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主食易早亡?!營養專家權威解讀《柳葉刀》最新研究
「主食對健康有益,但別吃太多」 「高脂肪食物要少吃」……這些觀點恐怕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很多人的健康生活準則。
但近日,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3篇來自同一團隊的大型流行病學觀察研究論文,其中某些觀點顛覆大眾認知,在國內乃至世界營養領域掀起了一輪風波。
研究由加拿大學者完成,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18個國家13.5萬人的營養素攝入情況,以及患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原因所致死亡的情況。
研究平均隨訪7.4年,並通過統計學方法,試圖發現飲食和上述疾病是否有相關性。
其中一篇論文研究發現:吃夠蔬菜、水果和豆類,對健康有益。這一結果與已知的健康觀念相符,並無爭議。
另外兩篇論文則引起軒然大波。研究發現,高碳水化合物攝入與總死亡率增加相關,而高脂肪飲食與總死亡率降低相關。
這一結果顛覆了人們長期遵循的「脂肪有害」「低脂飲食更健康」的觀念,迅速在網上瘋傳。
國內外網站上出現了許多斷章取義、過分解讀的報道,讓普通老百姓無所適從。專家分析後表示,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再加上一些人在沒了解具體內容前,急於得出一個極端結論,很可能誤導國民。
《生命時報》
(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
採訪權威專家,為你解讀國外研究,推薦最適合國人的飲食方式。
受訪專家
美國醫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營養系主任 胡丙長
美國布朗大學醫學和流行病學終身教授 劉思敏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1
研究:吃太多主食早亡風險高
專家:國人主食攝入適量
中國人喜歡吃主食,而主食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大戶」。
國外這項研究發現,若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從低到高分成5個組,其中最高組(77.2%)比最低組(46%),在總死亡率和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分別高出28%和36%。於是,這一發現演化出一種觀點:「多吃碳水化合物或主食不好」。
研究還顯示,中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較高,受訪者平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供能比分別是67.0%、17.7%和15.3%;43%的中國受訪者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過70%,77%以上超過60%。
對於中國數據,
國內專家提出了異議
。范志紅教授分析說,該文調查結果恐怕
只能代表30年前中國人的生活狀況
,而且研究雖然涵蓋4萬多名中國受訪者,但多數是以低收入體力勞動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事中等或重體力勞動。
她舉例說,對於一個每天能量需求為1800千卡的輕體力活動成年女性來說,77.2%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當於347克碳水化合物,可換算成9兩多糧食或463克大米(近5碗熟米飯)。
而現在,很多年輕女性每頓飯一小碗米飯都吃不了,連50%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都達不到。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我國居民2012年平均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是55.0%,蛋白質是12.1%,脂肪為32.9%。如按這項國外研究的分析,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腦卒中風險均處於低水平。
也就是說按這篇文章的說法,我國大部分居民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能叫「高」,而是「適當」。
從1992年到2012年,
我國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但在合理水平內
。並且一些年輕人為了減肥,基本不吃或吃很少的主食,還有一些職場人士忙於應酬忽視主食,這些都不符合平衡膳食模式。
胡丙長教授認為,這項國外研究將所有碳水化合物混在一起的分析,明顯是有問題的。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既包括白米、白面和添加糖,也包括全穀類、薯類、雜豆類,前者攝入過多對身體有害,而增加後者攝入可降低死亡率。
主食怎麼吃才健康?
少點細精,多些粗雜
米面加工過細會損失大量營養,特別是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並且不利於血糖穩定。
一般人,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也就是說,粗雜糧應佔主食的1/3左右。
重食材,輕做法
最好的主食應該是不加糖的八寶粥,米、雜豆等全有。
小口吃飯,大口吃菜
將菜做得清淡一些,一大口菜配著一小口飯吃,營養搭配才更合理。
2
研究:少吃脂肪反而不利
專家:國人脂肪攝入需控制
這項研究發現,若把膳食中脂肪供能比從低到高分成5個組,其中脂肪供能比最低的組(10.6%),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腦卒中風險都是最高的;脂肪供能比在24%~35%,風險相對較低。
這一發現演化出的觀點是:「少吃脂肪反而不利」。
范志紅表示, 這個結果
不能說明脂肪吃得越多越好
。目前,我國居民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高達32.9%,其中城市居民高達36.1%,已超出研究中脂肪供能比最高組。沒有證據表明,脂肪攝入再增加會有什麼額外好處。所謂的10.6%過低脂肪供能比是怎麼個吃法呢?換算後相當於每天吃21.2克脂肪。
具體來說,吃1兩豬小排(去骨),攝入11.6克脂肪;吃1個雞蛋,攝入4.8克脂肪;喝1杯牛奶(200克,脂肪3.1%),攝入6.2克脂肪。在沒吃一滴炒菜油的前提下,只吃這三樣食物就已攝入21.6克脂肪了。普通人完全不必要擔心自己吃的脂肪不夠。
近年來,脂肪對人體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人們似乎只記住了「脂肪有害」。
其實人體離不開脂肪,飲食中若長期少了脂肪,可能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缺乏,導致人體功能紊亂。
但脂肪不是越多越好。本研究中「脂肪多點好」是建立在一日總熱量不變情況下的結果。可由於脂肪味道香、飽腹感低,融入菜肴和糧食中不增加體積,多吃脂肪時,人們往往不會減少主食作為彌補,極易提升總熱量,增加肥胖風險。
要提醒的是,烹調油是膳食脂肪重要來源,脂肪含量接近100%,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限量。
脂肪該怎麼吃?
每天烹調油用量控制在25~30克。
為方便定量用油,最好把油倒入量具內。
蒸、煮、燉、燜等烹調方式利於減少用油量。
油炸食品雖然口感好、香味足,但要少吃。
3
研究:蛋白質不能太少
專家:老年人尤其應注意
蛋白質對人體極為重要,生長發育、傷口修復、免疫抗體等都離不開它。
該國外研究發現,如把膳食中蛋白質供能比從低到高分成5個組,其中最低組(10.8%),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比例都最高;蛋白質供能比在15%~20%之間,風險相對較低。
范志紅說,這一研究結果提示,
吃夠蛋白質食物很重要
。魚、肉、蛋、奶、豆製品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但生活中有些老年人一再為了追求「飲食清淡」,堅持白粥就著小菜、麵條搭配鹹鹵子的吃法,結果體能差、體脂高,血糖、血壓、血脂一個都降不下來。
對體力活動較多或熱愛健身的人來說,每天如果蛋白質吃得少,更不利於健康。
蛋白質該怎麼吃?
適量攝入魚、禽、蛋和瘦肉
每周吃魚280~525克、畜禽肉 280~525 克、蛋類 280~350 克,平均每天攝入總量 120~200 克。
少吃煙熏、腌制肉
這些肉類往往鹽含量高,在煙熏時可能產生致癌物質,應該少吃。
4
研究:生吃果蔬降低死亡風險
專家:國人不愛吃菜是「老大難」
同一團隊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與每天吃不到1份(125克果蔬或150克熟制豆類)的人相比,每天吃 3~4份果蔬、豆類,可使非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 23%,全因死亡風險降低 22%。
這一結果似乎不太新鮮,但值得關注的是,研究還發現,每天吃 1~2份生蔬菜的人,比每月吃不到1份生蔬菜的人,全因死亡風險下降 19%。
我國居民果蔬、豆類攝入不足,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慢病報告指出,2012年,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攝入新鮮蔬菜269.4克、水果40.7克、大豆類及製品10.9克,加起來一共321克。
而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攝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大豆及堅果25~35克,與最低推薦量的525克比,仍有較大差距。
蔬菜、水果、大豆堅果該怎麼吃?
吃夠300~500克蔬菜並不難
1小碗焯菠菜約150克,1碗熬白菜約150克,再加半碗炒青椒胡蘿蔔絲,生吃1個番茄,總量就超過500克了,分到三餐中吃,一點都不嫌多。
350克水果也容易做到
比如1個獼猴桃加1個蘋果;1個大蜜桔加1個梨;1個臍橙加一小盒藍莓,就正好合適。
生吃蔬菜要看個人體質
專家表示,生吃蔬菜飽腹感更強,能更好地保留營養成分,也能更好地促進腸道運動。但對每一個人來說,具體多大比例生吃,則要看自己的咀嚼功能、消化功能和身體抵抗力。
能生吃的蔬菜種類非常有限,西紅柿、蘿蔔、生菜、甜椒、黃瓜等可以生吃,而西蘭花、菠菜、豆角、南瓜、香菇等則不能生吃。
在刊登這兩篇論文的同時,《柳葉刀》雜誌還發表了一篇評論。評論作者認為,這項研究「挑戰了健康飲食的定義,但關鍵問題並沒解決」。比如,流行病學專家們提到,
這篇文章沒有很好地處理混雜因素問題
。由於每個國家被調查者的經濟狀況、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疾病負擔等差別巨大,在統計分析中,一般要分別考慮每個國家的情況。
背景條件差異性不大,才能將數據合併處理,否則很容易得到假象。
范志紅教授舉例說:
調查空氣質量對健康的影響時,如把北京(空氣污染偏大但醫療條件好、平均壽命高的城市)和拉薩(污染小但平均壽命偏低的城市)放在一起分析,那麼雖然空氣污染小對健康有利,但因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可能得出「污染大反而利於長壽」的荒唐結果。
劉思敏教授認為:
這項國外研究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風波,和其發表在《柳葉刀》上不無關係。然而,不管雜誌著名與否,這只是一篇文章而已。
發表在醫學雜誌上的論文主要是給專業人士看的,需要專業知識才能解釋清楚,非專業人士和媒體不應過分解讀,按自己的目的錯誤引導讀者。
對臨床和公共衛生有影響意義的研究,需要依據循證醫學,還要有一致性和可重複性,而這項研究顯然不夠嚴謹。
中國營養學會特別呼籲:
不要輕易就把一項新研究當作新結論,科學真理需要多個研究和證據支持。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是一段時期內科學界的共識和總的膳食指導原則,堅持膳食平衡、食物多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慢性病的發生髮展。▲
本期編輯:徐振羽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既生菇,何生肉?讓美食家傾倒的「好蘑菇」長這樣
※恕我直言:有這10個壞習慣的人,升職加薪你就別想了!
※捂好鼻子!今天我們說說衛生間里的一張「健康時刻表」
※怕黑也是一種病丨叨可特先生
※孕期這些食物該怎麼吃呢?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