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好的交互設計來管理複雜-「訂單列表」

用好的交互設計來管理複雜-「訂單列表」

訂單系統作為電商系統(O2O產品模式)的「生命線」,貫穿了整個電商系統的全部流程。電商產品系統應該以交易為核心,從用戶點擊確認訂單,形成訂單開始,後續的整個流程都是跟著訂單走的。其中,會有正常訂單和異常訂單,異常訂單其實就是退換貨的流程。我們在設計產品訂單列表界面時,應該根據不同的場景側重,選擇不同的交互結構。

在總結訂單模塊如何設計之前,我們先來熟悉幾個概念及定義:

訂單信息:用戶的訂單記錄列表,顯示訂單主要信息(下單時間、狀態、金額、收貨信息等)。

訂單狀態:交易過程中,訂單可能產生的過程及狀態,如下6類常見訂單狀態:

待付款:下單後的用戶,訂單生成,在此狀態未收到付款請求時,狀態不變。

已付款:訂單收到第三方傳來的付款成功token數據時;

待發貨:在經過風控規則線上和線下的審核後,綜合給出等待發貨的狀態;

已發貨:物流反饋的已發貨數據後,訂單狀態為已發貨;

待收貨(查詢物流狀態):接入第三方物流平台的實時數據;

已完成:訂單完成,用戶可評價,或者獲得積分。

對於產品交易異常,出現退款的場景,流程如圖所示:

訂單對用戶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分別是:交易憑證、狀態跟蹤:

1.交易憑證:售後、維權、發票都有據可循;針對買賣雙方的爭議,提供一條依據。

2.狀態跟蹤:交易鏈條較長的訂單有跟蹤訂單狀態的需求,譬如通過淘寶購買一件產品,長時間未收到貨物,用戶希望能看到訂單及物流狀態。如,待下單、待支付、運輸中(相關物流信息查詢)待收貨、待評價......

訂單列表主要包括:訂單信息(商品信息、下單時間及金額、優惠信息等)、訂單狀態、下一步操作。

接下來,我們以各類App的訂單頁為例,分別總結不同產品模式下的訂單列表設計技巧:

較高頻、低復購型產品

用戶最關心的是「待處理」(待支付、待發貨等中間態環節)的訂單情況 ,查詢已購買產品的物流信息。

「待處理」的訂單一般有:

待付款:下單後的用戶,訂單生成,在此狀態未收到付款請求時,狀態不變。

等待發貨:在經過風控規則線上和線下的審核後,綜合給出等待發貨的狀態。

那麼,以淘寶App為例。淘寶的訂單分類,第一層是訂單流轉過程中用戶可認知的狀態,如待付款、待發貨、待收貨…;第二層,即每一種流轉狀態下訂單的子狀態,如,待發貨_買家已付款:買家已付款等待賣家發貨,待收貨_賣家已發貨:賣家已發貨等待買家確認。從買家最本能的認知來劃分訂單的狀態,給用戶最貼心的訂單進度展示,便於用戶隨時查看每一單產品的情況。

高頻、高復購型產品

用戶最關心的是如何快速找到曾購買的產品,產品最關心的是如何通過評價主動觸達用戶,創造動機促使其再次購買。若此類產品已為平台型產品,那麼需要通過篩選的功能,提供多類型訂單的切換,如京東App。京東App提供4類不同使用場景的入口形態,結合不同的需求完成不同的操作:

第一層:常用訂單狀態的快捷入口;

第二層:全部訂單固定入口;

第三層:多種訂單類型切換入口;

第四層:運入口(個人成長體系相結合,促活)、人工接入的功能入口;

還有一類產品,會在固定的訂單狀態的分類基礎之上,直接提供「分類訂單」的二級頁面,以浮層、列表等形式,提供不同的類型給用戶,自行選擇,如大眾點評App。

高頻、強跟蹤型產品

對於外賣型產品,由於存在配送員取貨/送貨的跟進,買家需要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拿到外賣。因此,對於配送員的行為,需要在訂單中實時體現,並結合適當的Push機制,讓用戶獲得必要的監控感。

以餓了么為例,其訂單按狀態可分為:未支付訂單,已支付待確認,商家已確認,訂單取消,待配送員搶單,配送員已搶單,已取餐,訂單完成幾種狀態。對於這類型產品,其訂單/支付/物流三系統主流程應有獨立的狀態(包括過程態、節點態),避免耦合在一起,否則隨著業務發展,狀態越來越複雜,降低效率和擴展性。

小Q來總結

對於產品經理而言,在設計訂單系統時,應該充分且完整的梳理清楚交易業務流程以及全部分支流程,並將此作為訂單系統的設計基礎。在做訂單這類系統中,要把訂單流轉的場景行為給梳理出來。摸清事實,構造行為場景,根據用戶不同的行為梳理產品流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交互設計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交互設計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