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聖城之敵系列·麥迪篇:他曾是科比一生最強對手,35秒13分,壯哉亦嘆哉

聖城之敵系列·麥迪篇:他曾是科比一生最強對手,35秒13分,壯哉亦嘆哉

嚴格來講,特雷西·麥格雷迪不算馬刺的什麼仇敵。

麥迪從未在季後賽中同馬刺交過手,從未阻攔過馬刺前進。不論馬刺成功還是失敗,麥迪從來戲份不多。

另外,退役之前麥迪短暫地為馬刺效力過,雖未留下什麼非說不可的故事,甚至沒為馬刺得過一分,但畢竟也算馬刺自己人。

麥迪作為「聖城之敵」,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也非提不可,那就是——

35秒13分。

2004年12月9日,麥迪面對馬刺寫就35秒13分的傳奇,本圖是最後制勝的一球。

2004年12月9日,NBA常規賽,休斯敦火箭vs聖安東尼奧馬刺。

那個賽季,馬刺最後贏得了總冠軍;那個年代,馬刺是全聯盟最好的防守球隊之一。比賽進入最後一分鐘,74比64,分數極低而馬刺領先,你就知道,這場火箭基本是輸掉了。

要翻盤,火箭不僅需要自己不斷把球投中,而且需要馬刺不斷犯錯。比如,馬刺作為當時全聯盟罰球最差的隊伍,火箭需要他們不斷把球罰丟。

然而沒有。最後一分鐘,馬刺6次被送上罰球線,無一失手。特別是在時間剩下不足20秒的時候,後衛德文·布朗為躲避火箭犯規,情急之下把球傳給了場上罰球最差的鄧肯,讓火箭犯規犯在鄧肯身上,波波維奇對此很不滿意,但鄧肯還是很爭氣地兩罰全中。

麥迪只是做他該做的,連續出手投三分。

終場前35秒,麥迪扔進第一個三分,還沒什麼。德文·布朗隨後兩罰兩中,馬刺仍領先7分。

終場前24.3秒,麥迪扔進第二個三分,有點邪門了。當時姚明做掩護,鄧肯搶上來錯位防麥迪,麥迪一個投籃假動作把鄧肯點起來,隨即往鄧肯身上跳,鄧肯心知要壞,張著手往旁邊躲,來不及了,裁判哨響,麥迪造犯規成功,而球直穿網心。

正是這個3+1,讓麥迪突然有如神明降臨。他賽後說:「那球之後,每一次到前場,我覺得自己隨便扔什麼都能進。」

這不是修辭,這是事實。他就是——

隨便扔什麼都能進。

接下來第三球,馬刺防得很出色。帕克干擾,麥迪跳起接球有點冒險;麥迪往右疾奔,防他的鮑文既沒失位,也沒犯規。

但麥迪就是進入到一個只有他自己、球和籃筐存在的小世界。他拔地而起,三分再中。終場前11.2秒,追到78比80。

即便如此,火箭仍然需要一個奇蹟。球權在馬刺手中,火箭需要儘快犯規,祈求馬刺至少罰丟一球,分差控制在3分以內,再祈求麥迪還能投進。

最後10秒發生的事情,只能說「命該如此」。

暫停過後,馬刺邊線球開給德文·布朗,德文·布朗背對火箭防守人,見對方沒有立刻下手犯規,便轉身運球往底線走,然後,鬼使神差地滑倒,掉球。

猜猜把球撿起來的人是誰?

麥迪。

再說一遍:麥迪已經進入到一個只有他自己、球和籃筐存在的小世界。你最好相信,是他用意念把球從可憐的德文·布朗手中掏出來的,而不管馬刺隊有多少人攔在他面前,不管他跑出什麼樣的路線,從哪裡出手,球都是會進的。你最好相信。

如果你相信,事情會好解釋得多。

麥迪大踏步衝鋒,運了六下球,來到前場左翼三分線外,前沖之勢未消,迎著布倫特·巴里和帕克拔起,投籃,球進。81比80,火箭反敗為勝。

麥迪扭頭,猛刺一拳,放聲咆哮。

球進的時候,表上還剩1.7秒,馬刺仍有反絕殺的機會。但在這樣一個故事裡,你也最好相信,馬刺不論怎麼做都是不可能投進的。沒什麼道理,就是不可能。

這玩意兒叫神跡,屬於凡人不必去糾結的範疇。

看麥迪真做到了,波波維奇反倒很平靜。他朝火箭主帥傑夫·范甘迪的方向遠遠地招了招手,致意,道別。

賽後有人問: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波波維奇回答:「我特么怎麼知道(How the hell do I know)?球員都會手燙,而他是一個偉大的球員。得發生太多事情,比賽才會變成這樣。」

是啊,得把太多事情湊到一起,才能製造這樣的結果。得麥迪連續投進四個三分,得鄧肯被他騙到,得德文·布朗滑倒,還得有很多這裡不必一一提及的細節全部發生。而它們,真的都發生了。

2003年12月5日,麥迪突到馬刺籃底,在鄧肯、帕克和霍里的圍剿中挑籃。

35秒13分是麥迪運動生涯流傳最久最廣的故事,但故事的另一方——馬刺,除了充當歷史的背景布之外,沒受到任何影響。

馬刺當過很多回背景布。費舍爾0.4秒一投、諾維茨基2+1、雷·阿倫底角三分,都是聖安東尼奧不願觸碰的痛處。倒是神奇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麥迪35秒13分,對馬刺而言,不算什麼。

因為那只是一場常規賽。

對,它是一場神跡,但它依然只是一場常規賽。

那個時候,誰也不會認定它就是麥迪職業生涯的巔峰。他才25歲!他已經是NBA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了!他還有大好的時光在前頭!35秒13分當然是座高峰,當然是個好故事,但它不可能是終點!所有人都這麼覺得,哪怕是不喜歡他的人。

嘿,說真的,當時真有人不喜歡他么?從那個賽季的全明星投票來看,麥迪是球迷最喜愛的NBA外線球員,得票數比科比·布萊恩特還高(當然,也沾了些姚明的光)。

直到許多年後科比參加《吉米雞毛秀》,還稱麥迪是他遇到過的最難對付的對手——不是勒布朗·詹姆斯,不是德維恩·韋德,不是保羅·皮爾斯,不是凱文·杜蘭特,就是麥迪。

體育專欄作家比爾·西蒙斯為此向科比求證:是真的嗎?麥迪真的是你交手過的最有天賦的球員嗎?科比答:「毫無疑問。」

把2000-01賽季到2007-08賽季這八年的數據切出來(如下圖),你會看到,麥迪常規賽的表現跟科比相差無幾,季後賽甚至還要更棒一些——當然,麥迪的季後賽場次要比科比少得多,而且,你知道,麥迪沒贏得過任何一個系列賽。

為什麼從2000-01賽季開始切?因為那年麥迪加盟魔術,剛開始有充足的空間展現自己。

為什麼只切到2007-08賽季?因為在那之後,麥迪不再擁有像樣的賽季,他從休斯敦到了紐約,再輾轉到底特律、亞特蘭大,再到中國的CBA,最後在聖安東尼奧結束。

2000到2008年間,麥迪是和科比同一級別的天才,是NBA一線明星。2008年後,麥迪的職業生涯失去了實際意義,只剩消磨與奔波。

而35秒13分,也就真的成了麥迪職業生涯的巔峰演出。

2005年1月7日,火箭對湖人的比賽,麥迪在反擊中避開科比的防守,左手上籃。

早年為多倫多猛龍隊效力,麥迪被設定成遠房表哥文斯·卡特的幫手。卡特是猛龍的邁克爾·喬丹,麥迪就是猛龍的斯科蒂·皮蓬。

麥迪不滿足於給卡特當幫手,他選擇加盟奧蘭多魔術,這樣離家也更近一點。即便如此,起初他也逃不脫皮蓬的定位。和他一起到奧蘭多的人是格蘭特·希爾,希爾在那個年代還是最被看好的「喬丹接班人」,因此在魔術隊的設想中,希爾是喬丹,麥迪又是皮蓬。

麥迪確實像皮蓬,身體瘦長,臂展驚人,能力全面。當時擔任魔術隊主教練的道克·里弗斯說:「我們覺得他可以成為一個得分版的斯科蒂·皮蓬,而斯科蒂已經是個非常不錯的得分手了。」

不出半年,里弗斯就改口了。希爾受大傷,只為魔術打了四場球,麥迪挑起大梁。幾乎是一夜之間,麥迪成為別人嘴裡「全聯盟最頂尖的五個天才之一」。里弗斯說:「我之前覺得他會像斯科蒂·皮蓬,不過特雷西得太多分了,我現在不拿他跟別人比了。」

麥迪到魔術的頭一年,場均就得26.8分,這是皮蓬從未達到過的數字。2002-03賽季,麥迪場均32.1分,成為NBA得分王;接下來一年,28.0分,蟬聯NBA得分王。

名帥拉里·布朗曾評價麥迪:「他在很多方面讓我想起了年輕的朱利葉斯·歐文(J博士)——他的身高,他的運動能力。沒什麼是他幹不了的。」

沒什麼是他幹不了的,這是人們對麥迪的普遍認知。

在天賦與技術層面上,麥迪幾乎沒有缺點。他得分能力特彆強,有驚人的突破第一步,也有銷魂的中距離干拔,射程遠至三分線。他可以憑一己之力終結,打關鍵球有大心臟,卻又十分無私,不獨,能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好。在個人能力達到他這種水平的球員身上,後面這點,猶為難得。

麥迪在火箭隊的主帥范甘迪說,麥迪不是那種在訓練里最投入的勤奮球員,但他「完全徹底地無私」,因此「很好教(easy to coach)」。

里弗斯贊同,他說:「我知道這聽上去很奇怪,但這是真的。特雷西不得不為我們(魔術)得分——如果特雷西不必成為一個得分手,他會變得更好。我真的相信是這樣。他那麼無私,這是他身上最好的東西。他什麼都擅長……他是一個非常棒的進攻組織者,他很能傳。如果他有機會跟另一名偉大球員一塊兒打球,他會變得還要更好一些。」

2005年4月25日,NBA季後賽首輪,麥迪霸氣隔扣對方身高2米29的中鋒肖恩·布拉德利。

麥迪為什麼沒有變得更好?為什麼明明「沒什麼是他幹不了的」,可他就是沒有帶領自己的球隊贏得哪怕一個系列賽呢?

事實上,至少有三次,以他為首的隊伍非常接近贏得系列賽。

頭一次是2003年,麥迪的魔術3比1領先活塞,如果那時候季後賽首輪還是原來的五場三勝制(註:NBA正是從2003年起把首輪改成了七場四勝制),那魔術已經完成「黑八奇蹟」了。當時未滿24歲的麥迪開口說,系列賽本質上已經結束,不料這話被對手拿來寫在公告板上作為激勵,結果活塞連贏三場,魔術功虧一簣。

第二次是2005年,麥迪的火箭一度連贏兩個客場,2比0領先小牛,被小牛連下三城後,又頑強抗敵將系列賽拖進搶七,直至生死戰潰敗40分才遺憾出局。那個系列賽麥迪打得可棒了,第一場34分,第二場28+8+10外加隔扣肖恩·布拉德利再加干拔中投絕殺,第六場更是奉上37+8+7。

第三次是2007年,麥迪的火箭從2比0領先打到3比2領先,卻還是被爵士連勝兩場晉級。

三度搶七,三度飲恨。

麥迪是當家球星,球隊敗北他當然要負責任,但這些全是他的錯么?

仍以科比作為參照,麥迪從來沒有過科比那樣的出色隊友。科比身邊有巔峰期的沙克·奧尼爾和保羅·加索爾,還有一堆NBA最出色的角色球員;而麥迪身邊最強的隊友是姚明,是24歲以前剛剛成為超巨的卡特,是四年內一共只並肩出戰過46場球的希爾,是22歲的邁克·米勒——對,邁克·米勒可以在這個名單里排到第四位,放到科比的名單里大概排不進前十。

2013年9月,也就是宣布退役之後,麥迪在一次採訪中說:「事後回頭看,顯然我希望我當初留在了多倫多,我們毫無疑問可以競爭總冠軍的。我經常想起這點。」

由於這話是對多倫多媒體說的,你可以打個折扣,但麥迪說他「經常」想起,你也沒法完全不當真。

也許麥迪是覺得,如果當初留在多倫多,遠房表哥卡特就可以成為他職業生涯中最好的隊友。也許卡特真能成為這一代的喬丹,也許他們表兄弟兩個人真能成為喬丹、皮蓬那樣的偉大搭檔。

也許,麥迪最恰當的角色就是皮蓬。

美國《體育畫報》攝影師1999年為麥迪和卡特拍下的兄弟合影。

麥迪沒有變得更好,有一個原因是推卸不掉的:他並不是一個出色的球隊領袖。

火箭隊總經理達瑞爾·莫雷同麥迪共事過將近四年。2007年,莫雷還曾相信麥迪有機會當上NBA年度MVP,但隨後相處,莫雷發現麥迪的性格匹配不上他的天賦。

莫雷2007年夏天炒掉范甘迪,僱用里克·阿德爾曼擔任火箭主帥。阿德爾曼的執教風格是自由鬆弛、春風化雨,不像范甘迪那麼嚴,他希望麥迪能承擔起份量更重的領袖角色。

莫雷和阿德爾曼一塊兒去找麥迪,跟他說:我們需要你的幫助。

你知道麥迪如何回應嗎?

麥迪禮貌地拒絕了他們。

他對自己的總經理和主教練說:我沒那麼有凝聚力,沒那麼能把大伙兒聯結到一起。

也許麥迪是對的。

也許麥迪比別人更明白,自己成不了那樣的領袖。

也許一個超級明星,未必非得是個超級領袖不可,只是我們強行賦予了他們那樣的任務。

「J博士」是個好領袖么?皮蓬是個好領袖么?麥迪不是就像他們么?為什麼麥迪就一定得是個好領袖呢?

2003年,麥迪和鄧肯一同入選美國國家隊,合拍定妝照。

麥迪還有過一個參與改變馬刺歷史的機會。

那是2000年夏天,在麥迪和魔術隊簽約之前,魔術還有機會得到鄧肯。鄧肯去了奧蘭多考察,甚至跟當地的房產經紀一起看了房子,但最終,他回到聖城,改變主意,留在了馬刺。

倘若魔術同時簽下鄧肯、希爾和麥迪會怎樣?奧蘭多三巨頭能構建起一代「魔術王朝」嗎?麥迪的歷史地位與評價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2013年,麥迪加盟馬刺,和鄧肯遲到十幾年的NBA隊友緣分終於到來。麥迪透露,他和鄧肯在球隊大巴上聊起當年奧蘭多的舊事,他告訴鄧肯他很生氣,並對鄧肯說:「你最好拿一個(冠軍)給我。」

鄧肯差點拿了一個給他。

2013,馬刺無限接近總冠軍,直到雷·阿倫投中那記比35秒13分更讓聖安東尼奧難以承受的底角三分。

終究,麥迪沒能帶著冠軍光環退役。

為馬刺效力那短短兩個月,麥迪闖過了季後賽首輪。可對他而言,其實並沒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體育 的精彩文章:

曝桑切斯已與溫格和解 槍手太子時隔13月或再出戰
前國青主力前鋒加盟北控 曾征戰澳洲頂級聯賽
西蒙尼:馬競早晚能贏得歐冠 我未來會留在這裡
德媒曝利物浦准新援傷勢未愈 或缺戰歐冠首輪
曝德波爾被解僱獲550萬分手費 穆帥:下課不意外

TAG:騰訊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