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有一種炫富,叫「我的媽媽不焦慮」

有一種炫富,叫「我的媽媽不焦慮」



作者 | 王十三



1


最近我的社交軟體爆了,

我收到了太多媽媽的救助信息,


歸類後我發現很多都跟孩子的開學焦慮症有關。


有的小學開學的第一周會給孩子進行摸底考試,


檢驗過去的一個暑假裡學生的複習情況。


如果是在重點班,


那麼開學期間的階段性摸底檢測則意味著更多壓力。




在這樣一個敏感的時間段,


很多媽媽和孩子,都集體「崩潰」了。


其中一位媽媽和我語音的時候明顯帶著哭腔,

她的女兒樂樂在考試前上吐下瀉,


連續幾天得不到好轉。


樂樂媽本以為這是季節更替導致的流感,


可是醫生卻勸她帶著樂樂去諮詢一下心理醫生。




樂樂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


全年級排名可以保持前三十的名次,


但是為了提高升學保障,

樂樂媽認為孩子應該更努力一些,


於是家裡開啟了聲勢浩大的「升學總動員」:


拔網線、關電視、定任務。


樂樂媽為此辭掉了工作,


全職在家監督樂樂的學習進程,


終於在上個學期,樂樂成功進入了重點班。




樂樂不止一次跟她提過重點班裡的「高手如雲」,


樂樂有點「力不從心」。


開始樂樂媽覺得這是好事,

覺得孩子在競爭中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進步,


萬萬沒想到,


升入重點班成為孩子性格變化的一個分野,


她能明顯感受到孩子的焦慮。


到了期中、期末、摸底這種比較重要的考試時,


樂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反應,


這次連續幾天拉肚子則是比較嚴重的一次。




「我的嚴格要求都是為了她,

但是每當她受苦我又比誰都難受,


我都想替她去受。」


樂樂媽不止一次提到這段話,


這位媽媽焦慮的神情,隔著屏幕都能感同身受。






2




相信很多父母都與樂樂媽一樣,


為了孩子的學業全家出動。


一則《牛蛙之殤》文章在票圈大肆轉發,

作者是一位68歲的姥爺,過去的三年中,


一家人都在為外孫考取上海四大民辦小學而勞心傷神。


在上海有個不成文的說法,


考上的孩子是牛蛙,考不上的是青蛙,


所以從孩子3歲開始,


每個家庭都會進行「牛蛙戰爭」。




最終結果是外孫不但沒有成為「牛蛙」,


還因強大的心理壓力患上了小兒抽動症,


孩子的媽媽在心疼中哭得撕心裂肺。



「牛蛙戰爭」幾乎存在於每個城市的角落裡,


這份對於成績的偏執,


是父母的殤,更是孩子的殤。







當媽媽,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了眼前這個小人兒,


我們恨不得去提前做好所有的安排,


只願他能在我們看不到的路途中少吃些苦。


未來和遠方太未知,


親子教育中又有太多因人而異的情況,


於是在這個沒有安全感的過程中,


媽媽們好像找到了一根看似最為穩妥的救命稻草:成績。




一定程度上,


我們最容易把高分與出路之間劃個等號。


每一次升學、分班、分數都是全家人的希冀,


為了讓孩子走向一條高分鋪陳的光明大道,


全家總動員的場景不斷上演。




但是我們也需要意識回籠,


反思一下,我們做的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因為對孩子的成績太過偏執,


以至於當孩子需要心靈安撫的時候,


我們忽視了他們發出的「SOS」信號。


孩子心理的壓抑得不到釋放,


焦慮便會如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大,


最終成為一顆毒瘤。







清華大學發布了一則公告,


對11名違紀研究生進行處分,


這些學生中,有8名博士、2名碩士和1名在職碩士。


他們的違紀行為包括:


無故離校5天、婚外情、毆打虐待女友、


學術不端、偷窺異性入廁、


毆打工作人員、修改考試成績等等,


處罰由最輕的警告到最嚴重的開除學籍不等。


校學府的高材生,


卻在品行上做出讓人大跌眼鏡的行為,


這不禁讓人陷入沉思,


高分真的能帶來成功嗎?




除此之外,


我在這則公告中看到的卻是11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


偏執的衝動、極端行為背後潛伏著焦慮情緒,


壓力得不到釋放,


於是他們便通過鋌而走險的方式來排解壓力。




要知道,孩子的焦慮也會長大,


這不是時間流逝就可以輕易改變的。


董卿在做客一檔節目時,


提到小時候的經歷依舊淚流滿面。


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


對成績要求十分嚴格,


每天早上董卿都必須要早起跑1000米,


每天必須背誦定量的古詩詞,


完成毛筆字的練習任務。


她做學習以外的事情,父母都會不高興,


她的內心想法,也沒有人真正在乎。


初中時,


她在陽台邊寫上這樣一行字「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一半是寫給自己,一半是寫給父母看的。


看到她的眼淚,


我突然很想給她一個擁抱,


就算時隔多年,


她依舊被那份童年的焦慮侵襲著。






3




孩子的學業固然很重要,


但是心理的需求同樣值得關心,


畢竟沒有媽媽願意自己付出一切去愛的孩子,


卻終生躲不開焦慮的陰影。


到底媽媽的哪些行為,會讓小人兒們習得焦慮呢?




「成績提不上來,我都替你著急!」




我女兒的班主任組建了一個群,


群裡面的媽媽們每到孩子考試時都會非常緊張,


彷彿參加考試的是大人國的家長們。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素質焦慮」,


指的是孩子會對父母的焦慮感進行模仿。




說白了,就是媽媽的焦慮感會傳染給孩子。




我不建議媽媽們在孩子面前露出緊張和壓力,


因為孩子身上擁有超乎想像的敏感因子,


他們會捕捉你的表情,進而影響自己。


與其不斷給孩子施壓,


我更希望媽媽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後援。


與孩子一起在考試後分析錯題,


商量解決的方案,引導孩子學會舉一反三。




要知道,在失敗中找經驗對孩子更有幫助。







「這場考試太重要,千萬別馬虎!」




相信大家都見過中考和高考的陣勢:


禁止鳴笛、警車開路、父母陪考,


這些外界因素都給考試多了一層儀式感,


這也是考生過度緊張的原因。


生活中,


父母也會無意識地增加儀式感,


加重孩子的壓力。




例如媽媽們會非常在意期中、期末、摸底等考試,


不自覺地給孩子重複這場考試的重要性,


以至於孩子把這些考試當成成功與否的孤注一擲。


要知道,


大型考試也好,小型測驗也罷,


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查漏補缺,


所以千萬不要讓儀式感蓋過考試的功能性。


另外,


媽媽們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取得好成績後不要太過興奮,


孩子成績不盡如人意時也不要太過沮喪,


情緒的落差感太大,


也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和壓力。


誇獎孩子時要有技巧,


不要把讚揚的重心放在成績本身上,


最好是表揚他為好成績做出的努力。


你可以說「我看到你之前準備了一個錯題本,


看來很有效果,真棒!」,


也可以說「從成績看你一定上課很努力聽講,媽媽為你驕傲!」







「學習是唯一的出路。」




許多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加專一地投入學習,


都會切斷他其他的興趣愛好。


例如王菲的媽媽認為學習才是她最應關心的事,


所以嚴令禁止她參與一切課外演出。


而事實證明,王菲在音樂領域更有天賦。







孫儷在介紹育兒經驗時,


提到等等和小花會在家中的牆面塗鴉,


在她心中這並不是亂塗亂畫玩物喪志,


反而是非常寶貴的創造力,


所以她提倡孩子發揮想像,做喜歡的事情。







雖然成績很重要,


但千萬不要給孩子灌輸「只有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


這個階段的孩子,


大腦正處於天馬行空的開發階段,


對這個世界好奇是正常的表現,


如果父母一味地壓抑,


會讓孩子心理得不到滿足,


產生焦慮的情感。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


是給予他感受的機會,


就像王菲說的那樣,


「與其給孩子灌輸考高分掙大錢,


不如讓她看到生命的美好。」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道:


「在學習壓力下,


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都在紛亂的思緒中孤獨地成長著。」


別讓小人國的孩子們在分數中喘不過氣,


畢竟當初他們降臨在這個世上時,


你曾許願他們能一生幸福安樂不是嗎?




作者:王十三

職業撰稿人,國內外多家兩性品牌簽約作家,親子情感專欄作家。對於父母和孩子而言,生活就是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值得研究與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孩子學英語,千萬別掉進這些大坑裡,該警惕
孩子怎樣才能練成超群記憶力?| 世界記憶大師盧菲菲,親授「最強大腦」記憶法
凱叔·聲律啟蒙|十三元①(每天三分鐘,國學童子功)
這些優秀的孩子啥也不缺,為何就是不快樂?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