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張軼超: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張軼超: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張軼超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教師,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創始人。

一個月前,張軼超榮獲2017年「全人教育獎」,頒獎典禮上組委會為他頒發了20萬元的獎金。據說,這是民間為教師設立的最高金額的獎項。

張軼超是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教師,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一個公益教育機構的創始人。

久牽是一個為來滬隨遷子女提供課外教育,幫助他們融入城市的公益組織。因為17年如一日堅持做公益,張軼超這些年始終沒有逃離過媒體的關注。他曾先後被評為2013年中國青年領袖、上海市傑出志願者。

作為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的國際課程教師,張軼超將不少城市裡的學生送入了全球一流學府;而在他所主持的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他把那些遊走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窮孩子組織起來,為他們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樣為一些孩子打開了通往全球一流學府的通道。據說,先後有8位窮孩子與那些富孩子一樣由此進入到國外知名高校。

但在張軼超看來,這不是目的,他並不想讓出國成為這些孩子的唯一通道,儘管每一位家長都渴望孩子贏得這樣的機會。張軼超希望通過久牽的課程影響,讓這些孩子柔弱的心靈變得勇敢而有尊嚴,進而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通往全新生活的通道。

「我一直把自由視為教育的核心。」這是張軼超通常要強調的主張。在他看來,獲得自由的途徑很簡單,就是為孩子接引更多的資源,打開更廣闊的世界。「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獲得的知識是被篩選過的、非常單一的,你永遠不可能獲得自由,你在一個多元社會和開放環境里獲得各種渠道的信息,你才會加以選擇和甄別」。

張軼超和他所在的久牽一直在努力創造這樣一個自由選擇和開放的教學環境。

在雙重環境中切換的「哲學家」

張軼超的生活一直與兩類孩子聯繫在一起,一類是流動兒童,通常被稱為「窮二代」;一類是國際學校的學生,通常被稱為「富二代」。

在平和雙語學校和久牽教育機構,一邊是優質教育資源觸手可及的准留學生,一邊是連在上海參加中考資格都沒有的流動兒童。多年來,張軼超就是這樣在雙重角色和環境中來回切換。

在平和雙語學校的學生眼中,張軼超博學廣聞,是一位「有哲學家情懷」的教師。而在久牽,他則用其溫和有力的方式,改變著城市流動兒童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

白天的張軼超,與平和的「富孩子」們待在一起;夜晚和周末,帶領著久牽的「窮孩子」放聲歌唱。他想讓「富孩子」們與「窮孩子」們一起交往學習,讓「富孩子」們觸摸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希望這兩條幾乎平行的人生線路能夠在一出發時就善意的相交。但這一切並不那麼容易。

與這些流動兒童的結緣,緣於10多年前張軼超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

2001年,還在復旦大學讀研究生的他,去江灣鎮給蠶寶寶找桑葉,彼時的江灣還沒變成高檔社區,處在一片荒蕪破敗中。那裡還是由臭水溝、泥濘過道、簡易搭建的木板房構成的世界,野蠻生長著的還有,聚居於此的外來務工者和他們的孩子。

在這個揪心的環境里,張軼超看到了橫跨在城市孩子與農村孩子之間的鴻溝。於是,他萌發了為這些孩子做點事情的想法。回到學校,張軼超便發起組建了一支由復旦學子組成的志願者隊伍,主要工作是給這裡的孩子進行課外輔導。

2002年從復旦畢業,張軼超進入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擔任國際課程教師。他利用業餘時間,使久牽的志願者活動從來沒有中斷過。

「這兩類孩子之間的鴻溝是什麼呢?」他自問自答,「他們所獲得的信息具有巨大的差異,導致他們在教育的街口變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我所做的就是希望每一個孩子不需要靠關係或者靠錢才能遇到一個好老師,因為這個世界上好老師總是稀缺資源。為什麼我們不去創造一些共享的東西,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呢?」這是在自問也是在追問社會。

「放牛班孩子」開啟的春天

2005年,張軼超辭去了學校的工作,開始專門做久牽的工作。

2006年,張軼超看了一部法國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張軼超喜歡這部電影,尤其打動他的是其中的教育理念:音樂讓孩子更柔軟。於是,他有感而發,決定成立一支合唱團,取名「放牛班的孩子」。正是這個合唱團,開啟了「久牽」的春天。

決定始於這一年的7月。「那幾乎是久牽最困難的時期。」張軼超說,最初的資助人撤資,最初的志願者紛紛畢業……訓練了兩個月,合唱隊第一次登上了上海中福會少年宮的舞台。第一次演出,「放牛班的孩子」獲得了10萬元的捐助,也吸引了大量專業志願者,合唱團由此得以繼續下去。2012年,「放牛班的孩子」甚至登上了上海東方衛視的春晚,與姚明同台表演。合唱團的組建引起了社會關注,久牽也開始逐步從一個大學生的課外活動,成了一個真正的公益組織。

今年1月7日,久牽在上海五角場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場新年音樂會。久牽「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團《寫給十五歲的自己》大合唱拉開了新年音樂會的序幕,舞蹈、戲劇、樂器演奏……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陸續登場,整個音樂會從策劃、組織到表演、主持,都是久牽的孩子,這讓在場的人們欣喜不已。

這幾年裡,服務社裡的志願者換了又換,只有張軼超堅持了下來,與這些孩子一起不離不棄,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但一路走來,張軼超的生活與這個群體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久牽與這些孩子一起走過一條難忘的路——

2002年,張軼超租下久千公寓一套房作為活動基地,外來務工子弟有了交流活動的空間;

2006年,張軼超組建「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團,這些孩子最終和姚明站上了同一個舞台;

2007年,各方誌願者紛紛趕來,音樂課、藝術課、媒體課……孩子們接觸到更為廣闊的天地;

2011年,久牽走出第一個被UWC(世界聯合學院)全額獎學金錄取的外來務工子弟,名字叫王新月……

王新月的脫穎而出為久牽的孩子打開了一扇門。第二年,幾乎所有符合條件的久牽學員都報了名。

久牽的孩子們大多來自安徽、河南、四川、江蘇、山東等地。2011年至2017年,張軼超幫助8位流動兒童通過UWC考核,獲得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讓這些孩子走上了他的平和學生都在走的路。整整17年,張軼超的堅持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弟看到,除了像父輩一樣打工、開小超市,他們的人生還有另一種可能。

今天的久牽,從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外學習,到職業教育的職業規劃,再到升學輔導出國留學,能夠給這群孩子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張軼超盡其所能整合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橫亘在久牽孩子面前的那條鴻溝。

「自由地探索,表達,創造」

這個暑假,為期10天的久牽夏令營聚集了來自河南、安徽、雲南等5個省份近300名學生,他們一起完成了線下學習與線上交流。線下學習中,學生們研習了18位歷史英雄事迹,通過時代因素、技術因素、個人因素三個維度,了解英雄人物為什麼被稱之為英雄,舉行了熱鬧非凡的義賣活動。總之,10天讓孩子們遭遇了完全不一樣的學習,從書本知識到親身實踐,再從實踐回歸書本,在搜集資料和實踐中鍛煉了孩子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親身實踐等多項能力。

這樣的課程設計已經成為久牽課程的重要特色。張軼超一直在改進久牽的課程,試圖讓孩子們在久牽可以遇見更多美好的事物。

早期,張軼超為久牽的孩子們開設兩門核心課程,一是「讀書課」,二是「成長課」。按照張軼超自己的說法,讀書課不上課,而是給孩子們提供故事繪本、世界名著等各種精心挑選的書,讓孩子們在閱讀中遇見真、善、美;成長課也從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直面一個個社會問題,引導他們去多元思考。

2010年,張軼超再次回到平和雙語學校教授TOK課程。TOK課程是一門對認識過程進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的課程,目的是讓學生逐漸習慣並運用批判性思維建立跨學科、跨文化的多元視野。這樣的課程實踐為他不斷豐富發展久牽的課程體系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目前張軼超正在打造久牽的三大課程體系:第一是基本課程體系與大圖書館計劃。久牽的基本課程有人文閱讀與音樂藝術兩大類,包括人文、科技、技能與音樂、美術。當然,上課不是唯一的形式,每年還有各種項目和實踐活動,如夏令營、回鄉之旅、繽紛假期、家鄉拼圖等。

「大圖書館計劃」旨在打破學科知識的分界線,建立一個開放的知識體系,通過核心要素、時間坐標、空間坐標三個維度把基本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起一個知識網路,在「大圖書館」平台項目中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批判性思考,擁有終身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二是全新的評估體系。從平和雙語學校的IB教學理念出發,張軼超取消了傳統教育課程分數的評估方式,推出新的評估體系。該體系包含6個指標:探索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技藝能力、社交能力與領導能力。每個指標都有具體的量化方式,細化到任何一次課程或項目中。這樣一來,對每個孩子的評估並不是由一次兩次的分數決定。每次參加完課程或項目活動後,孩子都能在先前的課程評估基礎上累積得分,這樣便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並清晰定位自己的所長所短。

第三是志願服務積分體系。張軼超為來到久牽的孩子提供免費教育服務,相應地,他覺得孩子們需要通過志願服務置換獲得資源的機會。比如掃地、客服、支教……他們會得到志願服務積分,用積分兌換他們想要的東西,比如一張音樂會門票。

「如果說為了達到平等,久牽去募集一筆錢,讓孩子們也能去迪士尼樂園玩,我覺得這不叫平等,只是滿足了一部分人的善心而已。」張軼超的思考總是更深一層,「我想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是真的平等」。

從課程到評價,從課本到實踐,從整合志願者的師資到開發教育APP,張軼超已經構建起一個新型的、獨立的「久牽教育模式」。這一模式可以讓這些流動兒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美術作品,不定期參加音樂劇、兒童劇活動,走進500強名企並且擁有實習機會。

張軼超的實踐,其意義早已超出教育公益組織的範疇。「久牽的使命不是給這個群體貼上一塊迪士尼的卡通創可貼,用那麼一點可愛與善心來裝點這個世界。久牽的真正使命在於,滿足這樣一些心靈對知識的渴望,幫助他們獲得實現自我的信心與能力。」張軼超說。

今天的久牽更像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自由地探索,自由地表達,自由地創造」是張軼超確定的久牽校訓。他在一切細節里給予孩子們選擇權,讓他們感受到,探索這個世界是可以完全基於自己的意願來實現的。

久牽的孩子們都知道他們的張老師最喜歡美國詩人希爾弗斯坦的那首詩歌《總得有人去》,這首詩曾經刊登在孩子們自己的刊物《小草在歌唱》上: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們看起來有些昏暗,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八哥、海鷗和老鷹都在抱怨,

那些星星已經老舊而鏽蝕,

想換新的我們買不起,

所以請準備好你的抹布,

和你的打蠟罐,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在2017年「全人教育獎」頒獎典禮上,張軼超又一次清晰地說出了自己的理想。「讓每個孩子都可以不因經濟條件、地域條件或運氣而在教育上受到差別對待,都可以通過教育與司馬遷縱論古今,與亞里士多德討論政體優劣,與祖沖之演算圓周率,與伽利略觀察星空,與亞歷山大征戰四方……基於今天的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開發出一套跨越空間、時間限制的智能化教育系統,從而令整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成為孩子們的成長夥伴,讓每個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表達,自由地創造……」

這是一種確認,人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一種行動。

《中國教師報》2017年09月13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師者,何為
致敬魅力教師
魅力教師是怎樣煉成的
米新江:無師課堂創生記
創意迎新形式 傳承航空文化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