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陽明為什麼毀了明朝復興的希望?

王陽明為什麼毀了明朝復興的希望?

作者:巴希爾

王守仁,別號陽明,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心學之集大成者。其文韜武略,俱有可觀;心學傳承,名聞海外。1519年他平定江西的寧王之亂,立下大功。誰會想到,王陽明這場成功的平叛之戰,後來竟間接毀掉了南明難得的復興良機,這是怎麼回事?

金聲桓反清歸明

明清易代之際,清軍大軍直撲長江流域。順治二年(1645年)夏,清英親王阿濟格進至九江,命令原為左良玉部將的降將金聲桓進取江西。六月,金部進入南昌,隨後平定江西大部。金聲桓被任命為提督江西軍務總兵官。次年十二月,清軍襲取廣州,南明永曆朝廷退縮到湖南、廣西一帶苟延殘喘。

清廷過多依賴漢軍降將,積累了大量內部矛盾。金聲桓自以為立下收取江西的大功,至少可以割據一方,結果卻只得了一個江西提督,相當不滿,於是暗中與南明勢力聯絡。

清初南昌城

金聲桓手中還有一項資本,就是他副將王得仁統率的一部分前大順軍。王得仁綽號王雜毛,脾氣火爆。他與清江西巡撫爭吵時,拍著桌子吼道:「我王流賊也,大明崇禎皇帝為我逼死,汝不知耶!」聽上去逼格十足。

如果不是吹牛,那他應該是甲申年跟著李自成殺進北京的一員大順軍將校。這支部隊在李自成死後降清,歸金聲桓指揮攻略江西,戰鬥力相當強悍。

李自成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1648年(清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金聲桓以南昌舉兵反清,擒殺清朝巡按、布政使等人。金聲桓自稱豫國公,王得仁稱建武侯。兩人自行任命了總督以下一大堆文武官員。隨後派人扮成和尚,把奏疏藏在佛經里去廣西找永曆。

戰略方向錯誤,終為清軍所滅

金、王起兵之初,形勢大好,九江、吉安、饒州、袁州等地紛紛歸附,只有贛南的贛州、廣昌尚為清守。清廷大為震駭,下令正攻打湖南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個降將藩王退守漢陽。

受江西影響,當年四月兩廣提督李成棟在廣州易幟,反清歸明。本在清方控制下的廣東全省與廣西梧州一同歸附。永曆朝廷本來都快欠費停機,突然有人來給續費,簡直是天上掉餡餅。

下一步該怎樣進軍?

金聲桓召集文武商討,大家紛紛表示,順長江而下向東攻取南京乃是上策,向西取武漢,割據湖廣,亦不失為中策。正在這時,金聲桓任命的「總督」黃人龍站出來說了一句:「不聞寧王之事乎?」就是這句多餘的話,害得南明喪失了一次復興良機。

金身為武將,不通文史,自然不曉得黃人龍的意思。於是黃解說道:明武宗正德年間,被封在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圖謀皇位,處心積慮準備多年。

正德十四年六月,寧王起兵造反,水軍蔽江而下,準備攻取南京。結果,巡撫南贛的王守仁集結了江西南部的兵馬,趁南昌空虛一舉破城。寧王被迫回援,在鄱陽湖被王守仁打得大敗,束手就擒。王守仁僅用一個多月就平定了寧王之亂。而現在我們也沒有控制贛州,一旦倉促東下,那就是腹背受敵啊!

王守仁

金聲桓聽完恍然大悟,看來打仗還要懂點歷史才行,得吸取歷史教訓,先解決省內的威脅。三月上旬,金聲桓親統大軍南下進攻贛州,號稱二十萬。而清軍守軍滿打滿算只有七千,還有一千在南安府歸降。局面似乎十分樂觀。

然而,贛州雖說孤城一座,卻是三面臨水,城池險固,易守難攻。金聲桓部在贛州城下頓兵兩月,沒能攻下不說,王得仁還負了傷。清廷攝政王多爾袞派正黃旗滿洲固山額真譚泰為征南大將軍,率領滿、漢、蒙兵馬從北京前往江西。現在他們終於趕到了。

多爾袞

清軍很快攻佔了九江,前鋒已進入南昌境內。贛州前線的金、王為保老巢倉促撤退。王得仁在七里街負於主力雲集的清軍,退回南昌固守。清軍於當年七月初十包圍南昌。

圍城期間,南昌明軍打得還是非常英勇,從八月到十月,他們至少開城出戰九次,其中王得仁帶領衝鋒三次,金聲桓帶隊兩次。但是,正如時下流傳很廣的名言所說,你不能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此時單純同優勢清軍硬拼,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城內不久開始糧食匱乏,米價暴漲到一石六百兩白銀,老鼠一隻也要賣銀二錢。守城官兵人心浮動,有的陸續出降,還攜帶了先進的三眼槍、鳥槍等火器。沒想到清軍對降兵的待遇是:「火藥、火器留用,賊官賊兵俱殺訖。」真乃仁義之師。

明火銃手

本來應該積極支援南昌的南明朝廷,關鍵時刻又掉了鏈子。湖南清軍主力明明已經北撤,南明督師何騰蛟居然拖到十一月才收復永州。南昌形勢危如累卵,守軍盼援望眼欲穿;南明官僚卻在塘報里編造江西大捷的消息:清兵「自相披靡,折虜萬級,獲虜馬萬匹,虜眾風鶴,大黃船萬隻自棄江干,奔下江口去,會城遂定」;贛州清軍也已棄城逃跑。

更有甚者,何騰蛟還謊報說,金聲桓已經發兵四萬到湖南會師。也不想想他們怎樣從鐵桶一般的圍城裡飛出來。

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南昌城堅持了半年之久。1649年(順治六年、永曆三年)正月十九日,清兵豎雲梯攻上城牆,金聲桓投水自盡,王得仁被俘殺。消息傳到明廷,永曆追贈金聲桓豫章王了事。一場中興幻夢,化為泡影。

明火箭軍

金王失敗的深層原因與江西的地緣特性

金、王南昌之役為何失敗?從短時層次上看,他們錯誤地應用了歷史經驗。王守仁當年短時間內聚集了數萬大軍,才對南昌構成威脅。而金、王起兵時,贛州清軍只有七千兵馬,自保尚恐不足。

而當時清朝在長江流域的統治很不穩固。王得仁屯兵九江,湖北、安徽的復明勢力紛紛騷動,安徽廬州府有人假稱史可法,起兵攻克無為州。而來自北京的增援清軍走了兩個多月才到江西。若金聲桓果斷以主力東下,有很大把握搶先攻取南京;即使失利,局面也不會比真實的歷史更加惡化。

江西地理

然而,如果從長時段角度分析,不能不看到江西在軍事地理上的劣勢。這種劣勢導致江西難以形成割據勢力,在江西舉兵者很容易進退失據、狼狽不堪。

首先,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交界地段,可謂四戰之地。軍事地理大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里說:江西「地當吳、楚、閩、越之交,險阻既分,形勢自弱,安危輕重,常視四方。」

歷史上,鄱陽湖經常成為不同勢力爭奪長江流域的決戰之地。元末陳友諒與朱元璋、清末湘軍與太平軍之間都在此爆發過大戰。江西同時面臨著來自上游江漢平原和下游江浙地區的壓力,兩面受敵,獨立勢力難以立足。一般而言只能選擇歸附其中一方,甚至淪為拉鋸的戰場。

後來,南邊的廣東也成為重要威脅。1926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東誓師北伐,總司令蔣介石便於9月揮師入贛,11月攻克南昌。回到本文的金、王之役,至少在四月中旬廣東李成棟反清以前,金聲桓絕不敢對南方掉以輕心。贛州清軍固然兵少力微,但加上廣東全省呢?無疑是芒刺在背,不得不除。

蔣介石

其次,江西形狀修長,省內地緣複雜,不易形成合力。鄱陽湖平原無疑是省內政治和經濟中心,然而贛南往往自成一體。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具有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江西客家人分布,以南部贛州一帶為中心

明弘治七年(1494年)在贛州設置南贛巡撫,後轄有江西的南安府、贛州府,湖南郴州,福建汀州,廣東韶州、南雄等地。這一行政區轄區廣大,而且還據有贛江上游之勢,「臨南昌之項背」,號稱雄鎮。

寧王、金聲桓兩次以南昌舉兵,均受到這股軍政勢力的牽制,最終覆敗。民國時代,中央紅軍在這一帶武裝割據,雖僅據有瑞金、廣昌、汀州等小城,卻也令南京政府寢食不安。

最後,江西的腹心地區以平原為主,無險可恃。顧祖禹指出:「自皖口溯江西上,則越小孤,徑彭澤,不待叩潯陽之城,而直掩湖口,江西已岌岌矣!」敵軍若突破九江、湖口一線,江西方面便只得背城一戰,要不就是坐守南昌。

清騎兵

對比而言,湖北雖然也位於九省通衢,但西可扼守三峽,北有鄂北三關與襄樊重鎮,掩護著江陵、武昌一帶的精華地區。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此立國數百年之久,與其地利不無關係。

因此,從軍事地理角度分析,江西一省較難支撐起割據政權。鄰居湖南五代時還出了一個馬楚,江西卻只能歸附江淮的南唐。在爭奪長江流域的軍事鬥爭中,位於江西的勢力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只能採取積極攻勢打出去,而不可坐據本省。

正如《讀史方輿紀要》中所分析:「以江西守,不如以江西戰。戰於江西之境內,不如戰於江西之境外。」毛澤東在分析江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就指出:「紅軍主力無疑地應該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去,縱橫馳騁於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將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威脅敵之根本重地。」

此即顧祖禹所謂「我方提兵四齣,橫行中原,敵必心懾氣沮,未暇為潛師入境之謀。」,方家所見,不免暗合。

由此而言,金聲桓、王得仁起兵反清,出路唯有放下包袱,大舉進攻南京或武昌,「贛州於南昌,有時可以不慮;南昌於江西,有時可以不守。」但金王兩人計不出此;又或者依附南明與清軍拉鋸,而南明朝廷又昏聵無能,在南昌舉兵到城破的一年中,從未以一兵一卒支援江西。結果他們只能在一省之內迴旋,餘地越來越小,終至滅亡。

近三百年後,中央紅軍也遭遇相似的困境,在頻繁圍剿下,不得不放棄江西根據地。直至長徵到達陝北,才具備了東向以爭天下的可能。而要當了幾年提督大官的金聲桓去做闖王式的「流賊」,無疑是不現實的。

如果說,王陽明「毀了」大明復興的希望,那也只是說,他依照軍事地理條件和當時的軍政形勢,做出了符合客觀規律的行動。而同樣的規律,又導致了金聲桓反清的失敗,更可惜的是,斷送了復興大明的天賜良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烏合之眾的明末起義軍,大明官軍怎麼還打不過?
盟軍傘兵成了德軍的活靶子,二戰空降荷蘭漏洞百出
沒有這些不起眼的小船,就沒有敦刻爾克大撤退
立足中心城市的戰略,埋下了太平天國敗亡的禍根
1千國軍破重圍救出7千盟軍,中國抗戰的首次境外勝利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