超過1300人乘船成功撤退。

不過,5月27日,比爾到達多佛時,德國軍隊已經開始轟炸航道,下午他冒險坐船抵達敦刻爾克。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就在英國海軍向目的地集結時,德國空軍投下了上萬枚燃燒彈和高爆彈,敦刻爾克港口癱瘓。

儘管如此,撤退行動沒有中斷。英國皇家空軍起飛200架次戰機掩護,重創了德軍,這天被德軍稱為「災難的一天」。英國海軍則全力以赴,抽調艦艇前來運輸人員。當時,搭載400人的艦艇需要8小時才能往返,有人無奈地表示,難道要到聖誕節才能完成撤退? 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隻,坦南特嘗試用防波堤當碼頭,集結人員登上小船後再運送到軍艦上。這條用木板釘起來的不足1200米長的防波堤———正如影片《敦刻爾克》中呈現的那樣,千瘡百孔並且人滿為患,成為敦刻爾克的生命線。就這樣,軍艦和超過20艘英國大型漁船來回海峽之間參與撤退,5000人渡過了海峽。

到5月30日,有7.3萬人撤回英國,但是有將近40萬盟軍困在敦刻爾克的海岸,英國海軍已經損失數十艘艦船。後來的幾天里,有時英國海軍一天就要損失超過30艘艦船,甚至因為德國空軍的巨大威脅,撤退行動只能改在晚間進行。6月2日夜,英軍的撤退全部完成,坦南特從敦刻爾克登船回國。

「原本昨夜可以結束任務,但是掩護英軍撤退的法國軍隊,必須留在原地抵抗德軍,因此無法及時登船。」6月3日,伯特瑞姆·拉姆齊中將在致艦隊的廣播中說:「今晚繼續執行撤離任務,我們要讓世人知道英國絕不會棄盟友於不顧。」敦刻爾克的撤退繼續,當晚,滿載法軍的英國海軍「布卡里」號驅逐艦,最後撤離敦刻爾克。拉姆齊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

次日,敦刻爾克陷落,4萬留守抵抗德軍的盟軍被俘。整個撤退行動,總共撤回了33.8萬人,而其中英國遠征軍中的25萬人在其後的二戰中,成為英國陸軍的主力。

如今,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紀念碑,以紀念大撤退中陣亡的將士。而在海峽的對岸,一尊拉姆齊將軍的青銅像矗立在多佛山坡上,與紀念碑遙相呼應。很多人都記得丘吉爾的那句「這次撤退將孕育輝煌的勝利」,卻也不應忘記就在敦刻爾克戰事陷入膠著之時,倫敦卻在為「求和還是一戰到底」爭持不下。那時,丘吉爾曾表示,戰鬥到底國家終會復興,溫馴投降則會萬劫不復,他這樣對內閣成員說:「我們將繼續戰鬥到底,如果我們悠久的歷史難免要終結,那只有當我們每個人倒在血泊之中時才會完結。」

敦刻爾克大撤退·數據

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曆時九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英法軍隊有4萬餘人被俘,有2.8萬餘人死傷。

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軍隊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英國空軍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鬥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隻和17艘法國船隻被德軍擊沉。

來源:文匯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吳向東:「四個偉大」——新的發展階段的行動綱領
美軍怎麼打仗?學者揭秘美軍單兵訓練
觀察:無人機熱潮背後的安全風險防控
人工智慧是否會超越人類智能?那要看計算程序能否產生意識
張英偉:不斷深化對全面從嚴治黨重大意義的認識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