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明治改革成功,兩個中國人才是關鍵,不是魏源!

日本明治改革成功,兩個中國人才是關鍵,不是魏源!

1868年1月3日,明治維新正式啟動。在此後不到26年內,明治維新就取得斐然成果,最大的成功是擊敗了大清。

在很多中國人眼裡,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不外呼日本自身的努力與改革決心,以及清朝魏源的《海國圖志》。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日本之所以明治改革成功,其實關鍵要歸功於兩個明朝中國人,這兩人為日本明治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這倆人對日本的貢獻。

第一個,王陽明(1472—1529)

王陽明在中國的地位不用多說,心學集大成者,提倡知行合一,即統一自己秉性與行為的理論,有需要實踐的意思。

1602年,王陽明死去80多年後,他的代表作《傳習錄》傳入日本,1650年正式在日本出版。

從此,就拉開了日本人對王陽明的崇拜。王陽明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1650年之後,王陽明的理論,在日本廣為流傳,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他的理論,不是保守,而是鼓勵探索。

(2)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對明治維新大佬有深刻影響。據說,坂本龍馬,大久保利通,睦仁天皇等,很看中王陽明學說中的「強調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強調實踐的說法」。

(3)面對當時國際形勢,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成為了改革派的武器。

最終,日本人就靠王陽明的一部《心學》,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統治,成功實現了明治維新,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過度!東鄉平八郎曾隨身攜帶一塊板,上書:一生俯首王陽明!

第二個,朱之瑜(1600—1682)

朱之瑜被譽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之一,也被稱為朱舜水。清兵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

南明亡後,朱舜水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

在明末清初之際,明朝百花齊放的儒學傳到日本,受到日本歡迎,但缺少大師講解,正好朱舜水去了。於是,朱舜水就在日本講課,深刻影響了此後日本社會歷史。對明治維新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1)朱舜水的理論特點是「實理實學、學以致用」,歸結下來有五條。而對日本影響最直接的是「踐履論」,即實踐派!

(2)朱之瑜創立了「水戶學派」,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朱之瑜的講課,直接讓日本社會儒學上了一個台階。

(據說,康熙什麼都懂)

後記

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指導,真正「摸著石頭過河」是不存在的。沒有思想準備,如何做事?

明治維新的成功,和這兩人密不可分。當然,這是日本的運氣,所吸收的王陽明和朱舜水理論,都是非常提倡實踐理論,可謂中華文明的結晶。和現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比較像。

然後,遺憾的是,這些理論雖然是中國人創出,但在清軍入關後,根本不重視,甚至很多書籍都被禁毀。從這一點上看,康熙乾隆等,或許是高明的政客,但絕不是真正為中華著想的皇帝,或許只是為旗人統治著想而已。

至於魏源的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對日本的影響,實在有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思想不僵化,如果說唐詩宋詞元曲,那麼明朝就是思想家。尤其思想家身份,完全可以讓中華更上一層樓,但卻被清朝棄之如敝履。近代遭到列強入侵的屈辱,清朝遺老們找了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借口。可笑可嘆,這種理由完全不為國著想,不對歷史深刻反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甲午戰爭的七年前,英國通過一項侮辱性法案,德國卻從此崛起!
石達開是軍事天才,但有一個致命弱點,註定了他的失敗!
19世紀,實行改革的五個大國,為何只有清朝順利失敗?
鴉片戰爭後,清朝最丟臉的三個時刻,現在都快被洗白了!

TAG:百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