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蘋果這些科技公司是如何抹去你的個性的?

蘋果這些科技公司是如何抹去你的個性的?

Lens 按:

北京時間9月13日凌晨1點,新一代蘋果手機將在史蒂夫·喬布斯劇院舉辦發布會。許多「蘋果粉」早早地開始翹首以盼,就算熬夜,也要第一時間一睹蘋果「黑科技」的真容。

然而,有評論家指出,這些受到簇擁的科技公司,正在悄悄地抹去用戶的個性。

下文是《華盛頓郵報》發表的How Silicon Valley is erasing your individuality(《矽谷是如何抹去你的個性的》),討論了如今科技主宰生活的利與弊。

How Silicon Valley is erasing your individuality

矽谷是如何抹去你的個性的

作者:富蘭克林·弗爾(Franklin Foer)

提起一個知名公司,人們很容易指出它最顯著的特點。比如,埃克森賣石油,麥當勞賣漢堡,沃爾瑪賣雜貨。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了。如今許多企業,都渴望變得一應俱全,應有盡有。谷歌(Google)的名字源於googol(10的100次方,意為巨大的數字)。懷著想要囊括所有知識的野心,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創辦了谷歌。但是他們的慾望沒有止步於此。現在,他們想要生產無人駕駛的汽車,製造手機,並征服死亡。亞馬遜,一個自稱「沒有買不到的東西」的商店,如今開始製作電視節目。

還有Facebook,微軟和蘋果,這些公司爭相成為我們的「私人助理」。它們在早晨叫醒我們,讓我們使用它們的智能軟體度過一天。它們試圖成為私人物品、日程、電話本、照片的儲存庫。它們記錄下我們的喜惡,讓我們在查找資料或娛樂休閑時,毫不遲疑地點擊它們。谷歌玻璃和蘋果手錶預示著,有一天這些公司可能會把人工智慧嵌入人類的身體。謝爾蓋·布林說:「也許在未來,我們能把微縮版本的谷歌放進你的大腦。」

和其他公司不一樣,這些科技公司渴望把人類塑造成他們想要的模樣。他們認為,他們有機會完成機器和人類的長期融合,以此改變人類進化的軌跡。你問我怎麼知道的?每年的市政廳會議上,這些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對人性做出大膽的判斷。拉里·配齊認為人體相當於一段基礎代碼:「你的演算法並沒有那麼複雜。」如果人體真的像電腦一樣,為什麼不讓我們快點變成機器人?

從另一個宏大的角度來說,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宣稱,他想把人性從虛偽中解放出來。「你有好幾副面孔,分別用來面對你的同事,朋友,家人。這樣的日子很快就會結束了。」他還說:「同一個自己,有不同的面孔,是缺乏誠信的表現。」當然了,這不光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表達,也是對Facebook商業模式的精心辯護。

自由主義主導矽谷,也不是完全不對。在這裡可以找到艾茵·藍德高調的信徒。但是如果你認真聽科技巨頭的發言,你會發現他們的世界觀更傾向於自由主義的對立面。大的科技公司認為,人們從根本上說,是集體存在的產物。這些公司對網路和集體的智慧投資。他們懷有對原子論世界的渴望。(「Facebook想讓我們變得更親近,並建立一個全球化的社區」,扎克伯格說。)通過讓世界連接在一起,他們可以解決世界的問題。

大公司們破壞了保護個性的原則。他們的設備和網站侵犯了隱私,他們往往不尊重作者的價值,也對知識產權懷有敵意。說到個人主義最核心的原則——自由意志,每個科技公司都不同的做法。但相同的是,他們希望自動化人們的選擇。我們讀到的新聞,買到的商品,旅行的路線,都是被他們推過來的。

我們很難不驚嘆這些公司和他們的發明,因為這些的確使生活變得更便利了。但也到了該思考長期後果的時候。一旦我們跨越了某些門檻,一旦我們放棄了隱私,我們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也無法恢復我們丟失了的個性。

每一代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革命。很多年前,我們很高興,那些電視里才會出現的食物突然填滿了我們的廚房:塑料片包裹的乳酪,薄薄的披薩餅,一袋做好的土豆泥……這些似乎是突破性的創新。那些耗時的任務——買食材,繁瑣的製作過程、亂成一團的鍋碗瓢盆……突然變成了歷史。

但是後來,我們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了解我們為方便、高效而付出的代價。加工食物是工程學上的創舉,但是它們也使我們發胖。其美味的口感需要大量的鈉和糖,吃多了會影響人的味覺,並很難有飽腹感。大量的玉米和肉類被投入製作加工食品,導致美國農業的環境成本猛地增高。直到這時,我們才明白這種新興的消費模式,是如何損害了我們的健康,以及地球的健康。

我們的知識習慣正在被大型科技公司主導。谷歌幫我們整理互聯網上的資訊,將知識分類,Facebook利用其演算法了解我們的社交圈,並推送我們可能會喜歡看的新聞。高科技公司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數據採集庫,他們通過我們的觀看記錄來製作用戶畫像,推送我們喜歡的內容,誘使我們瘋狂地點擊、觀看。Facebook希望用戶每天花十六分之一的時間在網站上。

在知識領域,這些公司會不經意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壓制不同的意見和品味。由於新聞媒體依賴谷歌和Facebook的流量,他們會匆忙生產那些在谷歌、Facebook上流傳度好的文章。這導致了前所未有的新聞的重複。同一件事,每個網站都寫一遍,你點開一個網站,沒有一個不在談論《權力的遊戲》。

Facebook還培育了一種蜂群思維。這種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控制,卻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著整個整體。更神奇的是,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只蜜蜂的機體過渡到集群機體,只要增加蜜蜂的數量,使大量蜜蜂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複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集群」就會從蜜蜂中湧現出來。

正如2016年的總統選舉那樣,蜂群思維是一種智力上的無能力狀態。人們越來越難以分辨事實和虛構,對黨派路線有著不可動搖的偏見。

Facebook代表了媒體歷史上一種危險的偏離。曾幾何時,掌權者自豪地把自己視為把關者。他們可能也會對權力屈尊降貴,但他們也常常義不容辭地想要提高讀者和社會的標準。矽谷的高管們把「掌權者」視為創新的敵人——他們覺得自己更中立,科學,對市場反應更快。比起塑造公眾言論,他們更願意利用公眾的部族主義和偏激。

如今,我們將矽谷視為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即便政府再緊跟潮流,也無法跟上技術的進步。當政府能夠採取措施抵抗某種技術主宰時,車庫裡的小孩都能開始創新並顛覆市場了。

作為個人,我們很享受科技公司為我們提供的便利,但我們也隱隱地擔憂自己正在失去一些什麼東西。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與人類的融合會很好地推進人類的發展,但當這種融合威脅到個人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該打破科技主宰,自己掌舵的時候了。

整理、編輯:丁維婕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文地址: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utlook/how-silicon-valley-is-erasing-your-individuality/2017/09/08/a100010a-937c-11e7-aace-04b862b2b3f3_story.html?utm_term=.f0f136a07557

點擊觀看「重逢島」原創視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你的翡翠掛件是什麼寓意嗎,不懂的看過來!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在我活的地方
我的蘋果8已經入手啦!果粉們趕緊跟上!
從「有線」邁向「無線」和「無限」,量子安全服務進入移動模式
老子只想說,所有重男輕女的都是垃圾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