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陽明真的是在龍場悟的道?

王陽明真的是在龍場悟的道?

明代傳奇人物王陽明,據說年輕時學朱熹的方法格竹子當聖人,結果沒成功。

後來被貶到貴州龍場驛當驛丞,某一天,他在山洞裡面忽然間開悟了,得出「聖人之道應反求諸心,不需外求」的結論。

但這個故事其實是陽明學派刻意建構出來的,在「龍場悟道」背後,有另一個版本的歷史。

這是「彰考局」為你推送的第104篇文章

講明

王陽明

講清

接下來你將看到

迷茫青年王陽明

神奇悟道在龍場

另一版本的歷史

撰文公子愚(彰考局專欄作者)

迷茫青年王陽明

十七歲時,王陽明跟著江西當官的岳父諸養和住在江西,江西是當時很重要的理學重鎮,同時也是道教正一派(教主就是著名的「張天師」)的祖庭,在這裡,王陽明可以接觸到很多新鮮思想。

有一天他在外面閑逛,走進一個道觀鐵柱宮,看到一個道士趺坐(盤腿端坐)榻上,他就很好奇地和他聊天,聽他講養生之道,內心十分欣賞,就跟著他學趺坐,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派人把他找回來。

第二年,王陽明帶著夫人從江西回浙江,路過廣信(今江西上饒),就順便去拜謁當時的大儒婁諒,婁諒和他說了一番宋儒朱熹「格物之學」的道理,並告訴他:聖人是一定可以學成的。

這對王陽明更有吸引力,年輕氣盛的他更服膺萬世之業的儒家聖人之道,而不是一時新鮮的道家養生之道。

那麼,回到浙江之後的王陽明,怎麼學聖人之道?

他後來和自己的學生說,既然要學朱熹的格物之學,那就不能空談,而是要實踐。

王陽明朝服像。

二十一歲那年,他和一個錢姓好友約定一起用朱熹的方法來「格物」。

兩人一起商量:既然朱熹說萬物都有理,只要格到窮盡了,就能當聖賢了。但天下之物何其多,怎麼能全部格完呢?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飯要一口一口的吃,還是先找身邊的物來格。

於是他們選了亭前竹子來「格物」,錢姓好友從早到晚,竭其心思,窮格竹子的道理,三天就勞神成疾了。

王陽明覺得,積勞成疾,一定是因為他精力不足,便親自出馬來格竹子,從早到晚,堅持了七天,他也因勞成疾。

二人當然不會質疑朱熹的方法,而是覺得,當聖賢真難啊,身體素質也得異於常人才行。

王陽明這樣折騰,還是太年輕了,二三十歲的他,就像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剛剛接觸社會,茫然無適,還沒找准人生方向。所以他一會兒潛心去學習兵法(二十六歲時),一會兒又跟著佛家和道家學養生(二十七歲時),一會兒又主攻文學以及考科舉(二十八歲中了進士)。

這當然是王陽明的可愛之處,這些「雜學」也為他後來的學問和事功發揮了很大作用。

神奇悟道在龍場

上面這些當然不是他通向儒家聖人之道的正途,王陽明說自己是這樣悟道的:

他被貶官到貴州,在那裡呆了三年,明白了一個道理:天下本無可格之物,所謂的「格物」,並不是要你去格外物,而是要從自己身心來著手,反求諸己,這樣才能夠學成聖人。

這番經歷,在王陽明本人的文字,以及他的嫡傳弟子錢德洪撰寫的《王陽明年譜》中有很多。

故事是這樣的:

正德皇帝繼位後,寵信大太監劉瑾,血氣方剛的王陽明因為彈劾權傾一時的太監劉瑾,而被皇帝從兵部主事(相當於國防部的處長)貶到偏遠的貴州當小小的龍場驛丞(相當於招待所所長)。

王陽明一路跋山涉水,據說路上還要躲避劉瑾派來追殺他的人,走了一年多,在正德三年春天,終於抵達龍場。

今貴州龍場岩洞

龍場處於萬山叢中,蛇鼠橫行,周圍住的都是講「夷語」的野蠻之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會講漢語的,還是從中原來的亡命之徒。

空有一個驛丞頭銜的王陽明,此時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只好建了一個草庵,但仍朝不保夕。王陽明說,他曾經看到一個從北京來的小公務員帶著兒子和僕人一行三人路過此地,結果兩天之內都死了。

在這種環境之下,他每天還到附近的岩洞中修養心性,思考朱熹等人的學說理念,思考聖人在這時會怎麼做。

終於有一天,他在半夜朦朧入睡的時候,恍惚聽到有人和他說話,告訴他什麼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之旨」。

他從夢中驚醒,歡呼雀躍,他身邊的隨從都差點以為他精神不正常了。他卻認為自己是覺悟了。

王陽明覺得,人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主宰,那就更不用說一身之外其他事物了。所謂的生死、榮辱,都是身外之物,聖人之道應該反求諸己,從自己的心中來求,不需外求。

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王陽明逐漸發揮出他的陽明學說,即著名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陽明心學的命題。

另一個版本的歷史

王陽明這套反求諸心的心學研習法,和朱熹的格物窮理有很大區別。可是,這真的是在一個如此「神奇」的龍場悟道就能得出來的嗎?

除了陽明學派的說法,我們還應該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說的。

其實,王陽明的這套心學主張,並非無源之水。

比王陽明大44歲的廣東新會人陳獻章(人稱白沙先生),就已經開始擺脫了程朱理學的那套方法,發展了「自得」之學。

清初大儒黃宗羲作《明儒學案》,就已經發現其中的問題。黃宗羲認為:「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而「至陽明而後大」。而奇怪的是,白沙與陽明之學,最為相近,卻不知為何「陽明後來從不說起」

然而疑則疑矣,服膺陽明為明代理學頭把交椅的黃宗羲,沒有打算再作細究。

王陽明書法。

對這一問題,錢穆、馮友蘭等學者都認為,王陽明一定受過陳白沙及其弟子湛若水(號甘泉)的影響,陳榮捷對此也有過專門論述。

陳榮捷認為,婁諒給王陽明播下了一個志在成為聖人的種子,但他的影響非常有限。

經仔細梳爬王陽明的文字,陳榮捷發現王陽明只有兩次提到「陳白沙」,一次是在寫給湛若水母親的《墓碑》中,提到湛母命湛若水從游陳白沙之門,一次是在寫給友人楊景瑞的《謹齋說》里,提到楊景瑞曾經在陳白沙門下求學。

然而,這兩篇文章,都隻字未提陳白沙對自己是否有影響。

王陽明和陳白沙之間年齡相差巨大,沒有過直接交流,而且很可能王陽明年輕時也沒看過陳白沙的著作。

不過,王陽明卻與湛若水有密切聯繫。

王與湛兩人是在弘治十八年認識的,這一年,王陽明三十四歲,湛甘泉四十歲,兩人同朝為官,一見如故。這一見不得了,當時的湛若水已經是嶺南大儒陳獻章最為傑出的弟子,對其師的「自得」之學頗有心得。

通過與湛若水訂交,陽明找到一條不同於朱熹的理學研習之方。

王陽明和湛甘泉的友誼保持了終身,他們往來辯論,門下的弟子們也互相交流學習,「共以倡明聖學為事」。正是在兩人的共同倡議之下,從白沙之學開始逐漸步入「精微」的明代心學,到了王陽明、湛甘泉這裡,就成為當時最為顯赫的理學學說。

湛若水一方面發展了陳白沙由自然歸於自得的江門心學,另一方面也對王陽明個人思想的形成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王陽明本人的文字中,也明確提到過湛甘泉的影響。

正德七年,湛甘泉奉命出使安南,王陽明作《別湛甘泉序》,在序里,陽明說自己「陷溺於邪僻者(佛家、道家)二十年」,以後才慢慢走到理學軌道上來,但當時沒有幾個同道好友,直到遇見湛甘泉,「而後吾之志益堅,毅然若不可遏,則予之資於甘泉多矣」。

陳榮捷還指出,無論是追求道家養生之道轉向儒家聖人之道,還是提倡用「靜坐」的方法來修行和教導學生,抑或是提倡「知行合一」(湛甘泉的提法是「知行不可離」),這些主張,都有陳白沙或湛甘泉學說的影子。

王陽明與湛甘泉兩人的思想與活動,使得心學成為明代思想界最重要的潮流。當時的陽明、甘泉兩學派,各立講學宗旨。但門下弟子們,往往在兩派門下遞相出入,有些原本是王陽明的弟子,最終成為了湛甘泉的弟子;有些是湛甘泉所收弟子,最終列入了陽明門下。

由於王陽明的成就和傳奇性,我們一談到心學,自然而然就冠以「陸王心學」(陸九淵與王陽明),甚至直稱「陽明心學」,但其背後,並不是一個後人津津樂道的「龍場悟道」就能解釋的,王陽明很聰明,但不是天生的聖人,不能「生而知之」。他是在不斷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在總結陸九淵、陳白沙、湛若水等前輩學者的思想基礎上「學而知之」的。

R

EFERENCES

注釋

《王陽明年譜》弘治元年。

《王陽明年譜》弘治二年。

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詳見《傳習錄》,但沒有記載具體時間。《王陽明年譜》記載稱是在弘治五年。

王陽明:《傳習錄下》。

王陽明:《傳習錄下》。

《王陽明年譜》正德三年。

王陽明:《王陽明集》卷25《瘞旅文》。

《王陽明年譜》正德三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5《白沙學案上》。

Chan, Wing Tsit. "Chan Jo-shui s Influence on Wang Yang-ming." Philosophy East & West 23.1/2(1973), pp. 9-11.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頁365-367。

《王陽明年譜》弘治十八年。

朱鴻林:《明儒湛若水撰帝學用書的政治背景與內容特色》,載氏著《儒者思想與出處》,三聯書店2015年,頁132-133。

王守仁:《王陽明集》卷7《別湛甘泉序》。

Chan, Wing Tsit. "Chan Jo-shui s Influence on Wang Yang-ming.", pp.15-20.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37《甘泉學案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史觀 的精彩文章:

乾隆帝為何要為抗清忠烈翻案
如果不注意這些歷史細節,你很可能看不懂《綉春刀》

TAG:清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