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選妃有哪些要求?

皇帝選妃有哪些要求?

來源:禮樂嘉謨

在各類古裝劇中,宮斗劇佔據了不小的一部分,然而,面對各個不同朝代後宮眾佳麗的不同封號,不知大家會不會有種迷糊混亂之感。皇帝的後宮妃嬪稱號為何?選妃又有哪些要求?後宮制度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是鞏固皇權的一種方式,雖然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來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其廢除理所應當。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下,進入皇宮,成為皇帝的妃嬪是很多女性的夢想。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代的後宮制度到底是怎樣的。

先秦

夏商兩代,后妃制度尚且比較簡略,且由於缺少確切的文字記載,因此我們只大概知道天子的配偶統稱為妃,其中,正嫡稱元妃,其他的稱為次妃。

而到周代,天子的后妃有了較為明確的記載。《周禮》中有:「九嬪,世婦,女御」的記載,《禮記·昏義》中則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

但是,由於缺乏時效性較強的記載,有學者認為《禮記》中天子妃嬪的數量並不準確,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後宮女子眾多。

《羋月傳》劇照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雖然大權旁落,但名義仍在,因此各位諸侯國國君的妻妾們稱呼不能按照天子後宮來算,《論語·季氏篇》:「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但到後來,隨著諸侯相繼稱王,諸侯王的妻子也開始稱為王后,且這些諸侯國的後宮女性也數量繁多。《墨子·辭過篇》曰「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齊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殯,陳妾數千」。

《羋月傳》劇照

秦漢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逐步建立起一套延至後代的後宮制度。

在統一全國之前,秦代的後宮制度便已經有所記載。《七國考·秦職官》引應邵雲「秦自惠王后,嫡稱王后,次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 秦帝國建立後,秦始皇自稱皇帝,王后改為皇后,帝母稱作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則稱太皇太后,其他妃妾稱號不變。

《秦時麗人明月心》劇照

「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鍾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從《史記》中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後宮女子為數眾多。

西漢初期,《後漢書·皇后紀》中說「漢興,因循其號,而婦制莫厘。」也就是說,漢初后妃制度只是簡單地沿襲秦代,尚未制定新的制度,此時的後宮人數也比秦代少很多。《漢書·貢禹傳》中「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節儉,宮女不過十餘,廄馬百餘匹。」從中可以看到,漢初後宮人數與秦代相比確實有所減少。

但到漢武帝時,後宮制度發生了變化,由於當時社會安定,國力昌盛,加之漢武帝本人的原因,后妃規模增大。《漢書·外戚傳》曰「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漢書·貢禹傳》:「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這當然不排除有誇大其詞的可能,在后妃制度上,漢武帝多設婕妤、娙娥、傛華、充依四類,且後宮女子數量大幅度增加。

《衛子夫》中陳阿嬌與衛子夫影視形象

元帝時,后妃中又加昭儀之號。《漢書·外戚傳》:「元帝既重傅婕妤,及馮婕妤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於後宮,以二人皆有子為王,上尚在,未得稱太后,乃更號曰昭儀,賜以印綬,在婕妤上。昭其儀,尊之也。」到此時,西漢的后妃制度基本完善。皇后是後宮之主,《後漢書·皇后紀》說其:「正位宮闈,同體天王」,皇后之下嬪妃共十四品級,依次為昭儀、婕妤、娙娥、傛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這其中,美人以上屬於貴妃,少使以上為職事妃,五官以下則有秩無爵,屬於妾兼婢的性質,但都在嬪妃之列。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嬪妃品級有的是從秦代之前延續下來的,有的是漢代的幾個皇帝增加修改的。

《女史箴圖》中馮婕妤擋熊救漢元帝

《女史箴圖》中班婕妤辭輦

這一后妃制度一直沿用至西漢覆滅。王莽新朝時,一度改後宮建製為「和嬪、美御、和人三,位視公;嬪人九,視卿;美人二十七,視大夫;御人八十一,視元士。」(《漢書·王莽傳》)暗合前朝貴族「公、卿、大夫、士」四個等級制度,但這種制度並未流傳下來,而是隨著新朝的覆滅而消失。

東漢時期,后妃制度又發生了變化。東漢初期,吸取西漢覆亡的教訓,提倡節儉,簡化了后妃制度。《後漢書·皇后紀》中:「六宮稱號,唯皇后、貴人。……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后妃品級由西漢時十四等簡化為五等。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劇照

秦漢時期的後宮妃嬪來源有四:民間採選、郡國或個人進獻、皇帝以個人喜好自選、戰俘和沒官的罪人家屬。

其中,民間採選是最主要的方法。秦代雖然後宮女子眾多,但採選尚未形成規範化的制度,到西漢時,遴選民女入宮有了制度的要求。相關事宜由太后主持,具體事情則交由宦官負責。但是由於記載不多,具體程序我們現在還不太了解,但西漢時對採選女子的家庭地位要求並不嚴格,基本只要是「良家」即可。

《美人心計》劇照

到東漢時,採選民間女子的制度完全完善。《後漢書·皇后紀》:「漢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陽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乃用登御。」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時採選民女已固定在每年的八月,與「算人」,即戶口核對一起進行。負責採選工作的人員是中大夫、掖庭壓及相工。對備選女子的年齡要求則為十三到二十歲。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選入宮中的女子應該是好看的,但這只是一個標準,還有一個標準是「合法相」,秦漢時期,相術流行,因此女子面相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種是郡國或個人進獻。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女性被當做一種物品,與其他貢品一樣,成為郡國向皇帝表示忠心的方式。個人進獻往往是個人希望自己的女性親屬得到榮寵,繼而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如衛子夫,就是個人進獻。

《衛子夫》劇照

皇帝還會根據個人意願選擇嬪妃。如漢武帝聽聞李延年之妹有傾城之貌便召入宮中,趙飛燕姐妹入宮也是因其容貌嬌好。

佟麗婭飾趙飛燕劇照

第四種后妃則來源於戰爭或沒官家屬,這些女性更多地是被當做戰利品或者收歸的財產而充入宮中,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廣收各國宮女。

隋唐至宋

隋文帝前期,「文獻皇后功參歷試,外預朝政,內擅宮闈,懷嫉妒 之心,虛嬪妾之位,不設三妃,防其上逼。自嬪以下,置六十員。加又抑損服章,降其品秩。至文獻崩後,始置貴人三員,增嬪至九員,世婦二十七員,御女八十一員。」也就是說,因為獨孤皇后善妒,故一開始隋文帝的嬪妃多為虛設,當獨孤皇后逝世後,皇帝的後宮妃嬪變多。

《獨孤皇后》劇照

隋煬帝出名的荒淫。傳說其修建京杭大運河的私心也是為了下江南、觀瓊花、賞美女。《隋書·列傳》載:「煬帝時,……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 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 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是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品正 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女御。總一百二十,以敘於宴寢。」

楊廣影視劇形象

唐代承襲隋制。《舊唐書》中記載:「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開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嚳也。而后妃四星,一為正後;今既立正後,復有四妃,非典法也。乃 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為正一品;又置芳儀六人,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

范冰冰在《王朝的女人—楊貴妃》中楊貴妃形象

張鈞甯在《武媚娘傳奇》中徐賢妃形象

說完了隋唐的后妃品級標準,我們再來看一看此時后妃的選擇標準。

首先是「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為了避免親屬繁殖造成的後代生理缺陷,從三代時起,便規定同姓不能通婚,而到唐代,這一規定有了具體的書面說明,並且分類更加全面。《唐律疏議》中說:「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其有祖宗遷易,年代寢遠,……其有聲同字別,……又如近代以來,特蒙賜姓,……其有複姓之類,一字或同,受氏既殊,元非禁限。」也就是說,此時已經不是將同姓通婚一棒子打死了,而是規定同姓,同一宗族的男女不能通婚,這一規定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於優生優育的先進認識,在皇室婚姻中尤為重要。

《武媚娘傳奇》劇照

在唐代,禮聘、採選、進獻、罪沒仍然是後宮女性的主要來源。雖然來源廣博,但一旦涉及名分品級,則對女性家世和政治背景有嚴格要求。《資治通鑒》:「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勛臣家,不議山東之族。」《全唐文》中也有:「所選皇太子及諸王等妃,既是百官子女,禮合避人。」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天子和未來天子納妃,女方的出身門第十分重要,並且存在地域歧視的情況,根據統計,唐代后妃中北方多於南方。

除了家庭背景,此時對女子姿容秀美的樣貌要求自不必說,而且,唐代納妃,有才情的女子也十分受歡迎。

《武媚娘傳奇》劇照

雖然「同姓不婚」,但基於政治的考慮,從皇室親族中選擇女子婚配是常見的現象(可見古人對於醫學的認知尚不完全)。其中又可分為幾類,從后妃親族中選擇女子、從公主駙馬之女中選擇極為多見。

唐末五代至宋,后妃制度基本與唐代相同,但在細節上有變化。宋仁宗時增設宸妃,經過不斷增減,北宋的后妃品級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宸妃五位妃;之下依次有太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嬪;婕妤;美人;才人;貴人等。

宋代李宸妃影視形象

宋代冊後納妃並不十分注重門第,以皇后為例,既有出身官宦世家的,也有出身低微的女子成為皇后。

明代

明代,皇后之下有貴妃,賢、淑、庄、敬、惠、順、康、寧妃,明中後期還出現了皇貴妃。妃以下為嬪,明世宗下詔仿唐制設立九嬪,嬪之下是「選侍」「才人」等。

明代的后妃來源基本與前代相似,分為聯姻、進獻、掠奪、選秀四類。

通過聯姻方式入宮的后妃皆出身不凡,多出自功臣之家,是皇帝增加政治力量,拉攏人心的重要方式。而雖然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曾規定后妃宮嬪等需選擇良家女子,禁止進獻,但其後宮中依舊不乏進獻而來的妃嬪。掠奪則是指皇帝在看到姿色出眾的女子後使用武力方式強行取得,不僅是對女性的物化,更有著十足的野蠻。

但這些方式並非后妃主要來源,最主要的還是選秀。明代的選秀即是前代的採選等,在明朝已經發展成熟。「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民間女子年十三歲以上、十九歲以下,婦人年三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無夫者,願入宮備使,令各給鈔為道里費,送赴京師。蓋女子以備六宮,而婦人則充六尚也。」對於秀女的年齡做了規定,且在明代,更多地要求女性德才兼備。

明代通過選秀選擇后妃,最為特別的一點是對這些女子的家世要求,不是要求家世顯赫,而是要地位低一些才好。這可能是因為統治者吸收前代外戚專權的教訓,因此希望能夠對后妃的家世嚴格控制。

《女醫明妃傳》劇照

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對明熹宗的某一次採選做了詳細記載:「進行初選時,全國奉詔命來到京城的少女有五千人,……依年齒站立,太監在旁查看,『某稍長,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瘦,皆扶出之』,……『諦視耳、目、口、鼻、發、膚、頸、肩、背,有一不合法去之』。……『聽其聲之稍雄、稍濁、稍吃者去之』。……『以觀其風度,去其腕稍短、距稍巨者,舉止稍輕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扣其肌理』,選出其中優秀者三百人作女官。這些女官在宮中生活一月,由旁人『熟察其性情言論而評匯其人之剛柔愚智賢否』,從中挑出五十人,封為妃嬪。」此外,明代有時對后妃的地域也有要求。「嘉靖十年十二月,錦衣衛百戶費洪,以皇嗣未生,請於京城內外,慎選淑女,以備九繽。禮部請遣官於南北直隸、河南、山東、廣東求之。」

《女醫明妃傳》劇照

縱觀封建社會皇帝冊後納妃的歷史,我們看到的有不同朝代對女性的審美標準變化,有統治者在不同時期的政治考量,但更多的是封建社會中對女性的物化和不尊重。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曾經客觀存在的事實,對於當時的部分女性來說,能否進入後宮並得到較高品級是對其自身和其家族都有很大關係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股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中國不僅有嘻哈,中國還有,搖滾
突發 融創跳水 孫宏斌中招!
閃崩進行時,這40多隻股票危險
血洗!美元大敗局
王首富、賈負責與孫穩健

TAG:A股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