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專訪玖富萬卡CEO金增笑:中國金融科技模式可複製到海外

專訪玖富萬卡CEO金增笑:中國金融科技模式可複製到海外

文/騰訊科技 潘琅

隨著金融科技越來越趨於成熟化,風控已經成為眾多企業最為關注的環節。

玖富集團副總裁、玖富萬卡CEO金增笑近日在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說,玖富集團也十分重視風控,擁有自上而下的審慎風控文化,圍繞各個場景,也定製了不同的風控策略。

「玖富集團正在通過消費分期等服務拉動消費,風控就是保證其健康發展的生命線。兩者之間應但是相輔相成的,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不顧風控只追求規模」

金增笑介紹說,作為連接玖富不同場景布局的重要載體,玖富萬卡以風控模型「火眼分」為基礎,採用了壞賬預測體系「彩虹評級」,對用戶潛在風險進行評估和預測。

金增笑說,玖富萬卡的特點是額度越用越高,費率越用越低。目前,玖富萬卡用戶已經超過1600萬,促成借款交易超過250億。

金增笑此前跟隨英途組織的海外考察團一起去多國進行過考察,他發現中國的監管對創新其實是鼓勵的,如果跟美國來比的話,總體是比較正面的態度。

「2017年,整個玖富的註冊用戶突破了4300萬,我們把這種模式叫做簡單可複製的模式,應該是可以複製到海外去的,所以我們把相關經驗嘗試往美國和東南亞這邊做整體的國際化的步伐。」

以下是本次採訪部分實錄:

提問:玖富為什麼要做萬卡?

金増笑: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希望做到網路化,如果數據是孤島的話用途就有所局限,一旦數據作為流動的血液,通過某一個網路聯結在一起,這個數據所能發揮的效果,以及能夠驅動整套的運營體系的指數型的提升上面幫助是非常大的。

我們在很多場景都有布局,包括手機3C、租房等等。這些場景需要打通連接起來,這樣用戶、場景和數據才會有更良性的互動發展,這也是我們做萬卡的原因,是要把萬卡作為貫穿玖富場景布局的載體

我們在消費分期這一塊玖富萬卡通過一張虛擬信用錢包的概念,一旦擁有這張卡之後,我們玖富已經打通的所有的消費場景可以使用這個額度。

提問:你們在海外的想法是什麼呢?比如印度,或者東南亞這些地區,你們是繼續做還是投一些團隊?

金增笑:我們會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也在看那邊有沒有合適的初創團隊,一方面也在嘗試自己的產品是否足夠簡單,足夠可複製,可以直接放到東南亞市場,因為我們後面很多的演算法都是用智能化方式做的。

提問:你曾經跟著英途組織的考察團去海外看過很多國家的金融科技項目,有什麼收穫嗎?海外市場跟中國市場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金增笑: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特別發達,世界經濟論壇的作者提出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的監管對創新上面是持比較鼓勵的態度,這是我有點吃驚的,因為中國整體的監管是趨嚴,但是如果跟美國比的話,中國在金融創新上面持的是比較正面的態度。

第二,中國人對金融創新非常積極,而且很擁抱,支付寶的線下各種掃碼支付的事情,你在美國推會非常吃力,但是中國之前沒有太多的信用卡使用習慣,對整體的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這塊的態度是非常開放的,而且願意接受,這是他提到中國的金融科技為什麼能夠發展這麼迅速的兩個原因之一。中國一個是在創新性,一個是在用戶的接受程度上是美國所沒有的。

美國有什麼可以借鑒的東西?一個是技術,金融相關的風控技術還有理念之類的東西,這是中國在這個階段有所欠缺的。另外一個是管理經驗,就是怎麼樣在運營上面做的更優化一些,盡量的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把相關的成本反過來還給用戶,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的方式。第三個就是透明度也好,或者叫監管的制度,其實美國那邊有很多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包括在信用卡申請的時候你被拒絕了,要有一個一封信告訴為什麼被拒絕,被拒絕的理由是什麼。中國在這個事情上做的還是稍微偏弱一點。

提問:但是很多做金融科技的把一些模式輸出到印度去,發現他的用戶的行為習慣跟中國完全不一樣,就像現金貸這些發現不太一樣?

金增笑:其實很不一樣,比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用的是英國的監管體系,英國比美國還要更保守一些。像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監管態度又是另外一種方式。但是那邊的群眾對移動互聯網,以及創新事情上是抱有比較開放的態度。在越南還有印尼做電動車,我們這邊是UBER或者滴滴做共享汽車,他們是共享電動車。人手一台手機,他們用手機的情況比我們還瘋狂,只不過他們不刷微博微信,他們用臉書、WhatsApp。他們也買東西,比如說電商購物的,但是他們支付比我們差很多。你能感覺到在往這個地方在發展,只不過在金融基礎設施上需要一些改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Scott對話張潼:AI給營銷帶來的最核心功能是個性化
鄭香霖:共策、共建、共贏 ONE TENCENT一脈相承
王祥宇:新型數據帶動垂直經濟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