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滅亡不是由於滿清也不是李自成,而是它!

明朝滅亡不是由於滿清也不是李自成,而是它!

研究明朝滅亡時,人們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在明朝與後金(清)的軍事鬥爭,以及內部黨爭上,而忽略了明朝末年白銀的進口驟減這一事實。其實,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崩潰,而導致明朝經濟崩潰的導火索就是白銀短缺。美國學者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中即證實了這一點:1620年至1660年間,歐洲市場爆發了貿易危機,以西班牙的塞維利亞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遭到沉重打擊。中國儘管與歐洲相距遙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

歐洲貿易衰退之前,停泊於馬尼拉的中國商船每年多達41艘,到1629年降為6艘,加之當時與中亞貿易的萎縮,新大陸輸人中國的白銀大大減少了。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正值長江下-游地區高度商品化的經濟急需更多白銀以對付通貨膨脹之時,白銀流人更是兩次被嚴重阻斷,中國的白銀進口量驟然跌落。

白銀的驟然減少對明朝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呢?明末葉夢珠所著的《閱世篇·食貨一》中記載,崇禎壬申五年(1 6 3 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銀一錢,民間已嫌其貴」,十一、十二年「斗米三百文,計銀一錢七、八分,識者憂之」,十五年春,主時錢值日落,每個值銀不過四錢幾分。白米每石文銀五兩,計錢一十二千有奇」。順治三年(1646年)「斗米幾至千文」,四年「白米每石文銀三兩,」六年「大熟,糯米每石價止一、二兩,珠米每石九錢,白米每石價一兩耳」。也就是說,如以銅錢計,崇禎時l 0年間米價上漲了10倍,銀價上漲了5倍。

鑒於糧價是中國物價的基本指數,即便加上戰爭及災荒因素,也較同時歐洲物價上漲的三到四倍更為嚴重,尤其是白銀和銅錢比值的變化。白銀和銅錢比值在短短几年內出現如此大的波動,不可能與當時進口白銀驟然下降無關。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中寫道:明朝末年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可能正是白銀進口長期不足的嚴重後果之一。在長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區,通貨膨脹導致谷價暴漲,給當地,城鎮居民帶來了極大災難。1635年至1640年白銀進口量驟減期間,由於國際絲綢貿易萎縮,浙江北部的湖州等絲綢產地迅速衰落。

與此同時,罕見的自然災害席捲中國大地,接連不斷的饑荒,伴隨著蝗災和天花,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經過這場浩劫,晚明的人口總數大幅度下降。中國人口的嚴重下降恰恰與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同時發生,僅這一點便足以使歷史學家們相信,中國也被捲入了l7世紀那場困擾著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機。白銀的驟然減少對明朝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呢?明末葉夢珠所著的《閱世篇·食貨一》中記載,崇禎壬申五年(1 6 3 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銀一錢,民間已嫌其貴」,十一、十二年「斗米三百文,計銀一錢七、八分,識者憂之」,十五年春,主時錢值日落,每個值銀不過四錢幾分。白米每石文銀五兩,計錢一十二千有奇」。順治三年(1646年)「斗米幾至千文」,四年「白米每石文銀三兩,」六年「大熟,糯米每石價止一、二兩,珠米每石九錢,白米每石價一兩耳」。也就是說,如以銅錢計,崇禎時l 0年間米價上漲了10倍,銀價上漲了5倍。

鑒於糧價是中國物價的基本指數,即便加上戰爭及災荒因素,也較同時歐洲物價上漲的三到四倍更為嚴重,尤其是白銀和銅錢比值的變化。白銀和銅錢比值在短短几年內出現如此大的波動,不可能與當時進口白銀驟然下降無關。

大明朝灰飛煙滅的禍首竟是它!不是滿清也不是李自成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中寫道:明朝末年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可能正是白銀進口長期不足的嚴重後果之一。在長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區,通貨膨脹導致谷價暴漲,給當地,城鎮居民帶來了極大災難。1635年至1640年白銀進口量驟減期間,由於國際絲綢貿易萎縮,浙江北部的湖州等絲綢產地迅速衰落。

與此同時,罕見的自然災害席捲中國大地,接連不斷的饑荒,伴隨著蝗災和天花,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經過這場浩劫,晚明的人口總數大幅度下降。中國人口的嚴重下降恰恰與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同時發生,僅這一點便足以使歷史學家們相信,中國也被捲入了l7世紀那場困擾著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機。

大明朝灰飛煙滅的禍首竟是它!不是滿清也不是李自成

三吳一向為出口貿易區的中心地帶,亦為國賦之重點,此刻已因外貿受阻及災荒頻仍而無暇自顧,因白銀流人而獲得的利益亦大打折扣。宋明以來,國家財賦「取諸東南,用之西北」的傳統做法也受到挑戰,蓋「東牆」既已窮絀,何以補綴「西牆」?所以,崇禎困坐深宮,成天為餉銀髮愁。雖然白銀進口的驟然減少,使明朝的經濟重地遭受重大打擊,而且使明朝的財政進一步惡化。但白銀進口的驟減只是明朝經濟崩潰的導火索而已,並不能使明朝這一偌大的帝國崩潰。畢竟推翻明朝的農民起義是在帝國的西北而不是東南爆發。那麼,西北的農民起義爆發與白銀有何關係呢?

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很多,如天災、官逼民反、生態環境等,但人們往往忽視了白銀對西北的嚴重傷害。明朝時,白銀的主體從南方流人京師,從京師流人東北邊防,又從東北迴流南方。作為傳統的粟麥作物區,西北缺乏原棉和生絲,而中國正是用絲綢和瓷器去換國外的白銀。這樣,處於市場邊緣的西北、山東半島等地成了白銀所灌溉不到的蠻荒地帶。「一條鞭」法實施後,把國家稅收摺合為白銀來徵收,這使農民陷入了任人宰割的被動局面,即使豐收之年也難免凶厄,「為納糧不得不以谷易銀」。「豐年而賣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來嘗有也。今來關中,自鄂以西至於岐下,則歲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賣其妻子……何以故?則有谷而無銀也,所獲非所輸也,所求非所出也」(《顧炎武亭林文集》)豐年都得鬻妻賣子,稍遇災荒便難以活命,如此,明末農民起義爆發在西北就絕非偶然了。

大明朝灰飛煙滅的禍首竟是它!不是滿清也不是李自成

白銀還導致了明末空前的糧食危機,對白銀的追求和外向型的經濟極大地促進了明代的經濟和生產活動向著專業化、商業化、跨國、跨區域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江南地區,如松江地區,隨著國內外對棉布需求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改行從事全日制的紡織和棉布貿易。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卻對國家的糧食生產造成了重大影響,有著「蘇杭熟,天下足」美稱的江南糧食生產成了問題。

l7世紀40年代,即使是豐年,南直隸、浙江地區的人們也要靠出售生絲、原棉、棉紗和棉布來購買糧食,「一條鞭」法實施之後,還要用銀兩來繳納賦稅和地租,償還貸款。而在交通運輸手段比較落後的時代,糧食生產的區域化和市場化很容易造成糧食危機。

大明朝灰飛煙滅的禍首竟是它!不是滿清也不是李自成

這樣一來,由天災造成的糧食短缺的問題因糧食的市場化被大大放大了,那些市場化最徹底的富裕地區根本無法抵禦糧食危機,因為這些地區不生產糧食,糧食要跨區域去買。因此,富裕的江南地區遭受打擊最為嚴重,1640年左右,蘇州地區每斤大米的價格升到了 l00個銅錢,大批人餓死,許多豪宅低價出售而無人問津。

大量的白銀流人給明朝帶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挑戰。而明朝面對白銀提出的挑戰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忽視了貨幣安全和糧食安全,最後資本主義萌芽沒有好好發展起來,反而使帝國走向了崩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知識庫 的精彩文章:

康有為:因移植動物睾丸而亡,為何卻「死而不僵」
你知道人死亡的界限究竟在哪裡嗎?
揭秘:歷史上遷墳最多的人竟然是他!
元朝建立了海外貿易,以及一個穩定的海上糧食運輸系統,離不開海盜的幫助!
只有頭骨而沒有屍身的李蓮英,不可能是病死的。唯一的原因,他可能死於 「他殺」

TAG:科學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