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聞媒體如何塑造美國歷史?

新聞媒體如何塑造美國歷史?

這幾個月里,我陸陸續續地讀了好幾本關於美國歷史和美國社會現實的書。

起因是我發現自己每次看新聞或者聽別人講中美關係的時候都是一頭霧水,不明所以,別人聊的很嗨的時候我只能坐在旁邊擺出一臉懵逼的表情。

非常尷尬。

是時候充充電了。

美國是全世界新聞業規模最大、發展最先進的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的所謂「自由主義新聞體系」歷來是各國新聞學者與傳媒業者觀察、研究、借鑒、批判的焦點。

在美國的歷史進程中,新聞媒體扮演重要角色的事件非常多。

時至今日,美國的媒體依然扮演著塑造歷史的角色。

01

散播革命的種子

新聞將溫和的愛國者

變成熱血的革命者

1763年,英國人在軍事上打敗了法國人,把法國人趕出了北美殖民地,獨佔了當地的皮毛貿易。

但多年的戰爭使英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國庫幾近破產。

英帝國官員決定讓殖民地人來支付巨額的戰爭債務。

殖民地人願意出手相助,當地議會增加了稅收,卻達依然不到英國人滿意的數額。

自1764年起,亞當斯提出英國國會的賦稅已讓殖民地人不堪重負。

「我們認為,這摧毀了殖民地憲章賦予我們的自治權和徵稅權。」

亞當斯的質問首次發出了「無代表不徵稅」的呼聲。

殖民地人越來越相信,為了解決殖民地與英國的矛盾,唯一的辦法是獲得自治。

英國當局擔心對殖民地失去控制,下令在波士頓大規模駐軍。

英軍入駐波士頓的同一個月,《時事新聞報》創立。

亞當斯投身新聞業的目的是要組建一支對抗英軍的力量,對抗的辦法是記錄和散播英軍對殖民地人的倒行逆施。

描述英軍暴行的文章稱了流行讀物,因為他們讓殖民地人血脈僨張。

1770年的波士頓慘案發生二周年時,殖民地人通過傳單發出憤怒的吼聲,不僅提醒殖民地人堅持自由鬥爭,還點燃了民眾的復仇渴望,敦促殖民地人向兇手復仇。

1776年,托馬斯·潘恩的《常識》出版,三個月內售出超過15萬本。

在短短的幾個星期之內,他的激情感染了每一個殖民地人。

六個月後,美國獨立革命爆發。

戰爭對於殖民地人來說,並不順利。

天寒地凍、缺衣少食的導致大量士兵傷亡,且士氣低落。

托馬斯·潘恩隨後總共寫了12篇《危機》,激勵軍隊。

雖然不能說亞當斯和托馬斯·潘恩直接引導美國獲得獨立戰爭的勝利,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系列的報紙文章、小冊子和著作,不僅激發了殖民地人,還推動他們公開反抗。

沒有新聞業的繁榮,起義也不可能發生。

02

促成廢奴運動

兩份報紙

喚醒美國人的良知

自美國建立之日起,奴隸制就一直引發爭議。

廢奴主義者認為,奴隸制剝奪了作為上帝子民的權利。

為了宣傳廢奴思想,洛夫喬伊神父在密蘇里州創辦了《聖路易斯觀察家報》。

但當地的報紙害怕因為神父的廢奴言論會導致南方奴隸州的公司不跟他們做生意,於是號召人們暴力抵制他。

在一次暴亂中,洛夫喬伊神父死於暴徒槍下。

1831年,加里森開始出版《解放者報》,宣傳廢奴思想。

很快,全國上下都聽說了他,他成功地變成了煽動者。

他把自己的廢奴言論和反對者完全對立的觀點並列刊登,掀起社論的連鎖爭論,引發全國關注。

到19世紀50年代,加里森終於不再孤掌難鳴,因為每期發行20萬份的主流報紙《紐約論壇報》也加入了廢奴主義的宣傳。

《論壇報》在1860年把後來領導北方人取得南北戰爭勝利、廢除奴隸制的亞伯拉罕·林肯推上了總統寶座。

從早期的洛夫喬伊神父,到後來的加里森,喚醒了美國人的良知和罪惡感,向全國民眾傳播了奴隸制不道德的觀念,加速南北戰爭的爆發,最後把「荒唐的制度」掃進了歷史的廢墟。

03

抨擊市政腐敗

漫畫

也能成為有力武器

從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史無前例的政治團體「特威德幫」統治了紐約市。

收買、回扣、勒索、賄選、簽陰陽合同等,都是這些「偽公僕」的腐敗行為。

危害民主的罪行最後被意想不到的對手揭露,那就是漫畫。

托馬斯·納斯特刊登在《哈潑斯周刊》上的漫畫怒斥市政腐敗。

通過公開對抗特威德「老大」,納斯特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例子,證明新聞圖片能發揮巨大的威力。

繼納斯特炮轟特威德一年後,《紐約時報》也加入了《哈潑斯周刊》的討伐大軍,將納斯特以漫畫表達的控訴轉化成了文字。

《紐約時報》的系列報道發布了一批絕密檔案,曝光了「特威德幫」的罪大惡極,加速了腐敗的終結。

到最後,連特威德本人都承認打敗他的是納斯特。

「我完全不關心報上登的閑言碎語,我的選民根本不讀報。」

「但他們總是忍不住要看那些該死的漫畫。」

弱勢記者勇斗強勢政客的故事,很快變成了媒體塑造歷史的驚人案例。

04

煽動美西戰爭

沒有了道德底線

文字比槍炮更暴力

19世紀末,美帝主義與新聞媒體互相勾結,創造了美國新聞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美國為爭當全球舞台上的世界大國,急於伸胳膊展腿,擴張地理範圍和經濟空間。

新聞業也凱歌高進,背後的動力則是企圖佔取更大市場,佔有更多讀者。

1883年,約瑟夫·普利策買下《紐約世界報》,僅用了四年時間,發行量就由開始的1.5萬份暴漲至25萬份。

威廉·倫道夫·赫斯特是個愛出風頭的富二代,通過花錢製造轟動事件,用了八年時間,把瀕臨破產的《考察家報》的發行量提升到20萬份。

赫斯特想通過《紐約新聞報》和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一決高下,二人展開了史上最有名的報紙大戰。

正是在每天爭搶獨家新聞的氣氛中,兩份報紙開始關注那些迅速將美國拖入國際戰爭的事件。

赫斯特利用剛逃到美國的古巴人的一面之詞,大肆渲染西班牙人在古巴的殘暴行徑,與國務院的評估唱起了反調。

普利策一開始反對干涉古巴事務,但很快轉變為支持者。

赫斯特對特派到古巴的記者說:「你負責提供圖片,我負責提供戰爭。」

普利策雖然不像赫斯特那樣隨意捏造新聞,但也派記者去古巴,發回煽情報道。

無數的小報都轉載他們的報道,而且極盡誇張之能事。

報道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甚至國會議員在討論古巴叛亂時,也會引用他們的報道。

1898年2月15日,美軍停泊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港口的「緬因號」因為偶然的意外導致爆炸,260名美國水兵喪生。

赫斯特並不關心真正的原因,使出渾身解數捏造事實,懸賞提供「犯罪」線索的人,派人夜裡在哈瓦那街頭張貼發動戰爭的海報。

普利策雖不情願為報紙銷量犧牲真相,但也極力鼓吹戰爭。

整個國家沉浸在不實報道和煽情新聞的連日轟炸中,麥金萊總統為了維持政局穩定,最終向壓力屈服,同意發動和西班牙的戰爭,參議院以42票比35票通過了宣戰決議。

美國宣戰後,赫斯特和普利策繼續歇斯底里地宣傳。

「作秀大師」赫斯特設下圈套,將公然剽竊的普利策逮個現行,詭計得逞讓他興奮不已。

戰爭結束時,美軍死亡人數超過了5000人。

戰敗的西班牙把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都割讓給了美國。

此時兩份報紙均宣布發行量到達125萬份。

美西戰爭的導火線並非西班牙的鎮壓,也非古巴人的反叛,而是「難辭其咎的美國報紙」。

05

揭露水門事件

活力二人組

他們是全美英雄

1972年6月17日凌晨2:30,華盛頓特區的三名警察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首都辦公室內抓住了5個試圖安裝竊聽器的人。

這件事揭開了一場空前的醜聞,最後證明尼克松政府正是廣泛蔓延的政治貪腐的中心。

而揭開這場醜聞的是29歲的耶魯大學畢業生鮑勃·伍德沃德和28歲的大學輟學生、負責報道弗吉尼亞郊區新聞的小記者卡爾·伯恩斯坦。

事發兩天後,白宮新聞發言人稱這是一個「三流入室案」,並拒絕發表評論。

兩位記者從在法庭聆訊時聽到的一點蛛絲馬跡開始展開調查,不錯過任何細節,後來證實竊賊的經費來自尼克松的競選基金(當年是競選年)。

但是,兩位年輕記者的報道並沒有對尼克松當年的連任選舉產生太多的影響,因為很多全國大報、新聞周刊和電視網不僅沒有追蹤這條新聞,還指責他們誇大其詞。

尼克松政府對《華盛頓郵報》實施一系列的恐嚇、打擊,導致《郵報》資產縮水,股價從去年12月的每股38美元跌至當年5月的每股21美元。

隨著調查範圍的不斷擴大,美國司法部門、立法部門和行政部門先後採取行動,最終導致白宮「崩塌」。

尼克松最後被迫公布錄音內容,美國人才發現總統是個小心眼、說大話、爆粗口的極端分子。

在彈劾程序尚未完成前,尼克松宣布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辭職的總統。

這一段戲劇性的歷史,媒體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一切始於1972年的那個凌晨,從五名男子潛入水門大廈開始,歷史翻開了暗淡的一章,美國也從此被改變了。

在這五個事件里,新聞媒體無疑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回到標題的問題:新聞媒體是如何塑造美國歷史的?

1.為了影響歷史進程,很多媒體都將新聞原則置於經濟利益之上。

2.影響美國歷史的媒體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十分看重視覺影視的力量。

3.塑造美國歷史的重要媒體都認為,紙筆能比槍炮更有力,也比暴政、煽動、腐敗政治更強大。

4.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承認了媒體的局限,而不是強調了媒體的威力。

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媒體的真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我們的新聞媒體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啊!

五十九Deep Reader

分享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十九 的精彩文章:

一頭綿羊是如何活成傳奇的?
我不怕一個人過,但我怕你和別人過

TAG:五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