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為何大企業都有名校情結?

為何大企業都有名校情結?

這是一個略顯悲傷的話題,一方面我們調侃著很多名校學生高分低能的趣聞,另一方面必須面對大企業對普通高校學生的歧視,雖然企業口頭上是不會承認的,但你只要研究下他們的招聘需求,以及校園招聘的場次,就會有清晰的判斷了。雖然社會中經常有那種讀書無用論的段子,「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大學畢業後,可以給那些考不上的同學打工。」我們也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要勞逸結合,似乎之前的教育模式是有很大問題的。但現實的情況卻一直在提醒我們,大企業始終都非常在意,你是否名校出身。

這點很多人馬上會反駁,因為很多企業高管並不是名校出身呀!他們不也獲得成功了嗎?但我們要明白一定,很多人活的如此艱辛,很大原因就是起步太低,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拿工資來說,你起薪2000,對方起薪10000,你要達到多大的增長幅度,才能短期能超越對手。對於畢業生來說,大的平台會進一步強化已有的優勢,讓落後者更難超越。那麼多央視主持人離開央視後,獲得事業上的極大拓展,這和他們前期的努力有關,但大平台給他們成長鋪設的條件也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會更加覺得不公平,因為讀書好,只能說你在應試方面有天賦,但我們也有很多其他天賦呀!單一取材不覺得有失公允嗎?

這一點很多人會有同感,每個人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你學習好只是你有這方面的天賦,僅此而已。但職場中需要的多重素質的集合,或許其他方面的天賦我比你高呢?關於天賦這種事情,很多人是深信不疑的,因為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莫扎特5歲就可以創作樂曲,8歲就可以舉辦公開演奏會,35歲去世之前,就已經創作了上百部被譽為天籟之音的作品。這如果不是天賦那還能是什麼呢?

但深入考察後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莫扎特的父親就是一名著名的作曲家,他非常強勢,在莫扎特3歲時就開始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很多人認為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也並非獨創獨創,而是有很多讓父親修正的痕迹。因為莫扎特11歲創作的4首曲子,也只不過把其他作品混在一起,完全沒有任何獨創的部分。雖然莫扎特的第一部曠世傑作是他21歲創作的第九鋼琴協奏曲,但我們要知道,此時莫扎特已經接受了18年極端艱苦的音樂訓練。

類似這種故事還是有多,比如伍茲、菲爾普斯,在外界看來在都是所在領域內極具天賦的人,但其背後同樣都有著長期艱苦的訓練。按道理說,如果真的有所謂天賦,他們就應該只用極少的精力和時間,就能達到遠超常人的效果。但事實上做出成就的人,幾乎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很多父母對此一定會有很大異議,因為他們會發現寶寶有繪畫天分,很小畫畫就很像;寶寶有音樂天分,很小就能哼出曲子片段。但別忘了,父母會因為這種發現而有意識的進行培養,很難說這個過程中,到底是誰激發了誰,更何況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最棒的,不是嗎?

如果真的有所謂天賦的存在,那一定是存在於基因之中,比如什麼樣的基因組合和產生什麼天賦,但目前尚未有定論,基因工作者從那些獲得偉大成就者的基因著手去研究,並未發現有什麼普遍的差異。我們只能先假定沒有所謂的學習天賦,那些能取得優秀成績考入名校的學生,一定是在學習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的人。相比之下,名校學生更能理解該如何去設定目標,並付出實踐,最後實現好的結果。這是現代企業急需的一種素質。

非名校的學生中也一定會有這種素質的人,但這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就像有錢人家的孩子是否比普遍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才?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為他們可以為此付出更多資源,從而讓孩子獲得更大的進步,近年來高考狀元更多的出現在中產家庭之中,就是這種趨勢的合理呈現。如果說財富會讓孩子墮落,而貧窮會讓他們墮落更快。能上名校的學生,一定是更早期就激發了自己的學習能力,並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企業選擇名校學生,更多可以來保證結果,誰不喜歡大概率優秀的員工呢,如果你說自己是高考失常,或者說後期重新激發了自己,我們不得不承認,一方面這種概率太小,更主要的是,名校學生也在成長,而且成長環境更好,要實現這種超越,需要付出何等努力?你覺得對於企業為什麼要去冒這個風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火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你面試不成功,可能忽略了這三點!

TAG:職場火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