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shanghai」去美國的三腳貓醫生,如何成為同仁醫院的創始人

被「shanghai」去美國的三腳貓醫生,如何成為同仁醫院的創始人

「Shanghai」是再熟悉不過的英語單詞,但如果全部小寫作為動詞用,竟然有「(以暴力或不正當手段)劫掠(某人)去作水手;(以武力或武力威脅)強行拘留;誘拐」的含義。

上海「Shanghai」為什麼會引申出這樣的含義,而且沿用至今,比如去年年底上映的美國電影《愛樂之城La La Land》中就出現了這個單詞,可見影響至深。

究其原因是什麼生意都要做的美國人,看中了華工的吃苦耐勞,於是在上海碼頭上干起了販賣人口的勾當。先期主要往舊金山金礦輸送,後來往南非金礦,乃至於全世界需要重勞力苦幹的地方。

如果讀過法國著名作家「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就會記得有1條經典的國際航線是從上海出發,中轉日本橫濱後,直達舊金山。書中記載著的是1872年的事情,並非虛構,而早在20多年前這條航線就已經存在了。

1854年夏季的某一天,一位20歲出頭的吳姓小夥子就在上海碼頭失蹤了。

他的家人和朋友遍尋無果,最後只能報官。

衙門裡的人說,今天已經有2家人來報自家的小夥子失蹤,估計都是被「shanghai」了。

而且今天開走的船,還不是郵船,而是軍艦。追是絕對追不回來了,只能菩薩保佑,自求多福啦。

結果這幫家人和朋友偏偏都不信菩薩,而信上帝,小夥子的母親更不能相信自己精通英文的兒子會被「shanghai」,竟然思念成疾,在2年後鬱鬱而終。

直到10年後的1964年5月17日,這位小夥子終於又出現在了上海碼頭上,很快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朋好友,講述了自己傳奇的美國經歷。

這位小夥子叫吳虹玉(1834-1919),日後成了顏福慶的舅舅,也是同仁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吳虹玉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貧苦人家,13歲那年隨父來到上海打工,就讀於美國聖公會傳教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 1811-1864)年前創辦的教會學堂,這個學堂入學是免費的,但必須讀滿10年後方可離校。

在校期間,吳虹玉與一名叫顏永京的上海同學交好。

1854年25歲的顏永京被聖公會選中赴美留學,而吳虹玉卻沒有被選中。

他在碼頭送別好友後,十分的惆悵,真想跟著一起去,可惜實在買不起船票。

恰逢幾艘美國軍艦從日本中轉上海,不日就要返美。

吳虹玉巧遇水手,用流利的英語打聽到了這個消息,萌發了隨艦游美的想法。

但是苦無經費,就只能繼續打聽在軍艦上以工代酬的可能,想靠打工遠渡重洋。

正巧其中一艘薩斯奎哈納號(Susquehanna)的艦長路過,問他會點什麼呀?

吳虹玉說了很多,也提到了醫學。因為校長文惠廉,先學法律,後轉醫學,還是內外科醫學博士,而吳虹玉對醫學頗感興趣,因此也有所教誨。

艦長大喜,說隨艦醫官馬塞史密斯正好需要助手,我正為此發愁呢。那你來吧,馬上出發!

實在是機會難得,冒冒失失的吳虹玉沒來得及通知家人就踏上了赴美之路。

在船上一呆就是大半年,馬塞史密斯醫生對這個中國助手特別滿意,吳虹玉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但是一到美國,人生地不熟的,吳虹玉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於是就跟著馬塞史密斯醫生,來到了他的老家賓夕法尼亞州。

而此時的顏永京已經在比鄰的俄亥俄州肯陽學院(Kenyon College)學習,後來成為了在美第一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人。

其實倆人真得相隔不遠,卻始終沒能在美國相見。

吳虹玉因為沒錢,所以只能到處打工。一開始想通過到車廠學習製造業,後因工廠不景氣,而到報館學習印刷。

印刷是個苦差事,不僅雙手常因用蘇打水清洗鉛字而皮開肉裂,右手中指還被機器嚴重軋傷,幸得醫生救治而未致傷殘。

1860年,他在教會的建議下宣誓成為了美國公民。

第二年美國南北戰爭就爆發了,1863年戰火燒來,他作為美國公民,應招入伍加入了反對奴隸制度的北方陣營。

雖然只當了48天的兵,而且沒有打過一仗,就因局勢趨緩,不需要這麼多士兵了,於是就倉促的宣布退役,但是他由此成為了美國內戰中少有的一名華裔戰士。

美國內戰還沒結束,他已決心返華並湊夠了旅費,終於在1864年5月17日抵達了上海。

在上海,他總算與老同學顏永京重逢,並受邀住在顏家。兩家就開始頻繁來往,最後促成了吳虹玉的妹妹嫁給了顏永京的弟弟顏如松,才有了後來的顏福慶。

吳虹玉沒有見到老校長文惠廉,只見到當年文惠廉的得力助手,教會的老前輩黃光彩。

黃光彩有個女兒非常有名,叫黃素娥,後來成為了知名的女教育家,是市三女中的前身之一聖瑪利亞女中的校長,嫁給了一個美國人叫卜舫濟(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 1864-1947)。

卜舫濟就是接任顏永京的聖約翰大學第三任校長,而且一做就是53年。這都是後話了。

黃光彩是個熱心人,得知吳虹玉對未來並無計劃安排,就挽留他,跟隨文惠廉的繼任者湯藹禮主教工作,主要是在教堂佈道傳教,還到教會學堂教學。

吳虹玉很快又見到了文惠廉的兒子文恆理(Henry William Boone, 1839-1910),以前也算認識過。

文恆理出生在印度,但長期與父親生活,後回美國學習,子承父業,畢業於紐約內外科學院,1861年回到了上海開業行醫。

文恆理除了醫治在上海的歐美人士,每周有2個下午,他要繼承父親的衣缽,到聖公會設在縣城內的診療所行醫。起初,來診病的並不多,但經他救活一名被人遺棄街頭待斃的霍亂病人後,求醫者就絡繹不絕,門庭若市。

文惠廉的妻子一向體弱多病,1863年4月舊病又複發了,於是就像以往一樣外出療養。這次一起前往的是澳門,6月返回上海,同年11月,又一起出訪歐洲。但到了第二年,噩耗傳來,1月20日,當文惠廉夫婦途經蘇伊士運河時,夫人因病不幸逝世了。

文恆理傷心之餘,發去電報催促父親趕緊回來,於是文惠廉在6月13日回到了上海,也與吳虹玉見了面。

文惠廉卻在1個月後的7月16日染上了惡性痢疾,次日便告不治逝世了。

這下子文恆理受不了連續的打擊,可能是因為傷心過度,也不幸罹患了霍亂,於是以健康欠佳為由,返美休養。所以診所又要就此停辦了。

作為現任主事的湯藹禮,遍尋繼任者而不得,真當一籌莫展時,忽然想到吳虹玉不是有醫學基礎嗎?為什麼沒有毛遂自薦呢?

其實,吳虹玉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曉得自己只是點三腳貓的功夫。

但是湯藹禮用「勿以善小而不為」的中國古語來開導他:能夠醫的就醫,不能醫治的就不醫唄,而且你作為中國人有吸引華人病人尋診的優勢,以後教會的醫局對洋人和華人都將一視同仁。

吳虹玉剛接手醫局是沒有名字的,後來才取名「同仁」,跟創建於康熙八年的「同仁堂」沒有任何瓜葛,也比北京的同仁醫院早了近20年。

那麼這個「同仁」是《聖經》中大同和仁愛之意?還是「醫者仁心,一視同仁」的意思呢?應該都有。

筆者也聽到過另一種說法,由於吳虹玉並非醫學科班出身,不是正式的開業醫生,而只能以開業醫生的「同仁」自居,故得此名。當然這種說法,太過牽強戲說。

本文是春曉醫生參與腫瘤患者生存健康管理體系建設項目的心得體會,所有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用於分享交流。

歡迎參與和關注本項目的同行留言,您的想法和建議,將有助於工作的開展。

微信公眾號:瘤生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瘤生機 的精彩文章:

一輩子都不應該吃的葯,連世衛組織都不承認,一個比喻揭示真相
中元節接診美少女問出小「赤佬」
「保溫杯」危機算啥,還記得「秋褲陰謀論」嗎?
偷吃靈芝現形記

TAG:瘤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