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過六旬的土家族奶奶,用織女的巧手將2000年前土家族工藝再現

年過六旬的土家族奶奶,用織女的巧手將2000年前土家族工藝再現

撈車河村

湘西龍山苗兒灘撈車河村,

藏匿在湖南、湖北、重慶三省市交界的大山裡,

古老土家族在這裡時代居住。

古村背靠綿延的大山,

面朝悠悠的酉水河,

綠水潺潺,

古樹參天,

土家吊腳樓遍布。

撈車河村

傳說中,

這裡是當年的土王惹巴沖的駐蹕地,

幾百年後,

這裡的土家族後人們依然保持著村莊當年的模樣。

卵石護牆錯落有致,

水稻田阡陌縱橫。

撈車河村

土家織錦

土家織錦就在這一方美麗的山水之間傳承不息,

這裡的土家女子在十一二歲時就開始跟隨長輩學習織花,

青山綠水中,

土家姑娘用手中的織錦,

織出土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用最質樸的方式傳承土家人的民族記憶與審美情操,

編織著土家女子的生命圖景。

土家織錦土家語稱「西蘭卡普」

土家織錦土家語稱「西蘭卡普」,

是打花鋪蓋的意思。

它歷史悠久,

《後漢書》中的蘭干細布就是土家織錦的前身。

土家人織錦的工藝十分嚴謹,

有紡線、染色、倒線、牽線、裝筘、滾線等10餘道工序,

全靠手工在古老的斜織機上採取通經斷緯、反面挑織的方法織成。

表現土家少女的土家織錦

土家人敬畏自然,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織錦的紋樣就是土家人生活的縮影,

自然界的動植物、民俗風情、歷史神話故事都是土家人喜愛的創作題材。

構圖多以菱形、長方形、斜式交叉等幾何圖案顯其神韻;

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絢麗多姿卻不失大方,

設色自由卻不失美觀,

紋樣題材和色彩和諧統一。

土家織錦

劉代娥

劉代娥11歲開始就跟隨姐姐劉代玉學習織錦。

從紡線、染色到倒線、牽線,

再到裝筘、滾線,

一個個工藝流程她都爛熟於心。

幾十年來手中的線成了她展現土家山寨點點滴滴,

抒寫自然萬物之美的剛勁之筆。

劉代娥織錦照

1986年,

劉代娥姐妹在家鄉撈車河村辦起了織錦廠,

在這個以「女勤於織、戶有機聲」聞名的村莊,

她們屋裡屋外擺了幾十張織機,

繁忙而喜悅,

附近的梁家寨、朱家寨、葉家寨來領料加工的達300多人。

她們生產的小壁掛和口袋供不應求,

劉氏姐妹的織錦生意欣欣向榮。

土家女人織錦

在幾十年的織錦生涯中,

劉代娥在苗兒灘、花垣、張家界等地授徒100多人,

搜集傳統織錦圖案100多種,

經她複製的100多幅土家傳統織錦被貴州民委、湖北民委和湖北民院等當作珍品收藏。

劉代娥師承祖傳、博採眾長,

在傳承中求創新,

其作品工藝傳統

形式新穎精湛獨特。

湖北民院和吉首大學以她的「撈車河土家織錦工藝坊」為點,

在撈車河建立了田野文化研究基地。

織錦

如今年過六旬的劉代娥依然為土家織錦的傳承傳播奔走。

她手中的牛骨梭子是父親親手磨製的,

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光陰,

依然稱手稱心。

腦中的圖案源於幾十年織錦生涯,

早已化入骨髓,

織錦於她已是一種人生,

她把土家錦織進了自己的生命。

土家織錦於2006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織錦的整體發展卻並不樂觀。

土家織錦全靠手工,

要用心用情去織,

一幅好的作品要一個多月時間,

價格卻不高,

很多曾經的織女都已放棄了這門技藝。

現在的年輕人嫌織錦太苦、收入太低、生活單調,

都不再願意做織女,

這門古老的藝術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劉代娥 (右)

「八月桂花滿園香,

妹妹織花正在忙;

桂花雖然香得遠,

哪有我土花織得長……」

撈車河村裡織女歌幽幽響起,

訴說著土家女兒的勤勞與堅韌……

本文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藝人聯盟 的精彩文章:

易被忽略的細節美,它才是最中國風的元素!
匠粉:在玻璃上反著畫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匠粉:大開眼界,貝殼還能這麼玩兒!
綻放在苗寨深處的「藍花」,苗鄉女人用它敲開世界的大門
甜美小清新礦物,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TAG:手藝人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