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養生亦養心

「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養生亦養心

秋季,指陽曆八,九,十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個節氣。秋季應特別重視養生保健。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過後氣溫逐漸由升溫轉成降溫,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人極易倦怠、乏力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合適。



「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養生亦養心


養生十點

  • 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 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應盡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夏秋之交,調理脾胃應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類食物,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 預防秋乏

俗語說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 預防秋燥

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比如皮膚乾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蓮、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 預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 早起早睡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 加強鍛煉

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 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 適時進補

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葯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 注意養陰

秋季天氣乾燥,秋季養生要注意養陰。秋天養陰,第一,要多喝水,以補充夏季丟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氣,秋季我們要多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漫步田野、公園,這都有助於養陰。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過多會損人體之"陰",因此,秋季鍛煉要適度。



「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養生亦養心


秋季要養心

好多人講起養生,都能滔滔不絕說出許多的觀點方法。但是,綜合起來不外乎補腎補氣補血等等,許多的補品,如各種參,人蔘、西洋參、太子參,海參,還有鹿葺、海馬、阿膠、冬蟲夏草等等,再就是這功那功之類。很少有人提到養心,而從中醫《內徑》這本最古老的醫書中提到養生方法就是養心。

《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提出養生須"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並且早就提出來不會養生的情況是:"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看看今天的人們,所作所為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天酒場不斷,山珍海味、雞鴨魚肉,辛辣厚味,貪慾無足,肥體豐腰。現代儀器設備的檢查,顯示"三高症",代謝綜合征等等。按照營養學的角度,酒場上的許多食品都有滋補價值,但是為什麼長在酒場的人容易得"三高症"等疾病呢?為什麼常常吃補品的城市人長壽的少,而偏遠的農村地區卻出現較多的長壽老人呢?

這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城市的人們注重的是食補養體,而農村人注重的是養心。現代社會已經讓太多的人捲入市場經濟的大潮,金錢的作用越來越大,不管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不管是營養品還是藥品等等的宣傳或多或少受著金錢的影響,在追求所謂養生的過程之中,有些想法做法已經與養生目的越來越遠了。正如一個外國人所說,我們人類確實已經忘記了出發時的目標了。注重追求各種補品,注重追求金錢,注重追求美色,說到底就是慾壑難填,卻又想養生長壽,這樣相反的兩種選擇能夠達到目的嗎?

因此,養生須從養心開始,保持"恬惔虛無,精神內守",做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才能達到"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養生目的。



「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養生亦養心


十大禁忌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獃等。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萬物正可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十忌:

  • 無病進補

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 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蔘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葯,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濫服人蔘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癥狀。

  • 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中醫講"虛不受補",在身體很虛的情況下直接大補特補身體會吃不消,要一步步的慢慢補充。

  • 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會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 以葯代食

重藥物而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葯補不如食補效果佳。

  • 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 以葯代食

葯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 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 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 貴賤之分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治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紅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葯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以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養生亦養心



了解更多養生知識和食材,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米丅(mixia)的故事

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丅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九月不可或缺的养生水果
“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养生亦养心
最有效的抗血压有机蔬菜——芹菜
人類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秋葵
餐桌上的不死菜——捲心菜

TAG:米丅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