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如何做慈善?范蠡3次「裸捐」,子貢行善卻被孔子批

古代人如何做慈善?范蠡3次「裸捐」,子貢行善卻被孔子批

這兩天「為公益發聲」的活動又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公益活動雖是現代生活的產物,然而蘊含其中的慈善思想卻可追溯千年之前,《周禮·地官·大司徒》中早就有記載,「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從古至今的慈善故事不勝枚舉。有救人於危難卻被批評的,有大旱三年卻大興土木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幾個關於慈善的小故事。

范蠡「裸捐」三次,足有幾千萬

提起西施,八卦的群眾都會暗搓搓地想起范蠡。其實,范蠡除了是西施的神秘緋聞男友外,還是「裸捐」的開創者。

范蠡在輔助勾踐取得興越滅吳的歷史性勝利後急流勇退,去了齊國的陶地經商。不得不說,范蠡真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經商不久就積累了「千金」之富。

計算一下,「千金」換做今天的人民幣,大概是一千多萬。

民間范蠡像及《陶朱公商訓》

令人震驚的是,范蠡把這一千多萬全部捐給了好友和鄉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這還沒完,捐完之後,他又勤勤懇懇地去做生意掙錢,很快就又回到富豪榜排名前列,但是他再一次全部捐了出去。

就這樣掙了捐,捐了再掙,十九年里竟有三個回合(「十九年中,三致千金。」)。饒是執筆辛辣的司馬遷,也稱讚他為「富好行其德者」。

編者按

范蠡作為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慈善家,被記住的不應該只有他和西施的愛恨情仇、家國故夢,還應該再加上「慈善鼻祖」這個稱號。

孔子不懂子貢的「慈善心」?

戰國時期的魯國有一條法律,大意是說,如果魯國人在別的國家看到自己的同胞遭遇不幸,淪為奴隸的話,把人贖回來,魯國就給你報銷,而且頒發獎勵。

子貢,相傳孔子學生中的首富,贖回了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卻沒要補償。本以為能得到老師的表揚,沒想到卻被孔子懟了一把——

「子貢,你是在炫富嗎?你贖回了人不要錢不要緊,反正你也不差錢,而且這樣做有益於你的名聲。可那些窮人,他們如果學你不拿國家的補償,那他們也沒有錢贖回魯國的人啊,最後受苦的還是魯國人,這麼簡單的道理你竟然不懂!!?」

本來好心做了一次慈善,結果卻是子貢鬱悶,孔子也不高興。

人們至今還在討論,這件事裡面到底是誰做錯了。是子貢的錯嗎?因為他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標準一下子拔高到了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到的高度,反而傷害了人們的熱情。是孔子的錯嗎?子貢的行為本是出於好心,孔子是否有些吹毛求疵了呢?

編者按

在這個故事裡,子貢是盡自己所能,為受難的魯國人做慈善,道德高尚;而孔子則是從人之常情出發,鼓勵所有心懷仁愛的普通人做慈善。二者皆為慈善,無須爭出對錯。

蓋一座戲樓,只為送粥

在山西晉中榆次的常家北祠堂內,有一個相當精美的戲樓。這個戲樓的修建歷時三年,耗銀三萬兩。

山西常家莊園俯瞰圖

常氏家族,一個在當時赫赫有名的茶葉世家,一向以詩書傳家、勤儉持家為家風,為什麼要興建這麼一個奢華的戲樓呢?

因為一場旱災。

1877年,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遭受了30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旱災,顆粒無收、餓殍滿地,史稱「丁戊奇荒」。其中山西受災最嚴重,據統計,全省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旱災。

常氏家族的茶葉貿易在這次旱災中也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運送茶葉的駱駝大批餓死,茶園倒閉好幾座,家族的商業根基幾乎被毀。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常家卻突然宣布要修宅子、蓋戲台。

這聽上去匪夷所思,其實是常家在想方設法保住當地的百姓。他們在榆次縣內招人,全縣所有人都可以來,每搬一塊磚就有工分,就可以喝一碗粥。連粥的粘稠度都是有要求的,要做到筷子插在粥上不能倒。

就這樣,大旱旱了三年,宅子也修了三年。

編者按

常氏家族雖然也蒙受災難,卻依然心懷他人安危;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施予善心的同時也保全了對方的尊嚴。所謂上善若水,當如是。

懷有「非分之想」的慈善

古人的慈善,有的出自良心,也有的源於功名。

兩漢時期實行以德才為考核標準的選官制度——察舉制,名聲好的人往往能夠得到推薦。這種方式使得很多人意識到,做好事一定要留名,這樣才有機會當官。因此,當時的很多讀書人熱衷於慈善活動,甚至搭棚施個粥、發個饅頭,還要四處張望,看看有沒有人拿小本本記下自己的「光輝事迹」。

豐子愷漫畫《施粥》

對慈善別有用心的,並非只有想要增加履歷的讀書人,還有一些人則將慈善作為收買人心、提高自己聲譽的手段。

戰國時期的孟嘗君就是一個例子。他為了供養自己的三千門客,在薛地大放高利貸,但是這年收成不好,老百姓們還不上債。代表孟嘗君的討債人馮歡去薛地討債時,能還上錢的,他就跟大家約了個期限,家裡實在揭不開鍋的,當場就把借條燒了。事後孟嘗君大怒,但馮歡解釋,這些人反正也還不起,不如就做一個順水人情,還能夠彰顯您的名聲。這樣一來,孟嘗君才轉怒為喜。

編者按

做慈善固然可以為施善者贏得聲譽,但慈善本身應該是一種純粹的行為,應該是出自內心的仁愛之情,而不是成為達到某種目的的交易籌碼。

誠如《聊齋志異》中所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15世紀的歐洲軍事大變革與騎士衰落,竟是源自匈牙利人?
第一批歐洲殖民者咋來的中國?靠得就是要錢不要命!
「驚弓之鳥」的故事只是無稽之談,古代弓箭真有這麼嬌貴?
如何分辨明清時代的雁翎刀和柳葉刀型軍刀?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