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米新江:無師課堂創生記

米新江:無師課堂創生記

米新江 廊坊師範學院教授。1993年至今,從事計算機教育與技術研究工作,現任廊坊師範學院計算機基礎教學部主任。

米新江,廊坊師範學院計算機教師。今年54歲,正在走向第33個教學年頭。

從教多年的他,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經過十幾年被動灌輸式學習的學生,進了大學之後鮮有對學習感興趣的,絕大多數學生大學畢業後基本就與自主學習這件事告別了。

20年前,廊坊師範學院創辦信息技術提高班,初衷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闢「第二課堂」,既不收學費,也不發畢業證,學習時長也不固定。米新江作為提高班的負責人,有了更多接觸學生的機會。有些學生身上表現出極強的學習力,他心想,能不能把這些學生身上的特有品質提取、「複製」,讓更多的人成為擁有學習力的人?

米新江認為,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太快,教師給學生再多的知識,都不足以應付未來,最終決定發展狀況的是每個人的學習力。他堅信,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才是教師的主要職能和教育的發展方向。於是,提高班不再是教授知識的地方,而成了再造學生學習力的實驗場。

20年過去了,如今的提高班學生數量變成了400多人,開設的課程多達200門,教師還只是米新江一個人,提高班學制變成了4年。這些分別來自生物、中文、經貿、物理、化學、法律甚至體育等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利用四年的課餘時間進行「業餘」計算機學習,全部都能拿到計算機自考本科學歷,幾乎都能獲得中國計算機軟體工程師中級職稱,還有不少學生考上了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近兩年來,這裡的畢業生初入職場平均月薪即可達到2萬元。

原本普通的二本院校學生,經過4年的業餘時間學習,搖身一變成了月薪2萬的職場精英。估計所有聽到這個數字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到提高班去看個究竟——這些學生在提高班裡到底經歷了什麼?接受了怎樣的教育?是什麼讓他們發生了這樣的轉變?一個教師怎麼給幾百個學生開上百門課程?

「我不負責直接解決問題」

走進提高班教室,看不見排排坐的課桌椅和黑板,只見學生都對著電腦或看或寫,偶爾會有同學之間相互商量討論著什麼。這裡沒有45分鐘一節課的節奏,所有學生的時間都是自由安排,可以自由出入教室。所有教室里,沒有看到任何有組織的教學,能看到的只有學生在自學。這裡沒有作業,也沒有考試,畢業後也沒有畢業證,沒有強制性,但學生都學得很投入。

2013年進入提高班的張振華在這裡學習已經4年時間了。他告訴記者,剛來到提高班時很不適應,因為學習遇到問題沒有老師為你「解答」,需要自己通過網路尋找答案,最多也就是「師傅」(師哥師姐)給你引導,需要自己去解決問題。從小習慣了在老師那裡尋求答案的他接受不了,當面質問米新江:「老師,為什麼我們有問題您不能幫我們解決?」米新江告訴他:「在我這裡,不負責直接解決問題,你自己去查,找不到答案去找你的師傅,幾個年級的師傅都解決不了,你再讓你的師傅帶著你來找我,我再告訴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工具和資源。」當時他很不解:老師直接告訴我們不就ok了嗎?為什麼要賣關子?

直到後來,他們每個人都獨立完成了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機房收費系統、機房收費系統重構等軟體項目,每個人進入項目組做項目,發現自己不僅已經具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還具備了合作能力、組織能力……此時,他才明白米新江的用意所在。「任何知識的價值都遠遠小於我們的學習能力,獲得了學習能力,以後再學什麼都沒有問題」。

提高班裡當學生提出知識性的問題時,都要引導他們自己尋找答案。米新江說,信息技術為人類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使自由、有目的、主動學習成為可能。「提高班講究的是一種活學活用、探索性學習方式。教學從身邊最基礎的知識開始講起,告訴學生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一步步讓他們學會學習,喜歡學習」。

「提高班現在有四五百人,就我這麼一個老師,我的學生要學200門課程,這些課程都是我一個人在教,你覺得可能嗎?我只不過是學校的組織者、服務者,我是一個橋樑,是一個塑造者,是一個心理醫生,是一個後勤服務人員,學習的事情是他們自己的事。」米新江說。

90%講課內容與專業知識無關

學生都說聽米新江講課是一種享受,因為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想當年,他的課在廊坊師範學院是很火的,很抽象的計算機知識被他掰開揉碎再講出來,所有學生一聽就懂,而且願意聽。

後來,米新江不願意這樣事無巨細地講了,因為他發現學生只聽加工過的內容,自己不看書、不學習,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他開始講方法、講背景、講歷史,結果願意聽的學生越來越少。

但他一直堅持這樣做。

在提高班,米新江講課的對象主要是剛進提高班的新生,課堂涉及範圍廣泛,大到國家、世界,小到生活中的細節,講歷史、哲學、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米新江覺得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等到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就「消失」了。

來自廊坊師範學院2014級市場營銷專業的宋榮凱,在提高班已經3年了,他覺得米老師的講課內容90%都與專業知識無關,但米老師改變了他的學習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他坦言,之前自己有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羨慕別人有錢,另一方面又覺得有錢沒什麼了不起。米新江讓他認識到,一個人所獲得的酬勞是社會對他所作貢獻的一部分回報,如果想變得富有,就要設法為社會作出貢獻。貢獻越大,收穫越大。所以,談錢並不可恥。

以前,不少學生與宋榮凱一樣,認為坐高鐵是奢侈,用手機流量是浪費。一次米新江談到這個問題:「現在有些人竟然還不開通流量,沒坐過高鐵,貌似省錢,其實是拒絕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機會,放棄了時代帶給我們的紅利,虧大了。」

諸如此類的理論,在跟隨米新江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常常聽到。學生說,我們現在都有了「富人思維」。

不少學生都有過這種經歷,以前參加演講比賽大家都推著不去,把這當成任務。但在提高班,無論是項目組招人,還是打掃衛生,大家都搶。在他們看來,搶的不是任務,而是發展和成長的機會。

已經畢業的學生李社河,當初是因為高薪的吸引而來提高班學技術的,但來了之後發現,「提高班的技術學習不足10%,更多的是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內容是米老師授課最多的,他讓我們懂得了怎麼讓愛變得有力量,什麼是感恩,如何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許多學生就是在享受米新江講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閱歷豐富了,眼界開闊了……學習原來真的可以帶來快樂。

教師「六導」和「漁之以漁」

來自湖南的劉文彬2013年進入提高班之前,是廊坊師範學院思想政治專業的學生,4年的時間,這個純文科男生斬獲了中國計算機軟體設計師中級職稱,成為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徹底變成了一個彪悍的理工男。

不過,他覺得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不是這些,而是米新江對教育的認識和實踐。「那些以前只能在書本上看到的理論,項目驅動式學習、階梯式進步學習、體驗式英語學習……在提高班都得到了最佳的實踐」。

提高班裡,除了米新江沒有其他教師。教師不講,主要是通過教學大綱,為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和路線圖,搭建學習的階梯,幫助他們學會高效學習的方法。

米新江將自己稱為「導師」,這個導師與大學裡所說的導師有所不同。

他的這個「導師」有「六導」,誘導——激發學生對一個學科的學習興趣;引導——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品味其中的樂趣;嚮導——給學生指引方向,少走彎路;輔導——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技能,提升學習思想;制導——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指出並制止。

與教師「六導」相對應的是學生學習的三個階段,即「授之以欲,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受之以愉,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漁之以漁,學生自己摸索出捕魚的方法」。

從提高班畢業的學生,基本都能夠做到「漁之以漁」。

劉文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6年,他發現美國一個俱樂部的英語學習方法很好,又了解到在中國並沒有組織,於是劉文彬聯繫了俱樂部創始人,並在創始人的指導下創建了中國區的俱樂部,他自己成為這個俱樂部中國區的負責人。受米新江啟發,他把「one for all, all for one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作為俱樂部的精神。

「這個過程中,我是非常幸福和興奮的,經常半夜三更睡不著,想著如何更好地建設和發展廊坊師範學院信息技術提高班。也是因為這些,自己成長得更快了,也得到了米老師的高度認可和獎勵。」說到未來的理想,劉文彬立志要把提高班這種教育方式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去。

只有學生比他強,他才配當「老師」

一個人帶四五百名學生,每個學生要學習百餘門課程,這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

米新江說,這些課程不是自己一個人開發的,200多門課程,許多提高班的往屆畢業生都參與了設計和開發。沒有這些學生,就沒有今天的提高班。

在提高班,每個年級有自主管理委員會,委員會又細分為學術委員會、紀律委員會等,同時還會有不同的項目組、學習小組等。這一套管理制度,也是米新江和學生在20年時間裡共同發展、共同改進而成的。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老師,同時又是別人的學生,沒有絕對的權威,米新江也不是。他總說,我不如我的學生,他們會的許多東西我都不會。在他看來,好老師的第一標準就是要看教師教出了多少比自己更強的學生,只有學生比教師強,教師才配當「老師」。雖然米新江的科研能力也很強,但他認為自己在教學上無疑是更成功的。

「我的朋友問我,你給提高班的學生上課那麼努力,動力是什麼?我的學生問我,你辦提高班堅持了20年,堅持的動力是什麼?學生家長不解,你為什麼對你的學生那麼好?有人問我,你都50多歲了,你是怎麼掌握那麼多新知識和新技術的?你想知道我的答案嗎?其實很簡單,就是教學相長!」

米新江說,「不是我厲害,是這個時代讓這一切都成為可能。」

「在提高班,學生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克服了傳統學習環境的弊端,實行開放式學習,讓全世界的老師都變成提高班學生的老師。」米新江說。

進入信息時代,教師再也不是學生學習的「天花板」,學生超越教師成為可能,也更是發展的必然。

「我們的學習和管理都在網上。」說著,米新江打開手機給記者演示,「你看,雖然我不在教室里,但是我處理了許多班裡的事務」。每個人的學習、生活狀況,每個組織的運行管理情況,一目了然。而這些管理軟體,許多正是學生自己開發的。

《中國教師報》2017年09月13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創意迎新形式 傳承航空文化
人文關懷溫暖四千新生
用創業教育播撒創新的種子
多聽孩子心聲,教育才會更好
手機點一點 「專家」上門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