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對中國醫學有何影響?

道教對中國醫學有何影響?

文/佚名

有人會問道教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道醫(資料圖)

道教的信仰是「長生成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道教徒們不懈地探索、尋找達此目的的各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客觀上亦促進了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即有以符水咒說為人治病。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亦從陰陽五行說和經絡學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生理狀況,認為人的疾病與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寒熱有關,提出用針炙調安人體三百六十脈,以草木和動植物為人治病。有的經典則以固精、鍊氣、養神作為強健人體的方法。

符水(資料圖)

最值得注意的是晉代道士葛洪、南北朝齊梁間道士陶弘景以及唐代道士孫思邈,他們對促進祖國醫學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東晉葛洪著有《金匱藥方》、《肘後備急方》。在《金匱藥方》中有關於結核病、天花等多種傳染病的記載,並指出肺結核(「屍瘵」)是會傳染人的,可導致全家覆亡。《肘後備急方》輯有簡便藥方百餘種,可謂我國第一部急救手冊。

葛洪(資料圖)

齊梁間人陶弘景,精通醫藥學,撰有《本草集注》、《葯總訣》、《效驗方》、《肘後百一方》。其中《本草集注》是將當時所用七百三十種葯「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詔時用土地所出」而成的,對藥物名稱、來源、產地、性狀、鑒別、功用、炮製等均有說明,是唐《本草》的藍本,為古代藥物學的重要著作。另外,陶弘景還首創按藥物性質進行分類的藥物學分類方法。

被人尊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道士孫思邈,著有三十餘種醫學著作,現存有《備急千金要方》、《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史稱萁 「至於弱冠,頗有覺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孫思邈在醫學上重視飲食療法,強調醫德,對婦嬰疾病亦極為重視,《千金要方》中列有《婦人方》三卷和《少小嬰孺方》。

孫思邈(資料圖)

除上面提到的三位道教徒醫師的醫學成就外,道教的一些養生方術,如行氣、導引、調息、按摩等,都被納入了中醫領域;道教的外丹術則被納入了製藥領域,成為製藥手段;道教的內丹術也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醫療手段。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文人空間意境
趙孟頫這幅書畫神作,被乾隆兩度打入「冷宮」
道長請你飲杯茶:一飲心香初爇 二飲洗心滌慮 三飲神升上界
在「心亂」的時代 左宗棠教子「養氣」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