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遇見熱情好客的人:部落世界的面孔
9年時間,84個國家,2.5萬公里。出生於西伯利亞的俄羅斯攝影師Alexander Khimushin自己就像一個游牧者。我在他兩段旅程的間隙跟他聊聊他的項目The World in Faces。
圖 | Alexander Khimushin / The World in Faces
「你的時間點真是太棒了,」他感嘆,「我剛定完行程,周日啟程和法國的 Le Ciel組織去庫頁島尋找一位我拍過的老薩滿,請他談談人和自然的關係,幫我們這些跟大自然斷了聯繫的人找到重新聯結的方式。這段旅程不難,我這回是當翻譯兼嚮導,呆一周後飛回澳大利亞,我現在定居在那,拿些衣物,轉機巴布亞紐幾內亞,再用一個月繼續World in Faces項目。九月份再重返西伯利亞。」
Alexander 獨自駕車穿梭在西伯利亞大地,從貝加爾到日本海沿岸
Alexander九年來馬不停蹄地尋找部落、少數族群,拍下他們的肖像。年僅43歲的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希望,認為人們了解更多文化的多樣性,看到不同地區、族群的美,就會變得更加包容、平和,「這種樂觀或許也是旅途造成的,一路上,只有保持積極心態才能找到和拍下他們。樂觀會得到回報,我遇到的人總是熱情好客的。」他這樣解釋。
去年他花了半年時間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西伯利亞,尋找、拍攝這裡的少數族群。
雅庫特人,自稱薩哈人
女孩帶著婚禮時用的傳統面具,她生活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雅庫特。冬天這裡的平均氣溫是-40℃,有記錄以來最冷的一次是-71℃。今年六月就下雪了。
尼夫赫人
如今只剩下4500人。尼夫赫語和世界上任何一門語言都沒聯繫,他們的起源沒有定論。一些尼夫赫人生活在庫頁島,另一些在大陸,阿穆爾河也就是黑龍江的入海口。值得一提的是,官方統計數據並不能反映尼夫赫人的真實人數,許多人自稱尼夫赫人以獲得國家補助,其實他們的祖先和尼夫赫人相去甚遠。
鄂溫克長老
俄羅斯鄂溫克人生活在亞庫爾南部,阿穆爾州邊界。也有一部分人與薩哈人共享一片地區。照片中的長老是位獵手,年輕時也是位馴鹿牧人,兩年前才放下馴鹿事業,他的一生都與眾多的馴鹿一起過著游牧生活。他告訴攝影師:「定居生活太艱難了,繁忙而且人太多。」
尤卡吉爾人
總人口1600人。祖先生活在遙遠、難以抵達的雅庫茲克。那裡沒有路,只有乘小飛機轉直升機的方式才能抵達,冬天氣溫低至-50℃。
鄂溫人
他們和鄂溫克人的關係尚不確鑿,有認為是鄂溫克的一個分支。生活在亞庫爾最冷的地區。
圖法拉爾人
生活在薩彥嶺,是西伯利亞突厥人的一支,只剩下779人。這裡不通路,即便是僅剩的三個圖法拉爾村之間也無路可走。
烏德蓋人
俄羅斯的亞馬遜河——比金河邊的原住民,與老虎共享這片土地,如今靠挖人蔘、采蜂蜜售賣為生。
鄂羅克人
庫頁島北部的鄂羅克人只有366人。一些老人還記得日本佔領時的情形,有日本名字。
烏爾奇人,赫哲人的一支
奧羅奇人
身著傳統魚皮服飾的奧羅奇人,攝影師探訪的是生活在日本海沿岸的一支。
布里亞特人
薩滿與和尚。不同地區的布里亞特人有不同的衣著傳統,俄羅斯的布里亞特人和蒙古的語言相似。
點擊查看The World in Faces 項目主頁:http://khimushin.com/
前往ins查看更多項目照片://instagram.com/theworldinfaces
The World in Faces 臉書主頁:https://www.facebook.com/theworldinfaces
攝影師Alexander Khimushin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xperimenter


※每天要為大地祈禱
※西撒哈拉的自由之舞:從撒哈拉走出的舞者從未離開沙漠
※海上仙樂隨風遠逝:萬那杜之聲
※澳洲大夢時代的歌之路:追隨查特文的腳步
※罕見日本阿伊努人復古明信片
TAG:他者Oth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