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有彈丸之地,以中國名號自居,更是妄圖欺師滅祖,取代中國
中國這個名字的來源其實很簡單,中國歷史久遠流長,擁有國土面積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又有多個附屬國圍繞身邊,因此得名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中國自始至終都弘揚著人道主義精神,傳承著一門又一門的技藝,薪火相傳,令我們炎黃子孫自豪驕傲。
早在漢朝與唐朝兩個國力強盛的時代,舉國上下,全民一心,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依附於中國的小國家蠢蠢欲動,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借鑒經驗。
日本赫然在列,只不過那段時間的日本並不像現在一樣與中國針鋒相對,時不時擦出火藥味。那段時期里,日本虛心向中國請教,並將學到的技術傳給國民。因為當時沒有專利保護這一法律規定,所以日本在模仿中國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隨著國力漸漸變強,日本的野心膨脹,對中國也不再放在眼裡。這其中與中國朝代更迭也有一部分原因,無論是蒙古鐵蹄踏遍中原,還是滿清八旗入關橫掃,在日本人看來不過是投機取巧,只有漢人值得自己尊敬,蒙古人與滿族人不過是野蠻的種族,更別提什麼學習取經了。
因此,清朝時期,日本自立門戶,不再依附於中國。不僅如此,得寸進尺的日本想著自己吸收了許多中國文化,汲取了許多精華,不如自稱中國吧。日本這樣的想法就如同韓國搶奪我國的節日與名人一樣,只要看中了就死皮賴臉地與中國爭搶。
日本這樣的做法沒過多久就出現了一次風波,日本與清政府簽訂和平協議時,清朝使者很自然地簽下中國一名,可日本使者卻不願意了,與中國使者大吵大鬧,甚至準備大打出手。最後,兩國相互退讓,中文條約中雙方為中國、日本,日文條約中雙方為大清國、大日本。
日本在意的並不是中國這個稱呼,而是面子。合約中的「大」字讓日本喜笑顏開,但事實上,明明只有彈丸之地的日本,與中國國土相比猶如雲泥之別,卻喜歡打腫臉充胖子。只不過清政府賣了日本個面子,此事才就此翻過篇章。日本猶如藏在草中的毒蛇,時刻伺機而動,企圖報復中國。當日本軍事力量強大時,便迫不及待地侵入中國,妄圖將中國納入他們的地界,從此名正言順地取代中國,卻不想錚錚鐵骨的中國民族激烈反抗,致使日本白日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