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親子關係出問題,本質上是溝通的失敗

親子關係出問題,本質上是溝通的失敗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孩子卻不一定感受到父母的愛。每個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好,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就是不聽話。

爸爸媽媽們會困惑,到底是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呢?還是親子關係沒建立好?其實,孩子的教育或者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本質上都是溝通出了問題。

中國家庭普遍都存在溝通問題。而每個人的溝通模式,其實都是吸收了父母的溝通模式。溝通失敗導致的親子問題,也經常出現在我們和父母之間。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並做出改變,那麼糟糕的溝通模式就會循環出現在我們和孩子身上。

也許我們不是生長在一個能夠有效溝通的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改變,讓錯誤的溝通方式在我們這裡終結。我們可以開始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溝通模式,培養我們下一代有效溝通的能力。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千尋與月光媽媽的文章,她之前在如何尊重孩子的文章下面的留言非常精彩。我邀請她和我們分享養育孩子的心得,她選擇了親子溝通作為主題。我看完這篇文章,也覺得受益匪淺。

作者:千尋與月光

我知道親子交流一直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豆瓣有「父母皆禍害小組」,知乎有大量關於如何與老人長輩進行溝通的無奈提問,其實反映的都是親子溝通的失敗。

親子溝通出現問題,教育未必會出現問題,但是教育出現問題,溝通一定是有問題的。教育方式有時候就是溝通方式。

我們要鍛煉寶寶的溝通能力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群體性動物,我們天生就有社交的需求,甚至我們生活里的每一個細節,背後都有溝通能力的影子。我們一直強調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我們必須將很多基礎能力在孩子幼年期就及時傳遞到位,而溝通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父母,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那很自然孩子成年之後,就不會懂得如何作為一個成年人來與父母進行溝通,甚至在與其他人進行溝通時,同樣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以前讀過一個故事,一個男孩上大學後進入辯論隊,明明每次上場前準備都很充分,可是每次輪到他與人爭辯或被人詰問,他總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後來才了解到他出生在一個很「和諧」的家庭,父母從未在他面前生過爭執,他也因此沒有學到辯論溝通的能力。

這聽起來是個有些極端的例子,但是作為普通人,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把話說在點子上,能夠用語言來征服別人,而有些人笨嘴拙舌總是不能正確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有時甚至羞於表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溝通能力的鍛煉。

小寶寶跟父母也會有溝通障礙嗎?|

我來舉幾個小例子。

例一:在超市,一個孩子大哭大鬧就是要買某樣物品,大人怎麼勸都不聽。

例二:小孩子在家裡脾氣很大,說一不二,但面對外人卻膽子很小,不懂拒絕。

例三:不管大人怎麼問孩子,孩子就是一聲不吭,完全沒有表達的意願。

這三個場景應該都很常見,更常見的是這些問題被大多數人忽視,有的問題會被歸為大人沒有教育好,把孩子教成熊孩子,有的問題會被歸為孩子性格問題,但在我看來,這三個問題,都是溝通出現了問題。

第一個例子中的問題是父母沒有建立起恰當的話語權威,如果孩子發現他每一次需求最終都能夠通過哭鬧來獲得滿足,那麼他從父母學到的溝通方式就是哭鬧。

第二個例子中的問題是父母沒有教給孩子拒絕,如果孩子在家裡處處被順著,那麼到了外面,當他發現別人不會處處順著他時,他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處處順著別人。因為他在家裡學到的溝通方式就只有一種,一個人發號施令,另一個人處處妥協。

第三個例子中的問題是父母可能並沒有將溝通的權利賦予孩子。孩子很小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無法用語言來交流,這個時候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基本是單向的,交流溝通全靠父母來掌控。但當孩子會說話之後,如果有父母還是圖省事,繼續對孩子的各項事物大包大攬,或者無視孩子需求的表達,即使會與孩子溝通,但只是象徵性的詢問孩子,而事實上決定權仍在父母這裡,那麼孩子依然會喪失表達的慾望,因為他的自我表達是無用的。

怎麼鍛煉寶寶的溝通能力呢?|

孩子雖然很小,但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是一定有表達自己意志的需求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每一次孩子說出自己需求的時刻,鼓勵他積極表達自己,教會他如何通過溝通交流來滿足自己。

第一點,賦予孩子表達的權利

我有一個觀點,不能發出自己聲音或者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而沒有人去聆聽的人是很可憐的。毫無疑問,孩子對於成人來講,是弱者,他們既沒有清晰流暢的表達能力、邏輯能力,也沒有成熟可靠的思想來控制自己的言行,但是他們仍然有發聲以及被聆聽的慾望。

我們作為父母,其實是孩子的第一位聆聽者,保護孩子的表達慾望,鼓勵他積極表達自我,是父母的愛與責任。這並不是很寬泛的說教,這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里的每一刻。

「我想再吃一根棒棒糖」、「我想在涼水裡洗澡」、「我想在停車場里跑一跑」、「我想玩手機」、「我不愛吃青菜」等等等等,我舉了一些孩子表達出來父母通常會直接拒絕的要求,可孩子的表達往往都是這樣,他們的心智不足以支撐他們說出的每一個需求都是恰當的。或許他們提出來的要求不會被採納,但是他們依然有說出自己想法的權利,我們有認真傾聽的義務。

第二點,鼓勵他積極爭取

當孩子表達出自己意願的那一刻,我們要如何回應?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合理的同意,不合理的直接拒絕?我的看法是,這都太簡單粗暴了。

即使是放在處處充滿規則的成人世界,溝通交流也往往是你來我往,互相爭取的,何況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呢。父母對孩子而言,是這個世界上他最容易說服的人了,所以,我們是孩子天然的絕佳溝通鍛煉對象。

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最終是會答應還是會拒絕,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每一次溝通機會,與孩子進行一次小小的討論交流,鼓勵他積極表達自己,引導他分辨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教會他找到說服對方的理由,以及背後隱含的邏輯關係。每一次這樣的對話,都是對溝通能力的很好的鍛煉。

第三點,教會他妥協與退讓

當孩子不管是哭著懇求還是大喊大叫「我就是想要」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心軟妥協?我的答案是看情況。

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要硬起心腸,做一個對孩子說「不」的家長。因為我們需要教給孩子這樣的事實,不是每一次的表達意願都能達成願望,不是每一次的溝通交流都能說服別人。與其等他在外人面前受挫,不如我們先幫他建立起適應溝通失敗的免疫力。

拒絕孩子,並不意味著說「不」就可以了。當我們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意願時,我們同樣需要拿出理由來對孩子進行說服,我們需要將一些道理以及規則解釋給孩子聽。

書上把孩子2歲左右的時期定義為「自我的萌芽期」和「規則的敏感期」,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孩子通過宣告話語權來試探這個世界的規則,而我們柔軟而堅定的語言拒絕,就是幫助孩子劃清可以與不可以的界限,幫助孩子清晰明朗規則。讓孩子明白他的權利是什麼,這才是對孩子安全感最大的保護。

最後,回到主題。

|我們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我有三個溝通原則分享給大家,就是建立家長的權威、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正面回應。

第一點,建立家長的權威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老師和引導者,肩負著引導及教育孩子的重任,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我們要對我們講的每一句話負責。朝令夕改、胡亂說不、隨意妥協都是父母與孩子溝通中的大忌,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導致父母「說話不管用」。

家長要如何做到對自己講的每一句話負責呢?我的建議是充分與孩子溝通交流,不隨便表態,下定主意後就貫徹到底,還有關鍵的一點是,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適合拿出來與孩子商量,涉及到規則的事情,不要去徵求孩子的意見。到與孩子約定好的睡覺時間了,不管孩子想不想睡,我們都不適合再用商量的語氣詢問他「要不要去睡覺」。

第二點,尊重孩子的意願

把孩子當做平等的存在來溝通交流,是我們的初心,所以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要忘記這一點。我來模擬一個小對話:

媽媽問孩子「寶貝,你今天想吃什麼?」,孩子說想吃荷包蛋,媽媽說「荷包蛋有什麼好吃的,媽媽給你炒番茄雞蛋,又營養又好吃。」

這樣的對話應該不鮮見,很多人應該也很難察覺到這樣的溝通帶來的問題。 但如果你把這樣的對話放在兩個成年人的角色上,就能很容易看出問題所在。如果媽媽是本著尊重孩子的意願詢問孩子,那為什麼孩子說出自己的意願之後,媽媽又要去否決孩子的意願呢,這樣的對話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了嗎?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涉及的也只是吃飯的小事,但這樣的對話日積月累,損害的就是孩子的話語權利,消磨的就是孩子的自我意志。

第三點,給孩子正面回應

溝通里的正面回應,不僅有態度、表情上的正面回應,還有內容上的正面回應,這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相反總是負面回應孩子,也是打擊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我們經常能聽到已經成年的孩子這樣抱怨,「我不知道跟我父母說什麼,說什麼他們都不會聽」,「我說什麼他們都會指責我說的不對,要按著他們說得來做」,「我不敢在我父母面前表現,我怕他們會批評我做的不好」,「我不想把這件事告訴父母,他們不會在意的,聽到也只會哦一句」,「我不想跟父母討論,他們不會採納我的意見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抱怨,就是因為孩子每一次拋出溝通的橄欖枝,都被父母無視忽略而造成的。現在,問問你自己,當孩子興緻勃勃的用磕磕絆絆甚至不連貫的話語跟你表達他的想法時,你是否真正傾聽了,是否把他看做跟你一樣平等的存在來跟他耐心對話,告訴他你不僅在聽他說話,你還在思考他想法的可行性?

最後的最後,再來說幾句。溝通是個大話題,親子溝通是個大難題。我的看法是會者不難,尊重孩子是解題的小竅門,而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愛與規則,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ateZeng 的精彩文章:

TAG:KateZ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