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暢遊「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在風沙中感受塞外不一樣的美景

暢遊「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在風沙中感受塞外不一樣的美景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長城的起點,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

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歷史上這座關城並沒有發生過戰事,只是作為一個關口,對出關入關的人進行審核 蓋章。走出嘉峪關,就是茫茫戈壁,遠離中原。

1961年嘉峪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

在這裡,兩千多年前開闢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

關西門外百餘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裡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勒石為碑。

嘉峪關建築設計十分考究,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

嘉峪關是張騫出使西域的地方,是霍去病大勝匈奴的地方,也是班超,林則徐,玄奘和馬可波羅到過的地方。

到了嘉峪關你會發現什麼「河西第一隘口」「天下第一雄關「的讚譽也只不過道出了它十分之一的雄偉與精密。

從城樓下來的路上偶遇美女一枚,景美人更美。

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荒漠地區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

進入東瓮城,看出是上寬下窄,斗型,如果有敵人進入,可實現瓮中捉鱉。

嘉峪關初建時,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佔地2 500平方米。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餘平方米。

這段土牆,是舊時城牆,保存相對完好。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

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瓮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嘉峪關內城牆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與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

這座歷史名城,發揮過太大的軍事作用,經歷過太多的歷史名人,流傳過太多的文化故事。

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這些城牆 建於明代,歷經600多年,如今依然堅固。材料主要是黃土,經過暴晒,曬死草籽,夯築成牆。

為防止敵人來犯,城牆上安放了大炮。

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

新中國成立後,嘉峪關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如今戰火已息,所有的哀思與悲傷,所有的英勇和惆悵,都沉寂在了漫天的黃沙之下。

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築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

場內工作人員在進行演出,模擬當時明軍對戰少數名族的場景。

嘉峪關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一種文明和精神的象徵,不過每每站在嘉峪關下看著那雄闊的山關卻總是內心澎湃不已。在這裡除了有對歷史的緬懷,更多的是對偉大勞動人民的感慨。我們的腳步還為停止,稍過休息,下一站向張掖進發!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車幫車 的精彩文章:

TAG:愛車幫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