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危兒管理模式應用的效果評價

高危兒管理模式應用的效果評價

歡迎關注「智慧健康雜誌」

高危兒廣義上特指在母親妊娠期及分娩期、新生兒期以及嬰幼兒期內存在對胎兒、嬰兒生長發育不利的各種危險因素的特殊人群,而狹義上指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監護的新生兒。

高危兒管理模式應用的效果評價

曾祥平

(德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山東 德州 253000)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討高危兒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3 年1 月後在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系統管理高危兒(早產兒)及未系統管理高危兒各100 名,每組男女各50 名,分為管理組與未管理組(對照組),其性別、分娩方式、孕周、出生體重無明顯差別,兩組高危兒母親孕期無嚴重妊娠期併發症及基礎疾病。管理組中的高危兒接受系統管理:進行定期監測、及時指導家庭干預訓練或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對照組的高危兒因家長拒絕或其他原因未能接受系統管理,我院於高危兒出生12 月齡時電話召回其接受免費的體格測量、骨密度及神經心理發育量表測評。對兩組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系統管理高危兒不論在體格發育(身長、體重、骨密度),還是神經心理發育(DQ)方面明顯優於未系統管理組高危兒。結論對高危兒進行系統管理能及時發現發育偏異,及時干預,促進高危兒正常生長發育。

關鍵詞:高危兒;早產兒;系統管理;早期干預

引言

高危兒廣義上特指在母親妊娠期及分娩期、新生兒期以及嬰幼兒期內存在對胎兒、嬰兒生長發育不利的各種危險因素的特殊人群[1],而狹義上指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監護的新生兒。隨著醫學的進步,高危兒的存活率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這些存活高危兒各種發育障礙如腦癱、智力障礙、學習困難、視聽障礙等的發生率也相應增加。據2000 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出生2000 萬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占活產新生兒的5-10 %,早產兒發生率佔5-6 %,極低體重兒佔0.5-1.2 %[2-3],這些數據說明目前高危嬰幼兒已成為我國一個巨大的特殊群體。對高危兒合適的隨訪管理包括發育監測、評估和干預技術,其意義在於通過對高危兒的早期發育監測、評估及時發現發育遲緩、偏異或功能障礙,提供適宜的綜合干預,支持和鼓勵高危兒家長,並提高其育兒技能,促進兒童運動、語言、認知、社會情緒最適宜的發育,減少高危兒的傷殘發生率或減輕傷殘程度,從而改善預後,提高存活高危兒的生活質量。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2013 年1 月後在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系統管理高危兒(早產兒)及未系統管理高危兒各100 名,每組男女各50 名,分為管理組與未管理組(對照組),孕周32-36 周,符合第四版《兒童保健學》高危兒診斷標準,並堅持隨訪至高危兒2 歲,隨訪內容按照第四版《兒童保健學》。

1.2 方法

建立高危兒門診及高危兒專案管理,高危兒門診由主治醫師負責,根據第四版《兒童保健學》診斷標準確認本院出生高危兒,進行建檔並專案管理[4-6]。定期對高危兒的營養體格發育評估、神經行為評估,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家庭干預指導,必要時進行專業的康復治療等。通過孕婦課堂、寶貝課堂以及報刊、發放宣傳冊等多種方式對孕婦及家長就高危兒系統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進行宣教, 提高高危兒家長對系統管理的依從性。

體格發育評估指標:身長、體重、頭圍、營養評價、骨密度等,時間:6 個月內每月一次;6-12 個月每1-2 月一次;1-2 歲每3 個月一次。

神經行為發育評估方法:新生兒應用新生兒20 項神經運動檢查(早產兒需矯正至足月後2-3 天),28 天-1 歲後應用嬰兒52 項神經運動測評, 同時生後3、6、9、12 月、18 月、24 月應用0-6 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DQ)對高危兒神經運動及心理行為進行評估。

早期干預措施:(1)營養體格方面:對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指導餵養,早產兒奶粉及母乳強化劑的應用,及時添加維生素D、鈣劑、鐵劑及鋅等。(2)神經行為方面:指導家長嬰兒被動操及主被動操,對孕周< 34 周的早產兒進行常規的營養腦神經治療(神經節苷脂20mg 靜脈滴注,10 天每療程, 2-3 療程)[7],對發育偏異的高危兒進行專業的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康復專業治療師進行,包括運動療法、小兒推拿、認知訓練、多感官訓練、腦循環治療、肌電生物反饋、蠟療、水療等。根據高危兒發育偏離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

人員配置與流程優化: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適當增加護理管理人員,優化就診流程,可簡化就診步驟,並且擺脫地域限制[8],為患兒及家長提供便利。當新生兒出院時,應由新生兒科告知家屬, 並囑咐其定期複診。指導家屬科學護理,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新生兒哭鬧不止,餵養困難、三個月後無法抬頭等情況。

從系統管理高危兒組中選取高危兒100 名性別(男女各50 名)、從未系統管理高危兒組中選出12 月齡被召回免費醫學監測的高危兒100 名(男女各50 名)。兩組高危兒性別、分娩方式、孕周、出生體重無明顯差別,母親孕期無嚴重妊娠期併發症及基礎疾病。

將高危兒分為管理組及對照組(未管理組)各100 名, 每組男女各50 名。新生兒在出生孕周、體重及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1.3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 18.0 統計軟體對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 標準差(±s) 表示, 採用t 檢驗(P

2

結果

管理組中的高危兒:定期監測、及時指導家庭干預訓練或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對照組高危兒未能接受系統管理,出生12 月齡時我院電話召回其接受免費的體格測量、骨密度及神經心理發育測評(DQ)。比較出生12 月齡時管理組與對照組高危兒體格發育與神經心理發育評分(DQ)的關係(±s,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儘管圍產醫學使得很多高危患兒得以存活,但是,很多高危兒卻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發育障礙,這將為許多家庭帶來沉重的壓力,同時也會增加社會負擔。而高危兒管理系統的建立中,通過早期對其進行多方面干預以激發大腦代償功能,促進高危兒神經系統以及體格發展。我院承擔著高危產婦、高危兒的救治工作,為了提高高危兒的預後狀況,我院特建立了系統管理模式。高危兒的系統管理工作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進行了,有研究表明,早期干預措施的實施有利於高危兒智力的發展,經過系統管理,高危兒的社交能力、語言、精細動作等各方面與正常同齡兒童並無統計學差異。高危兒管理中,應根據患兒的具體狀況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案, 並可定期對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家屬的配合對於我們的管理方案的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輔助作用, 使管理工作滲透到日常生活當中。

高危兒管理及早期干預的是十分必要的,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高危兒存活率越來越高,然後存活下來的高危兒常留有不同程度的遠近期後遺症,如精神運動發育障礙、語言發育障礙、社會交往障礙等,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特別是腦損傷發生率高達6.2 %,遠高於正常兒的發生率1.8-2.0 %[9-10]。智力發育是腦功能不斷成熟與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2 歲內是中樞神經發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強、代償能力最好的腦發育關鍵期[11-12]。對高危兒合適的隨訪管理包括發育監測、評估和干預技術,其意義在於通過對高危兒的早期發育監測、評估及時發現發育遲緩、偏異或功能障礙,提供適宜的綜合干預,支持和鼓勵高危兒家長, 並提高其育兒技能,促進兒童運動、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等方面發育,減少高危兒的傷殘發生率或減輕傷殘程度,從而改善預後,提高存活高危兒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表明系統管理的高危兒,在各方面的發育均優於未系統管理的高危兒。可見高危兒不能任其自然發展,必須實施早期干預,對促進體格及智能發展,減輕落後程度,降低體格矮小、智力低下等的發生率,提高其生存質量有決定性意義。高危兒管理是我國公共衛生基本內容之一,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應加大對高危兒系統管理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宣教,提高高危兒家長的依從性,保證高危兒管理工作的真正落實,提高高危兒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略

選自《智慧健康》雜誌2017年第6期,系本平台首發,轉載請標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慧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智慧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