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修行對俠義文化與道義文化的認知

道教修行對俠義文化與道義文化的認知

文/襲明居士

【駐雲飛?曲十六】

過府穿州,路見不平報人讎。騰身屋上走,暗裡取人首,只說是豪氣貫鬥牛,誰知道行同盜寇。真修行,惟知自補咎。勸學人你把這俠客事務一筆勾。

竹林俠士(資料圖)

俠義精神不是修道的道德基準

中國俠義文化,以《水滸傳》為代表。其謳歌的一百零八條梁山好漢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成為底層社會對忠奸、是非、善惡評判與執行方式的一種嚮往。

俠義行為,也是一種俠客行為。一般是指武士、俠士們,憑藉個人或小團體的武力征服力量,去糾正時下的一些社會不良不公現象,是一種個體行為的公平制度表達形式。

梁山好漢影視劇形象(資料圖)

這種行為大多在當時的社會,被視作一種義舉,有公眾影響和大快人心的效果。這些人物往往是民眾公認身懷絕技、俠肝義膽的江湖俠義人物肖像。代表了底層社會、弱勢群體對正義力量的吶喊,體現的是一種民間文學,對崇尚江湖義氣的社會嚮往。

俠義文化雖是歷史文化演繹出的一種粗莽或草莽行為,但其俠義文化的影響之深遠,從古至今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中,會成為一種弘揚傳統美德的精神支柱。

就俠而言,它不能代表義。俠與義的結合,也是源於這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濟困、仗義疏財、刺殺貪官、除暴安良的武士行為的正能量表達。在很多民間歌頌的那些俠義人物故事中,這些行俠仗義者,大多是一種兩肋插刀的形象,由個人對善惡的判斷而採取的過激行為。這就決定了俠義之義,大多數不過是江湖兄弟所講的一種義氣,不能用社會國家的公平正義,與法制道義去等量齊觀。

江湖義氣不代表民族正義(資料圖)

我們往往把江湖義氣理解為民族正義之氣,或者錯誤地以為是一種行善之舉,或一種類似於捨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

這些俠義行為在《駐雲飛》看來,即便能夠「騰身屋上走,暗裡取人首」的燕子李三般義士,也不過是「只說是豪氣貫鬥牛,誰知道行同盜寇。」的個人狹隘行為,不是一個修道者所持有的公正社會道德基準。

修道者應當順應天道

道教建立的「義」與「利」,「善」與「惡」的標準,也是合乎於道教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原則。拿《水滸傳》的「武松醉打蔣門神」案例去看,武松是在施恩父子的照顧與禮遇的前提下,遵循其俠義的原則而報恩,出手醉打蔣門神的。這在道教文化來講,其行為終究是一種「行同盜寇」誤區,是一種黑吃黑的不分對錯和被人利用的盲目助人。

這種俠義行為,在道家道教文化看來,也是「只說是豪氣貫鬥牛,誰知道行同盜寇。」的「盜寇」思維。

道法自然(資料圖)

道家經典《陰符經》說:「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氣。」道教認為,私的極致也是一種透明與共的公。天道的法則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準則,天道是無私無欲的,它儘管無欲,也是陽中有陰,陽中有陰,是「恩生於害,害生於恩」的。

道教對這些社會現象都是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的。故修道者的個人行為,不得有自私自利和恩害之心的存在。所謂小善即為惡,所謂善不投報,才是真善至善。這也是《陰符經》要告訴世人的「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的天道自然法則。

規範修道行為(資料圖)

所以,道教修真對規範修行者的行為,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也是一種富有哲理的,按照天道的標準去踐行的生活藝術。都是修道者從道教文化的高度,而建立起的獨特行為。

道教文化認為,行俠仗義的俠義行為,有違修道原則。一個真正的道者,當也是一個「吾日三省吾身」的,能夠不斷磨礪與自我完善人格的修行過程。修道者當時刻奉行「自補咎」的敬天原則,捨棄那些「過府穿州」的,帶有濃烈私慾的,導致仇上加仇的俠義之舉。當用天道的和諧去順應社會,和用混俗和光的踐行,去走完修行的旅程。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教對中國醫學有何影響?
常回「家」看看:這裡是我的精神家園
文人空間意境
趙孟頫這幅書畫神作,被乾隆兩度打入「冷宮」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