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草自篆文出,字字有來歷——朱復戡的草書觀

草自篆文出,字字有來歷——朱復戡的草書觀

朱復戡(1902—1989)

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後更名起,號復戡,以復戡號行,鄞縣梅墟(今屬邱隘鎮)人,遷居上海。幼承庭訓,涉獵經史,好習書畫。7歲能作擘窠大字,吳昌碩稱為「小畏友」。16歲時篆刻作品入選掃葉山房出版的《全國名家印選》,17歲參加海上題襟館,師事吳昌碩,與馮君木、羅振玉、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南洋公學畢業後留學法國,回國後歷任上海美專教授、中國畫會常委。新中國成立後,從事美術設計。

朱復戡的行草書在業內評價較高,因為他既打通了篆刻與書寫之間的界限,又打通了篆籀與行草書之間的隔閡,形成了碑帖相參、剛健朴茂的藝術風格,在名家如林的近代書壇獨樹一幟。但朱復戡行草書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某種個人風格的確立,他極富個性的書法觀是直接促成其個人書風的重要理論支持。這些觀點不僅在當時就頗具顛覆性和首創性,在今天看來,對於草書創作仍不失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草書要有法度——草自篆文出,字字有來歷

在朱復戡的草書觀中,最著名的論點莫過於「草由篆出」,他在長詩《白頭吟》中明確提出:「漢魏以降重行草,草書本由篆書出。」草由篆出,是朱先生的重要發現,但並非是他的獨到發明。其實朱老所要表達的真正重點在於,草書有法,法度是草書的前提。草書的結字規律符合六書造字法,「字字有來歷,筆筆依規矩」。 朱復戡非常重視草書的字法,他歷經10餘年心血編定、出版《修改補充草訣歌》,正是為草書正名,也是為草法正名。

朱復戡幼時即能熟讀許叔重《說文解字》,於篆法是爛熟於心,能夠深諳筆法源流。而誤以為「草自真出」的古人,卻往往因不通《說文》而錯誤百出。例如唐代著名草書家懷素的狂草,朱復戡認為缺乏字法規範,對其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當時捧之為聖為神,亦過甚已。嚴格論之,則恣縱有餘,規範不足;筆少虛實,氣勢松馳;水言不分,結體散亂,且多乖誤。」這其中,「規範不足」「結體散亂」「且多乖誤」都是明確批評素師狂草法度的缺失。

在朱復戡看來,草書有字法,能寫對結字是寫草書的基本前提。一件草書作品假如字法乖誤太多,規範不足,則作品的藝術價值也根本就無從談起。

草書 鏡片

二、草書要有金石氣——書刻先須通金石

在朱復戡的長詩《白頭吟》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書法觀,即「書刻先須通金石」。如果說「草書本由篆書出」只是強調了一個客觀歷史事實,解決的是「草書要寫對」的問題,那麼,「書刻先須通金石」則體現出朱復戡個人的基本審美取向,解決的是「草書要寫好」的問題。有無金石氣,是朱復戡判斷一件作品藝術水準高下的一大重要標準。

朱復戡的習書之路受吳昌碩的影響,故書法創作也以金石氣為追求目標。他說:「我把《說文》9353字,記得滾瓜爛熟;又把石鼓、詔版朝夕摹寫,有此基礎再上溯三代金文。吳昌老的金石良言,我實踐了一生,受用了一生。」

從朱復勘的行草書作品來看,其金石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線條用筆有篆籀味,厚實、質樸、凝練。金文大篆用筆一般採用中鋒,不以側鋒姿媚取勝,線條勁挺、拙樸、剛健,故有金石氣。但朱復戡也並不一味中鋒,他同時臨習了大量的碑版作品,運筆時能夠虛實兼到,靈活變通。因此,他的線條中有方圓變化,轉筆處可見枯筆飛白,既穩健厚朴,又虛靈生動。

二是以金石章法入行草,渾密、厚朴、端穆。其行草作品的整體章法多取漢印之滿實,顯得端莊、渾厚,細節處則虛實變化生動,有時通過上下字的連筆與壓縮加繁加密,有時則拉長線條舒展節奏,增加通氣,故渾密中有絢麗多彩的變化,趣味無窮。

1988年作 草書 五言詩

三、草書要有學術性——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朱復戡在《修改補充草訣歌序》中有這樣一段話:「近來有不少人要求學草書,說是《草字彙》太蕪雜,很多字分不清。《草訣歌》字太少,不夠全面。要我另寫一本,加以補充。我認為《草訣歌》不是字典,是單講些方式方法的工具書,不夠全面可以補充。原書寫的是知其然,我只補充一些所以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就可以融會貫通,機動運用了。」這段話表達了朱先生又一個重要的草書觀,即對於草書創作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有理解,有思考,有探索,方能有所成就。

朱復戡學問淵博,精通各藝,但廣博並不是朱復戡的最終目標,「知其然」之後,他還要求「知其所以然」。如何將前人的經典理解吃透,化為個人獨到的創見,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才是朱復戡精研各藝的真正目的。

他早年曾大量臨摹二王書作,「晨夕浸淫,孜孜以還」,十年「未嘗廢離」。臨摹之餘,他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論二王書》題跋40餘件,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見解,如:二王之中,右軍筆筆沉著,特重結體,大令輕巧取媚,尤亂法度,故獻不及羲等。這些帶有濃厚學術研究性質的題跋體現出書家對於經典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故朱復戡的成熟行草雖無二王形貌卻能有晉人風神,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化古為新。

草書 立軸

四、草書要有實用性——平生極重書函

朱復戡存世的經典行草書作品,不是自作詩、題跋、序稿,就是各類書函信札,很少有抄錄前人詩文的純創作作品。朱復勘於行草書實用功能的重視,於此可見一斑。

朱復戡平生極重書函,晚年教導自己的學生,也往往從書函入手。手札具有實用的功能,在書寫時,往往不會像純粹的藝術創作那樣追求形式、造型上的精益求精,但也因此而自然率意、手隨心轉,從而也最能體現出書寫者的學識、胸襟、性情與水準。晉人書札、明清人尺牘,無不於咫尺之間現天趣大美。習書若從名人尺牘入手,則不但學其書,更學其人。

朱復戡致黃若舟信札

編輯:它山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它山麓 的精彩文章:

「祈福雪竇」——首屆海峽兩岸青年書法作品展 特邀作品欣賞
書壇父子兵,翰墨傳佳話
盛夏送清涼——趙叔孺扇面書法作品欣賞
精闢透徹!潘天壽的書法理論

TAG:它山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