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黃芪:你知道,我跟人蔘差別在哪嘛?

黃芪:你知道,我跟人蔘差別在哪嘛?

中醫藥療法對慢性腎病早期積極地千預,對於保護腎功能、延長殘存腎單位壽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所見,相當一部分慢性腎病患者,在疾病的慢性遷延過程中,表現出肺脾腎氣虛的證候。(換言之,有是證,方用是葯。)

因此,運用補氣葯治療是對這類患者非常重要的治法。益氣昇陽、益氣化濕、益氣固表及益氣攝精之法,對不同患者,或對同一患者所處疾病的不同階段,均可擇宜運用。

黃芪:你知道,我跟人蔘差別在哪嘛?

黃芪是重要的補益葯,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運用黃芪治療多種疾病的記載。原文日:

「黃芪,味甘徽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癲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中醫以黃芪治療虛損性病症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文獻、現代臨床及實驗研究均表明,黃芪對於慢性腎病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筆者從中醫臨床實際出發,總結黃芪在慢性腎病中的運用特點,以期得到同道斧正。

何以補氣首選黃芪?

生黃芪較之參類(如生曬參、紅參、西洋參、太子參、党參)更具有升提、固表、攝精、補氣、托毒、利尿的作用。參類肉厚質韌,益精微而補心肺脾,可鼓舞正氣從內達表而抗邪外出。

參類猶如宅中貴人,君臨天下,邪不可干也,故氣虛外感用參蘇飲,而不用生黃芪;生黃芪猶如庭

院之藩籬,需得參術之內助,鼓舞正氣之力方卓,然走表、通陽、利水是其所長。

黃芪:你知道,我跟人蔘差別在哪嘛?

慢性腎病患者(如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脾腎氣化不足,肝腎精血虧損,虛陽不能潛降,痰濁瘀血內停。較之諸多其他補氣葯,生黃芪能補上、中、下三焦之氣,配合填腎精、助脾運的藥物,能使腎氣從下焦而達衛表,起到補氣、固表、攝精的作用,如張元素論黃芪:「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人手足太陰氣分,又人手少陽、足少陰命門。」

裘沛然教授治療慢性腎炎之經驗方川,

由黃芪、生牡蠣、巴戟天、黃柏、澤瀉、土茯苓、黑大豆、大棗組成。

裘教授認為,黃芪若運用恰當,能起到仲景「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功,從而正復邪去,一般常用劑量15~60g。岳美中教授提倡以陸以《冷廬醫話》所載「黃芪粥」進行食養配合葯養。

2黃芪治療,性腎病之特點:

2.1輕用升壓,重用降壓:

鄧鐵濤教授認為,運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低血壓時,生黃芪不宜超過15g;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時,黃芪必重用30g以上。

慢性腎病合併血壓升高的患者很常見,故以黃芪補氣,且能降壓。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水腫、高血壓並見者,若酌情配伍重墜潛陽之品,降壓的效果會更明顯。

2.2能上能下,可達全身:

黃芪得柴胡、升麻之助,則升提之性大增;大劑黃芪得介石重墜之引,則趨人下焦。如鄧鐵濤教授」』曾運用王清任治難產之加味開骨散,外加針灸,l劑而死胎產下。開骨散(當歸1兩,川芍5錢,血餘炭3錢,龜板8錢),加味開骨散為開骨散加黃芪4兩,故重用亦有重用之理也。

2.3補益三焦,固密衛氣:

如李東垣雲:「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膝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閡也,「實衛」就是「固表」。

後《丹溪心法》有治自汗名方玉屏風散之創立,原方防風、黃芪各一兩,白朮二兩,每服藥散三錢加姜三片,水煎服。重用白朮,即「發在芪防,收在術」之意也。慢性腎病患者易於感受外邪,使病情加重遷延。黃芪固密衛氣,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減少患者感受外邪的機率,對防止病情發展,保護腎功能有積極意義。

2.4補而兼通,性不壅膩:

《神農本草經》著重指出了黃芪能補虛和治療療瘡。《名醫別錄》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

上,提出黃芪能「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金元張元素認為,黃芪「去肌熱及諸經之痛」,從而將黃芪運用在風濕關節疼痛和筋骨萎廢之症。從藥材質地分析,黃芪藥用部位為乾燥根莖,質地疏鬆,不若其他補益藥物滋膩多汁。

因此,結合曆代諸家運用黃芪的經驗來看,黃芪雖為補氣升提、補氣固表、補氣攝精、補氣托毒之品,但性通利,補而不塞膩是其特徵。

黃芪之功不獨補氣之特徵,可用王好古之語概之—「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及膚痛,是皮表之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洲之葯;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是里葯,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葯也。」

3黃芪的配伍

3.1黃芪配伍附子、乾薑:

黃芪配伍附子、乾薑,則益氣而昇陽,溫陽而化水。慢性腎病患者,如出現陽虛水停之證,症見浮腫、小便少、心悸,尿蛋白持續升高,舌胖、苔水滑,脈沉遲者,須在補益正氣之同時,運用溫陽散寒、助氣化之葯。溫陽散寒者,首推附子、乾薑,一以溫腎陽,一以暖脾陽。黃芪與附子、乾薑相配伍,則益氣而溫陽。且黃芪甘溫之性,可緩和姜、附燥烈之偏。

黃芪:你知道,我跟人蔘差別在哪嘛?

3.2黃芪配伍蒼朮、白朮、杜仲:

黃芪配伍蒼朮、白朮、杜仲,則益氣而化濕。慢性腎病患者如出現氣盛濕困之證,症見氣短乏力、四肢睏倦、大便稀塘或粘膩不爽、小便渾濁或泡沫增多,舌胖、苔白黃膩或潤,脈沉滑或濡者,須益氣而化濕。蒼朮、白朮、杜仲、黃芪配伍,則以黃芪、白朮、杜仲補肺脾腎之氣,展布肺氣以利水道,補益脾氣以杜生濕之源,助腎之氣化而濕有去路;更以蒼朮之辛苦溫,化濕濁之內停。故四葯之合和,為匡扶後天而祛濕邪之良劑。

3.3黃芪配伍山茱萸、生龍骨、生牡蠣:

黃芪配伍山茱萸、生龍骨、生牡蝸,則益氣而攝精,斂精不留邪。在慢性腎病發展過程中,脾腎氣化不足,肝腎精血虧損,虛陽不能潛降,痰濁淤血內停,是其基本特點。且脾腎益虛,痰濁益甚,飲食精微不能轉化赤為血變精,故精血益損,虛陽更升。

治以補益精血,秘藏真元,條達氣血,則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對控制和延緩疾病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山茱萸質地柔潤,味酸入肝,大能補益精血,秘藏精微,且得木氣之養,兼能調達氣血。誠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山茱萸「酸收之中,大具開通之力,以木性喜條達故也。」龍骨、牡蠣皆生用,亦取其性沉降,收斂之中仍有開通之意。若取鍛品,則純斂而無調達之性矣。

4小結

綜上所述,黃芪對於慢性腎病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黃芪的功效不獨補氣之一端,其既能扶正,且能調達氣血,補而兼通,性不壅膩。在臨證中,根據患者所處之病機狀態,對黃芪做適宜的配伍,則可左右逢源,對控制和延緩慢性腎病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胃病,吃對胃藥好過多喝熱水
止咳止血的小草——白及顆粒
「儉」為養性之根……道家養生法人人都學得會
嗓子疼的12個小方代茶飲
慈禧明目洗眼用桑葉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