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程然「狂人日記」 他者的城市狂想曲

程然「狂人日記」 他者的城市狂想曲

程然個展「狂人日記」現場

程然的作品具有一種神秘的詩意,用詩的方式來拍攝錄相也是程然作品的一大特點。有時,他的作品過於唯美,似乎離塵囂很遠,使人難以走進。這也是其作品頗受爭議的地方,在這個躁動不安、人人爭分奪秒的世界,有人真的會坐下來觀看一部如詩般流淌的影片,如果這部影片還長達近10個小時?(程然2015年電影《奇蹟尋蹤》長達9個小時)

在麥勒畫廊最新個展「狂人日記」中,依舊不乏一些長的錄像作品,「狂人日記·紐約」系列中《牡蠣》拍攝了8個小時,另一件作品《當我們還有身體》長達55分。如此長的時間拍攝、呈現一部錄像作品,也許是程然希望盡量將個人的痕迹隱藏在作品背後,並以「他者」的身份訴說一部城市的狂想曲。

就像他的《狂人日記》三部曲系列,程然置身於三個陌生的城市:紐約、耶路撒冷、香港,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了不同的人、事物上,比如生蚝、空調、樂隊、男女、老人、自然之中,讓這些人和事物去表達這個城市想訴說的東西。

相關鏈接:

【直播回放】雅昌帶你看程然個展:記錄紐約、香港和耶路撒冷的「狂人日記 」

「狂人日記·紐約」展出現場

「狂人日記·紐約」完成於2016年,在三個月的時間裡,藝術家做了15部錄像。在這部錄像中,藝術家選擇了許多的人、物來「觀看」、「審視」這座城市。《牡蠣》回應了安迪·沃霍爾拍攝的《帝國大廈》,同樣長達8個小時。安迪沃霍爾將《帝國大廈》形容為男性的生殖器,程然認為《牡蠣》剛好對應女性的狀態。同時,牡蠣又是紐約很重要的食物。

《牡蠣》 錄像 彩色/有聲 480『 6+1AP 2016

觀看紐約這座城市的其他視角體現在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中:《空調》、《水塔》、《垃圾袋》、《瘋子》、《橋》,以及作品《吻》裡面的男與女等。這些人、物、景從第三視角回應了程然對於紐約這座現代化都市的不同看法。

「狂人日記·香港」展出現場

在「狂人日記·香港」中,程然依舊從不同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一幅我們認識之外的香港。在這個系列中,程然深入到一些小巷子,跟隨兩個本地的小孩去深入了解香港,用手機隨時記錄下他們日常的生活。

程然給該系列的作品取名為《唐狗與麻鷹》,以兩個動物的視角來觀看香港這座城市。麻鷹穿梭於香港的建築群中,唐狗是香港的土狗,常常被養在建築工地看守,等施工結束便被拋棄。這兩類動物,一個來自天上,一個來自地下,在程然看來,它們的觀看方式既不主觀也不客觀,沒有好也沒有壞。

「狂人日記·香港」展出現場

現場還放著《東方之珠》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緩緩地唱著:「東方之珠,我的愛人······」,這是程然對香港的最初印象。現場的兩個電視呈現了程然用手機拍攝的香港街頭小巷的影像,一正一反,呈現的是相同的內容,用同一個文件播放,只是把其中一台電視機翻轉過來,裡面是一男一女的獨白,訴說著他們眼裡的香港。這種不同視角的轉換,喚起了觀眾對於香港這座城市的多重、複雜的記憶。

在此次沒有呈現的「狂人日記·耶路撒冷」中,狂人變成了一個生病的身體。因為耶路撒冷有一種病,叫:耶路撒冷綜合症,很多人去到耶路撒冷會產生精神上的不適,也包括程然本人。於是程然直接將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當做人的身體,程然說,就像我們的身體,有些時候是清醒的,有些時候是恍惚的。這個城市就是狂人本身。

「某年某月某日」 錄像、電視機、電視機架、顏料、拾來之物 裝置:尺寸可變,電視:80X137X7CM 2017

展覽中另外一個系列:「某年某月某日」,是錄像現成品的拼貼作品,由許多碎片組合而成,有些是晚會現場,有些是城市的俯瞰景色,有些是客廳。結合錄像、電視機、各樣拾來之物的掛件,塗鴉、霓虹燈管,表達了城市歷史中的某一瞬間。

《十字路口》 錄像裝置 尺寸可變,森林模型 41X80X40CM 2016

現場還展出了幾件委託創作。《十字路口》由一件裝置與錄像組成。這件作品受英國卡斯雕塑基金會委託,程然借用裝置還原了當地公園的一條十字路口的小路。在錄像中,他找了兩位英國本地的演員來朗誦顧城的詩,他們對詩的意思完全不了解。通過這種方式置身在好像電影的環境中,去猜測詩歌的含義。

左為:《只為今天,不為明日》錄像 彩色/有聲 4』5『』 3+1AP版

另一件委託作品受法國一家機構之邀,他們希望藝術家可以去回應一場25年前在普羅旺斯一個小鎮上舉辦的首次留法中國當代藝術家群展。這場展覽參展藝術家包括黃永砯、楊詰蒼、嚴培明等。於是,程然的回應作品《只為今天,不為明日》寫了一首詩去回應這個展覽,並用法語朗誦出來,藉此還原、猜測當時展覽的狀況。

兩件作品都借用了景與語言的搭配去表達兩種文化之間的互相猜測。語言、朗誦、訴說這種方式也是程然在創作中慣常使用的。穿梭於文化、歷史中,拆解意義,又實現了對陌生的他者話語形式的開放。

《耳朵流浪者》2 多媒體裝置 2017

展覽中另一件作品《耳朵流浪者》改自一部小說《達摩流浪者》。這個故事由程然本人虛構,主角源自他養的貓,貓在程然的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在作品中,從古代到未來一直存在兩隻一模一樣的貓,但一隻貓的耳朵是殘缺的,彷彿照鏡子,既是你,卻又不是你。裡面描寫的有現實存在的,也有未來虛構的。最終會呈現為:小說、錄像裝置結合的作品。

《耳朵流浪者》展出現場

程然代表了年輕一代中國青年藝術家,他們不再關注所謂的身份認同問題,而是更多地從多元文化中發現新的價值,看起來藝術家自我的判斷被隱去,但這恰恰是藝術家在創作上自主性的體現。也因此,程然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他對於邊界、差異、甚至對抗、邊緣化等主題的思考。用程然自己的話說:「當邊界模糊時,可能就會出現我想要的。」他的每一次新作,都試圖跨越著某種界限。(該段評論摘自郭小暉為展覽撰寫的文章程然新作:狂人日記)

作者:羅書銀

編輯:陶一博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楊彥莉:挖掘拍品價值不是簡單的商品推廣
武英殿現場首發!且看趙孟頫矛盾又榮華尷尬的一生
馬特·桑德斯:「漫延」繪畫與攝影的邊界
劉娃:找尋自我
請收好這份紐約亞洲藝術周拍賣指南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