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與佛教和道教

中醫與佛教和道教

中醫起源主要受道教影響,傳承也與佛教傳入相關。

醫學都是從神學和宗教演變而來,主要是受本土宗教思想影響,隨著其他宗教的滲入也會多多少少有一點的影響。佛教起源於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而這個時候中醫的觀點和理論已基本成型。

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中醫又叫岐黃之術,黃指的是軒轅黃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黃帝內經》則是源自黃帝與廣成子對話,廣成子則也是道家元老,所以說中醫也是源自《易經》。可以這樣說,道教與中醫同根同源,都是《易經》所載規律的應用。只是道教方向是養生,中醫方向是治病,而他們都依託於同樣的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基礎。

實際上,古代醫家的「醫道通仙道」、「陽中之陽為高真」、「陽中之陽,天仙賜號」、「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舍於人。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的論述,已經表達出醫道相通的哲學思想。中醫學的發展表明,醫道相通不但是哲學推定的結果,歷史表明,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實踐中,道學(指道家及道教)學者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道學和中醫學的關係,一般而言,就其內在的文化本體的一致性上,是在哲學層次上的統一。因此,道學對中醫學的貢獻,就必然表現為以道的本體論影響中醫學理論及實踐的具體發展。關於道的哲學研究以及對中醫學的發展的相關性研究,學界的研究文獻可謂汗牛充棟,但是,由於西方文化和哲學對中國文化發展在近代以來的濫殤,致使對道教和中醫學的關係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影響,這種對中醫學的形式化的研究進路使中醫學的發展遲緩甚或倒退。顯而易見,中醫學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離了道的哲學。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時,早與印度的佛教醫學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融和。因此,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教醫學的文獻浩瀚如海,上承印度原始醫學的精粹,下集中國歷代醫學的精華,特別是經過古今高僧大德逐步補充而更臻完善,形成中國佛教醫學體系。佛教以心法為藥方,醫治眾生的貪瞋痴;世間的醫學雖然也講心理療法,實際上與佛法的療法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