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我的老師,我的中醫之路

我的老師,我的中醫之路


走上中醫之路,是偶然中的必然。1975年高中畢業,因為是家中長子,按照政策可以不上山下鄉,於是被招工進了日照縣藥材公司,入職後在中藥批發部工作。在3年時間裡先後從事中藥材倉庫管理、中藥分裝、批發部門店配貨、開票等工作。




恢復高考後,我在1978年參加了高考,根據當年的高考成績,我選擇了山東中醫學院和山東醫學院為第一、第二志願,最後被山東中醫學院(即今天的山東中醫藥大學)錄取,從此與中醫中藥結下不解之緣。在學醫的路上,有幸得到多位老師的啟迪、教誨、指引,讓我在中醫路上越走越寬廣。




我的老師


1.1 啟蒙老師唐玉庭先生





唐玉庭先生當時是日照縣人民醫院中醫科醫生,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1962年級前輩。



20世紀70年代中期文革尚未結束,國家經濟十分困難,臨床最常用的中藥材如梔子、黃連、天麻、川貝母等,十分短缺,供不應求。因此,常常有人來到批發部走「後門」搞點兒緊缺藥材配方,由此見到了唐玉庭先生的處方,並在以後有幸認識了唐玉庭先生,一包中藥可以治病,真是太神奇了,由此對中藥治病產生了興趣。




工作期間,每天接觸中藥,連我在公司宿舍的外間都是藥材庫房,不斷接觸中醫處方,以致中醫中藥逐漸讓我神往。成為日後報考中醫學院的原因。當時中醫學院只有中醫中藥兩個專業招生,在填報志願前,去徵求唐玉庭先生的意見,唐玉庭先生告訴我要報考中醫學院就要學醫,於是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醫系。




1.2 引領我進入中醫殿堂的遲華基先生




恩師遲華基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經分會顧問。入學第一課中醫基礎理論,任課教師是遲華基先生。




我和妻子張安玲教授共同撰文回憶過當時的情形:遲老師英姿勃發,精力充沛,講課時充滿激情,層次清楚條理,語言清晰,言簡意賅,板書非常漂亮。遲老師以她知識女性的特有魅力,讓我們對學校、對中醫耳目一新。就這樣,我們在對遲老師的崇拜之中開始了學習中醫的歷程。遲老師授課,越發激起了我們心中對於知識的渴求,循著遲老師的授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中醫學之門。



遲華基先生敬業愛崗,一絲不苟;關愛學生,提攜後學,德高師範;誨人不倦,從職業中獲得樂趣。30多年來,我們不僅在學術上得到了遲華基先生更多的教誨,同時,從遲老愛崗、敬業、愛生、為人的點點滴滴,領略到人生的真諦。學生這樣評價我們的遲老師:「教之以才,導之以德,足為師表。」




1.3 教我學習中藥方劑的劉持年先生




恩師劉持年教授,是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方劑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室指導老師,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本科階段,劉老是我們的方劑學老師,我對方劑學的獨鍾之情,源於劉持年先生教學時感染,在本科和畢業後的一段時間內將當時的《中藥方劑學》教材(上下冊)閱讀過5遍以上,成為日後從事臨床、教學、研究工作的基礎。劉老對我的成長給予長期關注與無私的幫助、指導、提攜,形成亦師亦友的關係,至今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可以經常聆聽先生的教誨。




劉持年先生關愛和提攜後學,關注著學生的成長進步與學術成就,特別關注從事臨床工作的學生所取得的臨床經驗,並用來作為教學、講座的支撐資料,使他的教學與講座貼緊臨床、貼緊實踐,因而深受學生歡迎。劉持年先生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生,他博採眾長、豁達開放的治學精神,難能可貴,值得師法。



受到先生方劑學研究方法與經驗的啟發,我在讀書、臨證、教學中非常注重方劑的學習與研究,曾經發表「加強《中醫內科學》方劑教學的建議」的文章,得到了劉老的肯定。近年來,因為經常與劉持年先生一起參加醫院製劑評審以及學術會議,面對每一個製劑的資料,劉持年先生每次都認真準備,字斟句酌,言中肯綮。在作學術報告前,劉持年先生堅持學習,與時俱進,每次參會都能聆聽到他的新見解,使得每次與先生共事都成為不可多得的跟師學習良機。快樂生活,快樂學習,不斷進取是劉持年先生給我的啟示。




1.4 我的遙從老師岳美中先生




岳美中教授,現代著名中醫學家。一生從事中醫醫療和教學工作,較早提出專病、專方、專葯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原則,善用經方治大病。倡辦全國中醫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養了一大批中醫高級人才。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1980年後《山東中醫雜誌》連載名老中醫之路介紹岳美中先生學醫行醫的文章《無恆難以做醫生》,其中提到「讀書寧澀勿滑,臨證寧拙勿巧」的學醫行醫經驗,「勤能補拙」的治學經驗,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我先後購買了岳美中先生的學術著作《岳美中論醫集》《岳美中醫案集》《岳美中老中醫治療老年病經驗》《岳美中醫話集》。反覆閱讀,並閱讀了岳美中先生推薦的諸多當讀的醫學名著,從中獲益無窮。今生雖無緣拜師於岳美中先生門下,但是蒙受岳美中先生思想的豐厚恩惠,許久以來一直自認是岳美中先生的遙從弟子。




1.5  改變我學習方法的曹星如先生




恩師曹星如先生,曾任菏澤市中醫院內科主任,是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81年秋季大四見習期間去了菏澤市中醫院,有幸隨曹星如先生侍診。先生淵博的學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嚴謹的治學精神對我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我的讀書模式與思維方法,直接決定了我此後治學與行醫的方向。先生反覆強調治學與學醫,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則改之」的心態與精神。




岳美中先生早年曾經在菏澤縣行醫,曹星如先生深受岳美中先生影響,強調讀書入細,臨證求精,用藥宜輕。先生讀書甚豐,臨證每每引經據典,古醫書的原文張口即來,令人欽佩。在曹星如先生的引導下,我在見習期間,借閱並背誦了《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四診心法要訣」,還背誦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成為我報考《傷寒論》研究生的重要條件,也為日後治學與臨證打下堅實的基礎。每每回憶及此,十分感念恩師曹星如先生。




1.6  恩師李克紹先生引領我探索仲聖奧秘




我的碩士導師李克紹教授,是國內著名的中醫學家,《傷寒論》學者,齊魯傷寒流派創始人。1983年山東中醫學院招收碩士研究生共有6個專業各1個名額,因為有了在菏澤市中醫院背誦《傷寒論》的基礎,是年報考李克紹先生的碩士研究生,雖然筆試成績並不理想,但是由於面試時用《傷寒論》原文回答問題比較熟練,給先生留下了較好的印象,經過李克紹先生爭取,以擴招名額入學,有幸在先生指導下讀書學習。



李克紹先生為人正直,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勤於醫學,著述甚豐,從我拜師李克紹先生門下至今,每每念及恩師,總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懷。碩士期間在請教李克紹先生對讀書的要求時,李老說「什麼書都可以讀,讀懂才是最重要的」。在恩師的指導下,三年的研究生時光,刻苦學習,認真讀書,那時學校圖書館開放書庫有關《傷寒論》研究的書籍悉數閱讀,並且還閱讀了線裝書庫的諸多古籍(當時可以借回閱讀),並作了大量筆記。將當時研究《傷寒論》的各種方法做了細緻的分析、研究,不同的內容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學習,不但掌握了《傷寒論》的思想、方法、內在規律,還掌握了研究與學習中醫的基本方法、思維模式、學習規律,因而獲益終生。




李克紹先生晚年堅持讀書,筆耕不輟,著述甚豐,每次拜見恩師,總見老人家手不釋卷,還時常找出筆記給我看自己的學習心得,每次都是震撼與滿滿的崇敬。李克紹先生學而不倦、活到老學到老的進取精神一直激勵著我,雖近退休卻未敢懈怠。




1.7  臨床導師盧尚嶺先生




恩師盧尚嶺教授,著名中醫學家,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山東省知名中醫藥專家,曾任山東中醫學會副秘書長、山東中醫藥學會心腦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出身中醫世家,其祖上即懸壺鄉里。先生1966年畢業於山東中醫學院,曾師承著名中醫學家周次清教授,擁有50多年的臨床經驗。



1986年,我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任教,隨即進入附屬醫院急診科工作,此後跟隨盧尚嶺先生做住院醫師7年之久。在先生的指導下從事中醫臨床、科研與教學研究,目睹並參與恩師進行益心口服液臨床研究的過程,用益心口服液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為觀察臨床療效並保證患者安全,盧老常常親自為患者熬藥,下班後留在病房觀察記錄病情變化,從而最終獲得益心口服液的新葯證書,並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跟師的經歷,為我從事中醫內科學教學、臨證、科研打下堅實基礎。




1995年拜盧老為師,成為盧老的入室弟子,跟師3年,全面學習與繼承老師的臨床經驗和治學精神,1998年經考核合格出師,被山東省人事廳、山東省衛生廳確認為盧尚嶺教授學術繼承人。




盧尚嶺先生以他嚴謹的治學理念,創造性的思維方法,淵博的學識,精益求精的態度,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師古不泥的創新精神,洒脫達觀的生活態度,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弟子。從師以來,我在為人、處事、治學、行醫等方面感受著老師的教誨與恩澤。恩師關愛學生,心底無私,傾囊相授,治學嚴謹。在拜師學習期間,恰逢盧尚嶺先生同時指導碩士研究生,他將徒弟與研究生組織在一起,每周有一個晚上在學校給我們授課,講授他的臨床經驗、用藥心得、治學規律,這種學習的經歷和收穫,不僅讓我獲得了寶貴的經驗與學識,同時也成為日後帶教研究生的寶貴財富。盧尚嶺先生曾經在中藥教研室講授中藥學,熟諳中藥藥性,後到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從事臨床與教學,因而盧尚嶺先生臨床用藥獨具特色,對我影響極大,我研究中藥的內容很多是受了盧尚嶺先生經驗與學識的啟發。




盧尚嶺先生的帶教模式是麗東書院早期學習形式之雛形。我在帶教研究生之後,開展業餘討論正是對盧尚嶺先生帶教方式的模仿與傳承,也是創辦麗東書院的最早經歷與啟示。




1.8 神經病學導師遲兆富先生




恩師遲兆富教授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衛生部重點學科神經病學學科學術帶頭人,連續五屆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常委,癲癇學組組長。1998年夏季,我去齊魯醫院神經內科進修,師從遲兆富教授。遲兆富先生平易近人,謙遜和藹,樸素節儉;遲兆富先生善於學習,勤於讀書,治學嚴謹,退休之後每天仍然堅持閱讀國內外專業文獻,掌握學術發展的動態與進展,始終保持學術領先地位。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身為國內神經病學大咖的遲兆富先生,對中醫中藥情有獨鍾,善於使用中成藥治療神經內科常見病,他對六味地黃丸的理解與應用頗多心得。在退休之後,遲兆富先生又重新開始學習中醫理論和中藥方劑。因為相同的臨床專業,得以經常與遲兆富先生一起參加學術會議、外出會診,每次見面都能夠得到先生的指導與教誨。




6年以前,我安排研究生隨遲兆富教授侍診,使他(她)們得以在研究生期間能夠見到更多的神經內科疾病。遲兆富先生對我的學生更是關愛有加,認真指導,每遇疑難病症、罕見病例,遲兆富先生總是帶著學生們去看看,並興奮地為學生們講解,他還將大量的珍貴資料提供給我們學習。




遲兆富先生是我和研究生們共同的導師。



我的學習之路


2.1 強化方藥學習




由於最初從事中藥材倉儲、加工、經營的經歷,長期接觸中藥飲片,讓我對中藥的物象有著更多的感性認識,甚至可以說對中藥情有獨鍾。受此影響,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使得我對藥性理論特別感興趣,因而學習特別自覺和執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藥是中醫治病的重要手段,對藥性理論研究與掌握的程度影響著臨床療效和安全。從前的工作經歷,師從盧老的收穫,臨床用藥的體驗,時至今日我仍然不斷學習探索古今醫家用藥經驗,臨證細心體驗,不斷總結。




2.2 背誦是自覺的學習方法




背誦是學習中醫的重要方法,為歷代醫家所稱道。因為有背誦上述中醫著作的經歷,為日後學習打下基礎,並從任教後的工作中,養成強化記憶的習慣與要求,我從1996年開始脫稿講授中醫內科學,直到今天。




脫稿授課益處多多。這種脫稿授課方式,要求必須將教學內容爛熟於心,課堂上可以盡情解說,不受課本、講稿的束縛,因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讓那些說課本「內容多、記不住」的學生,心服口服,不再強調困難,激發他們學習中醫內科學的熱情。




2.3 研究《傷寒論》讓我一生受用




學習與研究《傷寒論》讓我受益終生。3年碩士研究生經歷,在李老的指導下,認真學習、研究《傷寒論》,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學術視野、知識總量等方面,不斷提升。研究《傷寒論》的收穫為我在教學、臨床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用一生。




將經典與臨床結合進行教學。2002年我將學習《傷寒論》的體會與臨證經驗結合在一起,編成《傷寒論與內科臨床》的本科生選修課教材,一時選修人數眾多,最多一次選修人數超過600人,要在老校學術報告廳授課,是迄今為止我一次授課人數最多的科目。讓我感受到《傷寒論》的魅力,體味到經典與臨床結合的巨大感召力。




體驗經方魅力。通過臨床實踐,結合臨床需求,提出用桂枝湯加味治療抑鬱症,獲得較好的療效,在2013年科技部重大科技專項新葯研究中獲得立項;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研究課題,2012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臨床基地科研專項課題,先期的研究獲得2015年山東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一等獎。




2.4 堅持不懈從事中醫臨床




臨床實踐是知識的源泉,患者的需求是學習的動力。1986年9月進入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後,分別在內科急診工作6年、泌尿內科工作1年,並一直從事腦病臨床與中醫內科教學、科研至今,從未脫離臨床、脫離教學。


臨證需要是學習中醫藥理論的目的,也是發展中醫的基礎。以臨床需求為動力,去獲取更多的知識,通過臨床實踐的驗證,不斷積累不斷提高,是我中醫之路的深切體會。




2.5《內經》給我智慧與啟迪




《內經》為醫家之宗。遲華基教授曾說「內經讓我喜歡中醫」。在2003年參加全國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訓班考試的前複習階段,有幸再一次得到遲華基先生的教誨,遲師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指導我學習《內經》。通過恩師的耳提面命,加之不斷的學習研究,受到啟迪,並不斷從《內經》中獲得智慧。通過對《內經》陽氣理論的學習,分析抑鬱症的臨床表現特點,提出了「陽郁神頹」是抑鬱症病機特徵,用於指導臨床,行之有效,並以此為課題培養了多名研究生。以《內經》火熱病機與經脈理論為基礎,結合臨床提出火熱灼脈,形成人迎脈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病觀與病名認識,進而與後世的火熱致中理論聯繫在一起,完善從火熱灼脈到火熱致中的中風發病觀,將火熱內盛與血脈損傷合為一體,補充了中風病火熱致中的火熱灼脈到腦脈損傷病機的中間環節。




學習《內經》成為我從醫的基礎,《內經》的智慧是我臨床思維與創新的源泉。




2.6 師恩家人促我一路前行




所有成績,離不開老師的教誨與提攜,離不開同事、家人的支持與幫助。




中醫臨床離不開「理法方葯」,老師們給我的指導與啟示恰恰涵蓋了這些方面。王永炎院士提出的「讀經典,做臨床」已經成為共識,並在全國大規模開展「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訓活動,當年我有幸參加第一期培訓班,在這個過程中,深入閱讀經典,堅持讀書與臨證,諸位恩師的提點、指導、教誨與啟發始終是我進步的基礎和動力。




師恩助我前行。學醫之路漫漫,從醫之路艱辛,學有所獲卻是快樂的。39年學醫行醫路上,因為得到諸位恩師的耳提面命,不斷鼓舞,促我一路前行。




家人鼎力支持。我和張安玲教授是同學、夫妻、同事、同道,30多年來,她在生活、工作中給了我無私的幫助,是推動我前進的力量;在不如意的時候她給了我更多理解與寬慰,她從專業研究者的角度對我學習《內經》給予了更多的指導與啟示。用平常心,做平常事,共同探討岐黃之術,求真求實,杏林從業,無怨無悔,「莫問收穫,但求耕耘」是我們共同的生活信念。




2001年我們在院子里栽下了兩棵銀杏樹,十幾年來一直默默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與治學,如今正漸漸長大,坐在書房裡,每天可以看見她們。春天嫩綠的銀杏葉,生機盎然。夏天變為深綠,遮蔽陽光。秋天則漸漸變為淺綠色,經霜之後,就會迅速變出銀杏葉特有的黃色,是攝影的極佳主題。冬天,樹葉落盡,只留下筆直的干枝在那裡靜靜地陪伴著我們。銀杏樹不生病,不招蟲,無需特殊關照;銀杏葉呈對稱扇形,對摺猶如二合為一,其外形既似心型,也像大腦,寓意健康、長壽、和諧。杏林同業,銀杏成雙,為此,我們給書房取名為「雙杏齋」。




2.7  創辦麗東書院傳道授業




師恩難忘。「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在我學醫行醫的路上,有幸得到諸位老師的啟迪、恩澤與教誨,實乃三生有幸。




感念師恩,砥礪前行。近3年,將從2003年開始已經堅持了10多年的研究生討論課與入室弟子的研討團隊合為一體,與張安玲教授一起創辦了「麗東書院」。


書院以仲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為訓示,以「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為治學理念,弘揚「發煌古義,融匯新知」的進取精神,採取「日理臨床夜讀書」的學習模式,堅持「讀書明理,臨證求真」的實踐原則,自我管理,守法遵紀。




麗東書院是我們傾注多年心血所成,有我們的精神寄託,是我們的學術家園。在即將退休之年,恰逢國家中醫政策重大調整,中醫藥事業迎來千載難逢的黃金時期,我們將以諸位恩師為楷模,盡其所能,傳道授業,辦好麗東書院,以傳承創新為要求,以培養優秀中醫人才為目標,盡心儘力,以為天年之樂。




本文作者丁元慶教授是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齊魯傷寒流派代表性傳承人。他不僅精於臨床,而且對中藥應用具有獨到的見解。






<END>



摘編於麗東書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繼續給大家推薦《名老中醫之路》,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網友評論:


「對於愛好者來說,它是一部能給出大致入門順序書目的指導書。對於准專業、專業人士來說,它是一部激勵自己能在現實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壓力下奮起自學並堅持下來的讀本。」


「適合經常溫故知新 培養信念基礎 以及學習各位前輩經驗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這些疾病無論寒熱虛實,桔梗都必用
九月最易患這7種疾病!做好防護才是當務之急!
為何它在入葯的穢濁中勝出
首席醫官——小說連載3
中醫要登上國際舞台,關鍵在於這把尺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