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芯被熱捧背後的冷思考:不做奮激的「鍵盤俠」

中國芯被熱捧背後的冷思考:不做奮激的「鍵盤俠」

從近期國產晶元的表現來看,登上國際舞台,並佔據重要市場,中國芯勢在必行。但是,在國內晶元產業不斷被熱捧的背後,有些數據不得不令人驚醒。如何實現中國芯的真正崛起,只靠幾句愛國口號與抨擊之詞遠遠不夠。

近期,中國芯的崛起引起了全球市場的高度關注。先是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億美元A輪融資,一躍成為首個AI晶元「獨角獸」,再是華為正式發布全球首款AI晶元——「HUAWEI Mobile AI」。

隨著國產晶元力量的強大,戰略諮詢公司貝恩稱,未來10年,中國將在晶元行業投入1080億美元,彼時,全球晶元製造佔有率不足10%的中國將有可能顛覆未來晶元產業。此外也有觀點表示,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壟斷絕大部分的全球市場。

的確從近期國產晶元的表現來看,登上國際舞台,並佔據重要市場,中國芯勢在必行。但在晶元產業的發展真的到了可以沾沾自喜的地步了嗎?在國內晶元產業不斷被熱捧的背後,有些數據不得不令人驚醒。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多年來我國進口額最大的商品不是石油,不是汽車,更不是飛機,而是這小小晶元。2013年至2017年期間,大陸多晶硅進口從8萬多噸攀升至14萬多噸。

這一巨大的進口量與國內市場供不應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2016年,我國生產集成電路1318億塊,同比增長21.2%,但這一數量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要知道中國集成電路產值不足全球10%,市場需求卻接近全球1/3,而解決這一供應矛盾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進口。

核心技術難突破是晶元進口花費只增不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晶元製造涉及數百種技術、上千種材料,對於技術、人才的要求較高,我國在這些方面並不佔據優勢。目前中國在建的晶元生產企業至有20家左右,但掌握高端晶元製造技術的卻並不多。而且在關鍵設備上,一些國外企業對我國進行「鎖喉」。

除此之外,國內晶元產業在海外市場的交易同樣受制於人。根據Dealogic的數據,2015年,中國公司在半導體領域宣布的海外收購交易總額達到創紀錄的430億美元,但其中只有52億美元的交易得以完成。原因在於,難以獲得美國監管部門批准。這對於國產晶元走出國門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面對國產晶元崛起之路上的重重阻礙,不少人發聲——「翻新的垃圾晶元不禁止,國產晶元永遠沒有活路」,「國產晶元的進口依賴症早該治治了」……不得不承認,其中的不少觀點言論直擊要害,但是做大做強中國芯,僅僅憑几句口號,幾句抨擊之詞就可以輕鬆實現的嗎?答案顯而易見。

國產晶元的發展壯大需要各界各方的共同努力,僅憑一人之力不可能成功。一方面,政府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正確引導企業投身晶元製造中來,並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企業方面應弘揚工匠精神,提升自我創新能力,加大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從低端向高端市場轉變;科研機構應聯合政企各方力量,吸收國外優質資源,力求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與創新;而高等院校可設立相關專業課程,培育優質人才,為中國芯的崛起輸送新生力量;此外,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應該支持國貨,切莫崇洋媚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中國 的精彩文章:

3D列印產業新風口已現 個性化平台成巨頭著力點
千億級市場怎能錯過!加速立法將推動自動駕駛發展
「機器人稅」必然會征?爭論不休其實在於時機未到
工業機器人進入全面普及階段 迎新一輪發展契機
我國物聯網存基礎性短板 MEMS感測器任重道遠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