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指哪些?西晉末衣冠南渡詳情如何?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指哪些?西晉末衣冠南渡詳情如何?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指哪些?西晉末衣冠南渡詳情如何?

西晉末衣冠南渡

晉元帝司馬睿原屬於東海王越一黨,鎮下邳。當時江東少受中原戰亂影響且財富充裕,但由於吳人不得志於晉室,甚至有意光復吳國。吳姓世族以義興周氏及吳興沈氏並為江東二豪,吳郡朱、張、顧、陸四氏居次。

303年、305年及310年間江南發生三次叛亂,皆由義興周氏的周玘所平定,使江南得以穩定,史稱三定江南。

307年八王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康。南遷後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政策穩定政權,他藉由當地名士顧榮、賀偱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

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但晉廷穩定後大量引用僑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壓抑吳姓世族。使周玘等吳姓世族不滿,有意叛變,但事洩未果,周玘憂鬱而死。其子周勰繼之,意圖叛變,其叔周札洩密而未果。而後晉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後崩潰,並將親晉的朱張顧陸四氏遞升。然而,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加上世族對寒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始終動蕩不安。

因為北方外患威脅仍在,東晉朝廷賴世族及方鎮的支持以穩定局勢,這使得不少實力派世族意圖叛變,奪取政權。當時晉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導丞相、王敦專政軍事,時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素來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晉元帝為了抑制王氏權勢,以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牽制,並防禦京師。王敦萬份怨恨,於322年發兵,攻陷建康。刁協等人被殺,史稱王敦之亂。晉元帝備受恐懼,憂憤而死,太子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當時王敦欲篡位,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縣),但於324年病危。晉明帝下令討伐,平亂成功,由於王導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晉室重用。

325年晉明帝去世,太子衍繼立,是為晉成帝。由王導及外戚庾亮輔政。當時軍事重鎮分由陶侃鎮守荊襄地區及由蘇峻及祖約等鎮守淮南地區。陶侃懷疑因為庾亮的干預,使得未能輔政而感到不滿。庾亮為了提防陶侃,任溫嶠鎮守武昌。由於蘇峻及祖約對庾亮鞏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滿,於327年反叛。次年蘇祖聯軍攻陷京師,脅持晉成帝,庾亮逃至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史稱蘇峻之亂。此時陶侃觀望,經溫嶠力勸之下決定討伐蘇峻。蘇峻迎戰陣亡,329年陶溫聯軍收復京師,平亂成功。事後庾亮請罪,外調鎮蕪湖,朝廷由王導執政。

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遙控朝廷,與王導交惡。

339年後王導與庾亮先後去世,由庾翼執政,掌握荊州軍權。

公元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後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並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持。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並不穩定。

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這個措施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完全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北方來的士族間、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間、王氏勢力與司馬氏勢力間都存在著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便不可能建立東晉朝。王導的事業就在於調劑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勸晉元帝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這些名士避亂南來,得到官職,算是有了安身地。其中有不少人懷疑晉元帝能有什麼作為,例如桓彝,初到時見晉元帝勢力單薄,對人說,我到這裡避亂,原想得個安全,不料如此不濟,看來難有前途。和王導談話以後,知道他有些辦法,才安心任職。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觀。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指哪些?西晉末衣冠南渡詳情如何?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中國歷史上有3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其中,史學界亦有隻認可西晉末與北宋末這兩次為「衣冠南渡」,但在文學應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安史之亂」時期的「衣冠南渡」不被史學家認可的原因:「安史之亂」並非外敵入侵,而是內部叛亂,中原地區雖遭浩劫,但叛亂最終得以平息,唐王朝並未滅亡。而另外兩次「衣冠南渡」是因為異族入侵併其滅亡了漢族人統治的王朝,中原的漢族成了被異族統治的人,一些漢人南渡,建立割據政權,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因此,從政治角度看,「安史之亂」時期的「衣冠南渡」與另外兩次有本質上的區別。

1.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這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後西晉渡江後,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稱東晉。中原漢族士族等臣民相隨南逃,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

晉統治者衣冠南渡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指哪些?西晉末衣冠南渡詳情如何?

2.安史之亂,衣冠南渡

唐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王朝,史稱「安史之亂」,這次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7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隨後,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段時間,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了唐王朝最後的迴旋之所,也成為了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佔據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有學者甚至認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一般認為,中晚唐至五代十國的這次衣冠南渡,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

3、靖康之難,衣冠南渡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即趙構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稱建炎南渡。

一般認為,經過這三次主要的大規模南移,經濟中心最終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江南地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休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三國歸晉:司馬炎統一三國時,如何對待魏蜀吳的末代皇帝?
三國時期最反覆無常的叛將 被歷史正義所唾棄的三個人
漢末三國歷史:曹操剝奪大將朱靈的兵權的三個原因
三國時的陣法有哪些?古時戰場上是如何打「群架」
神奇!諸葛亮神機妙算救後代

TAG:文休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