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搭載了哪些黑科技?

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搭載了哪些黑科技?

這一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國產航母」,目前已下水舾裝,或以「山東艦」命名。國產航母將擁有全方面高新技術,與「遼寧」號航母相比,第一艘中國國產航母有著若干本質區別:

「中國國產航母」

一,第一艘國產航母具備全方面戰鬥力,不再是訓練艦

「遼寧」號在被賣給中國之前,關鍵結構遭到了一定的針對性破壞,只適合用於訓練用途。

而國產航母將在我國完全控制下走完「全過程」。這將使得中國拋離日本、韓國等未有研製航母計劃的國家,勝於印度這一依賴進口「拼裝」的國家,並在實際上超越俄羅斯。

第一艘國產航母將保證性能、降低風險

二,第一艘國產航母將保證性能、降低風險

中國是設計航母的新手,研製最為先進的巨型核動力航母,風險過大。但如果照搬「遼寧」號的老舊設計,則過為保守。

預計國產航母將採用類似「遼寧」號的噸位指標,避免艦體過大帶來太多難題。但在關鍵性的局部採用全新設計,提高戰鬥力。

國產航母將在艦島設計上獲得突破

例如彈射器方面,如果中國從頭開始研製即將過時的蒸汽彈射器,已經不合時宜。目前根據公開信息,我國企業已經在研製電磁彈射器。這一技術的優點非常突出,但風險較大。預計第一艘國產航母仍將採用滑躍起飛方式,避免被全新設計的彈射器拖延進度。這是一個合理的折衷。

三,國產航母將在艦島設計上獲得突破

蘇聯航母的一大問題,是電子技術的落後導致設備過於龐大臃腫,不得不採用巨大的艦島。這給整體表現帶來了負面影響。

根據我國近年大型戰艦取得的突破,中國國產航母將可以使用比「遼寧」號小的艦島,甚至採用類似於英國、美國最新設計的雙艦島布局。

例如,在中國主動相控陣雷達技術突破性發展的情況下,在國產航母上可以使用體積更小、功能更全的雷達,而不需要複雜的多種雷達相互配合。

國產航母可以融匯世界最新設計思想,通過採用兩個較小的艦島,給可能互相干擾的設備留出更大的間距。

因為是全新設計,國產航母可以融匯世界最新設計思想,通過採用兩個較小的艦島,給可能互相干擾的設備留出更大的間距。

四,國產航母將配備革命性的發動機系統

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的發動機、推進系統將完全超越「遼寧」號的水平。

毫無疑問中國軍工最終的目標是為國產航母配備全電推進系統,但第一艘航母預計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美國、英國大型戰艦已經部分運用了全電推進技術,而中國必然成為第三個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家。

在控制研製風險的前提下,預計中國將在第二代國產航母上實現全電推進,而第一代則廣泛使用深度改進的常規推進系統,特別是在電力供能等方面取得突破,為全電推進做好準備。

國產航母將配備革命性的發動機系統

全電推進有著諸多的優點,對於航母來說,它的最大優點有兩個:一是在航母需要大航速時可以靈活的增大輸出,改善起飛條件;二是為電磁彈射器做好動力準備。

五,融匯最新設計整體思想,提高航母生存力

蘇聯/俄羅斯航母在設計上有許多不合時宜的缺陷,例如由於設備尺寸限制、航母作戰目標規劃的混亂,使得整艦布局相對凌亂,破損管理等與生存力直接相關的方面被迫做出了妥協。

而中國經過長期融匯東西方戰艦設計的實踐,已經在大型戰艦總體設計上超越了俄羅斯,且不像俄羅斯海軍那樣受制於傳統陳舊思想的限制,能夠令國產航母的總體布局在方方面面都更為完善而均衡。

同時中國還能在國產航母上實現機庫設計、升降機布置、飛機調度等方面進行改善,確保更快、更多的發揮戰機數量優勢,使得第一艘國產航母比「遼寧」號發揮出更大的實際戰鬥力。

六,國產航母自身配備前所未有的自衛火力

美國航母戰鬥群無疑是目前戰鬥力最強的海上編隊,因此美國航母不追求強大的自衛能力。蘇聯航母設計則走了另一個極端,自衛火力過強,導致影響艦載機運作。

中國國產航母可以配備紅旗-16中程艦空導彈、紅旗-10近距反導彈導彈、1130高射速近防炮,乃至激光器組成的綜合防衛系統。

這樣的綜合自衛火力,是美國航母目前也在謀求的「最高境界」,而中國海軍已經在「遼寧」號上進行了充分驗證,使得中國國產航母的自衛火力達到了與世界第一看齊的水平。

國產航母自身配備前所未有的自衛火力

此外,紅旗-16垂直發射系統可以兼容反潛魚雷和反艦/對地攻擊巡航導彈,這是美國航母的「海麻雀」導彈系統不具備的能力。這使得中國國產航母獲得了最為合理的火力配置。

綜上所述,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可以達到極高的技術水平,將有效的威懾任何窺探中國的敵對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曉峰 的精彩文章:

美國將研製新型迷你核彈,矛頭直至俄羅斯
劃38線分割朝韓第一人,還曾揚言中國搞不出原子彈
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世界各國都有什麼反應?

TAG:劉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