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家老西關最後的藤器店,編織了老廣40多年的生活細節

這家老西關最後的藤器店,編織了老廣40多年的生活細節

對於很多廣東人而言,

小時候最討厭吃的一道菜,

莫過於「藤條燜豬肉」了。

一旦闖禍,

回到家必有這道菜,

據說非常入味,

吃過的人都念念不忘。

這大概也是很多廣東人

對於「藤條」的最初印象,

實際上,

除了用來打人,

藤條還是一種天然的編織材料,

其外皮色澤光潤,手感平滑,

又極富彈性,

我們常用的藤席、藤椅,

就是由藤編手藝人完成的。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

空調、沙發以及

大規模機器生產的普及,

藤編也像很多老手工藝一樣,

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在廣州荔灣老城區,

有一家名為「嫦記藤器」的店,

藤器店的招牌與其它店一齊

排列在這條略顯逼仄的小巷裡,

看起來毫不起眼,

卻是

在店門口向里望,

左邊放置著各式的藤椅,

右邊則是藤席,

藤椅挺拔筆直,

隨意擺放都能自成序列;

藤席則柔軟地被捲成一團,

被有序地擺放在一側。

不到30平方米的店裡,

就這樣被擠得滿滿當當。

店主嫦姨,

從事藤編已經四十多年了,

每天,

她和丈夫輝哥都要花上十多個小時

織補藤席、編製藤椅。

嫦姨主要負責藤席,

輝哥負責更大塊頭的藤椅。

他們用的工具也很簡單,

嫦姨織補藤席

只需要一把特製的刀具,

有時碰上破損嚴重的,

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

嫦姨也忍不住打趣道:

嫦姨每次一拿到藤席,

就能猜出她的年份,

一般會拿來修補的,

都基本上有2、30個年頭了,

對很多老廣來說

甚至是「傳家寶」般的存在,

用了這麼久還拿來修補,

倒不是因為老廣摳門,

用久了顏色會越來越深,

睡起來也更加舒服。

嫦姨家是藤編世家,

到她這裡已經是第五代了,

老家在南海黃岐,

是全國聞名的藤器之鄉,

「現在我們經常要靠機器開皮,

而母親卻能用手工拉皮,

一個藤條能拉出七八根皮來,

每一根都很均勻。」

嫦姨從小耳濡目染,

八九歲便開始跟著父母學習藤編,

到現在都快50歲了,

人生大部分光景都花在了

和藤席打交道上。

手工製作藤席的過程十分繁瑣,

據嫦姨介紹,

做一張藤席最原始的做法是先洗藤,

然後是選藤,開藤皮和裁剪。

而藤席原材料的選擇也十分考究,

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其質量的好壞。

嫦姨的原材料都是從東南亞進口而來。

藤席的製作,

要求細密平整、四角對齊,

每一條藤皮的長度需要量好,

若是有些偏差,

做出來的席子就會皺褶不平,

挑刀也就兩把,

一把用於排密,

一把用於修邊,

所以對刀工有極高的要求。

對於嫦姨來說,

編織一張1米5乘2米的藤席

最快也要四天,

要求技藝與耐心兼備,

才能產出一張滿意的手工藤席。

有一次,

一位香港遊客找到嫦記藤器店,

要求嫦姨幫他做一個藤盾牌,

一根藤條一根藤條地彎下來,

幾十根都不見縫隙,

做出來以後,

客人大呼滿意,

從這才告訴他,

這是要拿去做電影道具的。

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

藤器的需求已大幅度減少,

但仍有不少人上門來修補藤席,

有的甚至做好幾個小時的車前來,

採訪當天,

正趕上一位大爺在店裡修補,

他說,

從記事起就跟著父母來這裡購置藤器了,

一直到現在家裡還在用著

嫦姨十幾年前編製的藤器,

他遠在國外的妹妹,

每年回國,

都還會來幫襯嫦姨的藤器店。

「這是我們的看家本領,

錢少一點,就過得簡樸一點吧。」

嫦姨從來沒想過放棄這門手藝,

只是說起傳承有些擔憂,

嫦姨的兄弟姐妹都已經不做了,

而藤編手藝是對人的性極大的考驗,

沒有人會想干

「吃力不討好」的事。

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機器生產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

手藝人在它身上花費的時間,

都是一種沉澱。

GIF/1.3M

採訪最後問到嫦姨還會做多久,

她說:

「做到做不動的時候吧,

要是連我也不做了,

想找人修補藤器恐怕也難了!」

嫦記藤器店地址: 龍津東路驛巷35號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十年來,年輕人用創意改變了集市的定義
摩洛哥旁邊有座只有1%人知道的海島,是新晉的度假勝地。
東北同學會:已經移民的漂亮女同學,不知道自己年輕時曾那麼瀟洒。
中國人在秋天的九種情調。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