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00公里之外:貧窮與發展、年輕與希望共存的「她」

8000公里之外:貧窮與發展、年輕與希望共存的「她」

8000公里之外的「她」與她們,攝影:卿瀅

引言

8月初,筆者趕赴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考察當地的農業、醫療等項目。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衣索比亞平均經濟增長速度(2004-2014)達到了10.9%[1],但仍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之一[2]。

然而,此次埃塞之行卻讓筆者看到:埃塞今天的發展情況與二三十年前的中國有太多類似的地方,也同樣有一批人在為埃塞人民的溫飽和「小康」而奮鬥著。

貧窮與發展,年輕與希望,正是此次埃塞爾比亞之行的印象。

撰文 呂浩然

責編 陳曉雪

初到亞的斯亞貝巴,可能每一個從現代社會過來的人都會感受到一股子「鄉土氣息」,儘管這無關褒貶,卻也反映出了她的原始與不足。

亞的斯城市一角,藍驢、咖啡、爛尾樓一應俱全,攝影:Annie

站在相對現代的機場屋檐之下,一股「作物燃燒+泥土味」的混合味道飄來,加之視線所及之處除了低矮的鐵皮板房,就是被桉樹所制的腳手架「捆綁」的爛尾樓……一種抵達秋季城鄉結合部的感覺油然而生。

驅車駛過亞的斯並不寬敞的街道,為數眾多的「藍驢」——亞的斯人給這些破舊的、藍白相間的出租麵包車起了一個最貼切的名字——它們破舊且擁擠,甚至有些「超載」之嫌,但這並不妨礙高峰時段的人們排著長龍,等待上車。

而不時飄來的咖啡香氣也是亞的斯的一大特色。埃塞以出產優質且富含果香味的咖啡聞名於世,她也是非洲大陸最大的咖啡生產消費國[3]。有別於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咖啡種類,亞的斯街道兩旁隨處可見的咖啡小館似乎僅有一種咖啡——直接炒制咖啡豆、搗成粉末,再用小碳爐煮沸,便成了亞的斯本地最親民的飲品。

無關時間與地點,隨便找個街角,你就可以坐下來花15比爾(埃塞貨幣單位,1人民幣約為3.5比爾)喝上一杯街邊咖啡,醇正且廉價。喝著咖啡、佐著淡淡的炭燒味,現代都市的快節奏在這裡幾近消失,視線所及也不再是高聳的大樓及匆忙的行人,好像一切都慢了下來。

街邊「咖啡館」正在煮咖啡的少女

正是這些,組成了亞的斯街邊做常見的景緻,簡單、樸實,卻處處透出生活的希望。

「數字化」農業

走出市區不遠,就是埃塞人生計主要來源的廣袤土地。

農牧業是埃塞的支柱產業。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2017年發布的統計年鑒(衣索比亞)顯示,農(牧)業生產總值占埃塞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6.2%,卻佔用了埃塞總勞動力的72.7%[4],而實際佔用的勞動力比率可能比上述統計數據還要更高,這一方面說明農牧業重要性,卻也側面反映出其農業生產的不足。

之所以佔用如此巨大的勞動力,與埃塞農牧業粗放的運作、管理模式不無關係。單就埃塞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埃塞人最愛的主食英吉拉(injera)的原材料——苔麩(teff)而言,很多埃塞人農戶在播種時甚至僅在由牛犁過的土地上隨意地揚撒苔麩種子。然後,靠天吃飯,等待著大自然的饋贈。然而,苔麩這種僅生長在東非海拔3000米高原的作物,雖然生長快速,但產量極低。科學界一直在嘗試提高其產量,皆效果甚微。

最受埃塞人喜愛的主食英吉拉,有人將它比喻成一塊「抹布」,系一種由苔麩粉發酵之後攤成的薄餅,吃起來有一股很強烈的酸味。

其次,埃塞的農業主要以小農戶為主,他們分散在埃塞各地,客觀上為集中管理添設了障礙,規模化農業難以成型;眾多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也十分有限,很難做到科學種植。

粗放的生產模式加之作物本身的局限,成為埃塞連年呈現飢餓狀態的主要因素。相關統計顯示,埃塞5歲以下兒童體重不足的孩子佔比高達25.2%[5],可見一斑。

值得慶幸的是,埃塞政府近年與眾多農牧業非政府組織(NGO)合作,試圖對埃塞粗放式的農業加以改善,提高作物的產量。Digital Green(以下簡稱DG)是一家設立在亞的斯的非盈利性組織,在過去的五年中,他們試圖運用其製作的數字化視頻來幫助散落在埃塞各地的小農戶學習、使用科學的種植方法。目前,DG已經製作超過4000個視頻,覆蓋28種地方語言,觀看者總數已經超過100萬人。

而其採用的管理方式,也與過去中國的管理模式類似。據Digital Green的項目總監Wondwossen Hailu介紹,他們首先根據埃塞的分區,將整個埃塞依次分劃成了區(region)、鎮(woreda)和村(kebele);然後,在幾個臨近的村子之間設立一位基層培訓師,他們會周期性地召集管轄範圍內的農戶,通過DG製作的農業視頻為農戶培訓種植技能,甚至到田間親手指導農戶耕作。

在亞的斯以北的奧羅米亞州Lume縣Ejere Wolkite鄉,我就見到了當地的一位基層培訓師Medina。

「基層培訓師」Medina Ahmed正在運用視頻為農戶進行農業培訓,而她所在的EjereWolkite鄉則有392戶、共計2659名農民從中獲益,攝影:花蝕。

在一眾受訓農戶中間,23歲的Medina顯得別樣美麗:粉紅色的長裙、黑色皮製夾克、白色花紋頭巾,「盛裝」的她在一間昏暗的農房內為每一位前來聽講的農戶細心地解答著教學視頻中的知識點:每每涉及到一些需要農戶掌握的要點,她都會將視頻暫停,並以提問的方式讓農戶來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而後再將涉及的知識點精鍊出來,傳授給農戶。

在面對考察團一行人時,Medina話雖不多,卻也絲毫不怯場。儘管DG的教學視頻看起來非常粗糙,僅是兩個角色的對話;播放器材也非常簡陋,在藍灰的牆上平鋪上一張白布就變成了投影幕布。但Medina更像是視頻與農戶之間的一座橋樑,讓視頻中的知識變得更加鮮活。

「盛裝」的Medina在田間指導農戶築壟、播種、施肥

除卻基礎的視頻培訓,基層培訓師們還會搜集農戶們反饋來的問題,遞交給鎮級的負責人,然後層層遞推,最終送到DG在亞的斯的總部。總部再根據農戶的反饋,針對性地製作一些視頻,解決農戶在耕作時遇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Medina在內的14000餘名基層培訓師皆是埃塞政府的僱員,而DG在這個過程中僅扮演管理培訓的角色。僱員們領取埃塞政府所發的工資,並接受DG的相關培訓和管理;此外,因為埃塞互聯網方面的匱乏,埃塞政府還為該項目設立了「8028熱線」,保證每個農戶都能通過電話隨時獲得相關知識。而DG則藉由蓋茨基金會這樣的公益性組織的資助,得以不斷的發展下去。

兩位「鄉鎮主管」用他們的手寫「PPT」介紹當地的農業培訓項目,每介紹完一頁,就需要手動翻頁,不甚可愛。

就這樣,DG運用數字化的手段,將科學的種植方法帶到了每村每戶。並期望這樣的「數字化」知識網路能夠覆蓋到埃塞每一寸可以耕作的土地。

「只有27%的產婦會在醫院生產」

埃塞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國家。

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業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統計,埃塞2015年人口已超9900萬人,居世界第13位[6]。而埃塞的人口年齡結構非常像一個金字塔:0-14歲兒童佔比41.4%,14-59歲人口佔比53.3%,60歲以上人口僅佔5.7%[7]。

埃塞人口年齡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The World Facebook-Ethiopia

年輕化的社會可能避免了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隱患,卻也反映出了埃塞諸多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方面,相關統計顯示埃塞女性平均首育年齡僅20歲,每位女性平均會生育5位子女,而具蓋茨基金會埃塞代表處的工作人員介紹,僅有27%的產婦會在醫院生產,經濟、知識的匱乏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其次,醫療資源的相對匱乏也不能保證產婦及新生兒得到及時的護理。儘管通過不斷的改善及諸多國際性組織的幫助,埃塞的醫療情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埃塞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U5MR)仍達到88/1000[8]。防治兒童貧血、進行基本的免疫接種、瘧疾的預防和治療、補充維生素A等營養物質及普及母乳餵養等方面也成為降低U5MR的主要途徑。

為此,埃塞政府及相關國際組織做出了很多工作,以改善產婦及兒童的生存狀況,由蓋茨基金會支持的JSI-L10KM(The Last 10 Kilometers 2020 Project)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與前述DG的管理方式類似,L10KM也在試圖建立一個管理網路,從而由下至上地將所有家庭的管理起來。

正在講解所掌村落生育情況的Askale Kassaye

Askale Kassaye是L10KM在亞的斯以北奧羅米亞州(Oromia)一村落的主管人員,她負責統計該村35戶家庭的生育情況,包括家庭兒童的數量、是否有待產孕婦等信息,並對其進行相關知識的傳授、分享,這都需要Kassaye挨家挨戶地走訪。

L10KM提供的統計表,上面會對所轄區域的每個家庭的情況進行統計,包括孕婦數量、兒童數量等等。

隨後,與Kassaye同級的各「村主管」會周期性地到上級鄉鎮進行信息匯總、分享最新情況。同時,在村、鎮等各級行政區域會有相應的醫療服務中心,以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在Kassaye所轄的鄉村診所,裡面提供了各種簡單的醫療服務,包括免費發放的安全套、基礎藥品等,也配備了一個簡易的產房,附近的待產孕婦可以到此接受簡易的生產護理。

村衛生所(上)與鎮衛生中心(下)內的產房,儘管其中皆配有基本的醫療衛生用具及消毒設施,但仍很落後。

而在鎮級的醫療中心配有20餘間診療間,附近村落的農戶不僅可以在此得到相應的治療,醫療中心還配備了待產服務,產婦甚至可以享受到集中製作的孕婦餐。而這些則組成了整個L10KM項目中最基層的一環,他們也希望憑藉這樣的管理網路能夠覆蓋所有村落,提高埃塞的生育狀況。

L10KM製作的印有食品配方的碗,人們可以通過上面所列的食材進行製作,從而幫助解決營養不良等問題。

公共醫療方面,埃塞政府在亞的斯市區及附近周邊鄉鎮也設立了一些醫院,希望能夠集中解決埃塞民眾的醫療問題,且由政府撥款免費為民眾進行救治。在亞的斯市區的一所公立醫學院YEKATIT 12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內,在此就職的Tadesse醫生介紹,醫學院一方面會收容亞的斯市區的病人,為他們提供相對高端的醫療服務。同時,也會向周邊地區的衛生工作者和實習生提供技能培訓工作,以此來解決周邊地區的醫療人員人手不足、技能欠缺等問題。

然而,即便這所「協和」級別的醫學院,也僅有不到20個嬰兒保溫箱,25位護士一天輪值四班在守護著他們。儘管醫療技術相對高端,設施器材也比較全面,但在亞的斯超過300萬人口的背景下,如此級別的公立醫療機構僅有4-5所。

在YEKATIT 12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里,一位年輕的母親正在照看著她不足24周的孩子。

貧窮與發展,年輕與希望

埃塞的今天,交織著貧窮與發展,年輕與希望。

這個曾在十九世紀擊退義大利侵略者的頑強國度,歷經政權、制度更迭。到今天,她正在以一個「矮子里的高個子」的形象示人:非洲整體的欠發達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而埃塞發展之迅速也是事實。然而,二者共存的狀態雖然可以讓人看到希望,卻也不免感嘆:發展的「欠賬」還是太多,發展的步伐也還是有些踟躕。

像DG、L10KM這樣的組織和項目雖然能為埃塞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但基於原有生產模式上的技術改良並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生產力。就像蒸汽革命時代到來之後,人類再怎麼跑,也追不上當時的蒸汽機車,只能望其項背。

在參觀農田時,我試著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體驗了一整套耕作、播種的流程:先用兩頭牛拉著的老舊耕犁翻耕土壤,結果由於方向太難控制,耕犁偏離了直線,又因「言語不通」被兩頭牛拉著跑到了旁邊已經耕作過的田地,旁邊的農戶不斷大聲地呼號,卻也無法制止人被兩頭牛牽著走;隨後,我用當地農民自製的「播種神器」——碳酸飲料瓶+吸管的組合進行播種,奈何苔麩種子太過細小,必須邊走變哈著腰、曲著腿,對準田壟擠壓瓶子,才能確保苔麩種子落在壟溝內,而不致於被一陣風吹走……

當地人非常自豪地介紹他們自製的「高效」農具:左側是一個廢舊潤滑油桶改裝而成的「施肥器」,右側則是一個由飲料瓶改裝而成的苔麩「播種器」。

正如DG的項目總監Wondwossen Hailu所說,如今埃塞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來自現代社會的先進的小農機和生產、管理技術,而非「劣中取優的小改良」。「中國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變革,我們希望可以從中獲取寶貴的經驗和一些必要的器具,從而改善埃塞的生產狀況」,Hailu說。

中國與非洲的合作由來已久,這點從埃塞當地人對中國的友好程度及遍布埃塞的中國品牌就可見一斑。亞的斯市內唯一的一條城市輕軌由中鐵二院設計,中鐵公司二局五公司承建,建設資金85%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並於2015年9月19日全線正式運營,而像華為、華堅這樣中國企業也已經在這片東非沃土上站穩了腳跟。就在此次考察的尾聲,考察團一行人來到華堅國際輕工業城看到,許多埃塞當地的工人正在緊鑼密鼓地趕製來自歐美廠商的鞋靴訂單,而這個計劃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僅是中國投資非洲的一個縮影。

在工業園中,一位中文名叫富強的非洲小伙用流利的中文告訴我,中國企業到了非洲會組織像他一樣的非洲當地人到中國學習,學成之後再回到非洲去幫助中國企業管理、培訓更多的當地工人,包括企業文化、生產技能等等,從而以中國的生產模式在非洲實施生產。

在由華堅集團投資興建的華堅國際輕工業城內,埃塞當地工人正在以「中國模式」製造鞋靴,而這些鞋靴最終將會進入美國市場。

如今,富強已經成為工業園內一條生產線的主管,協助中方的管理人員管理埃塞當地的工人。或者說,富強更像是連接中方與埃塞之間的一條紐帶,這有別於單純的語言翻譯,而更像是生產、管理模式的傳輸:剛剛學成回到埃塞的富強起初與普通工人並無太大差異,在生產線工作的過程中,他會將在中國收穫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身邊的埃塞本地工人,從而讓更多的人學到中國的生產技能和模式。就這樣,富強用在中國的感同身受替代了單純的知識灌輸,也使得中國模式在埃塞落地生根。

也得益於越老越多的「富強」走出國門,來到中國收穫知識和技能之後再反哺回去,埃塞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這也反映出,人才的培養和知識的掌握對改變非洲國家貧弱現狀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幾十年來的發展堪稱奇蹟,而這項奇蹟確能被一些貧窮的國家所效仿和複製。著眼目前,儘管埃塞與中國在很多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中國仍不失為一個發展的標準範例,為埃塞的發展提供出路。

從農牧業,到醫療衛生、生產製造,短短几天的考察行程中,我看到了一個年輕的埃塞,正在不斷成長、有了變得更好的一種可能。

回國已有十餘日,記錄下這段文字時,一個埃塞小小放牛郎的天真微笑再次勾起我的回憶。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他也會像富強一樣,連接起中國與8000公里之外的那個「她」。

一個絕美的微笑,一個小小的放牛郎

註:感謝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對本文提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3] With Continued Rapid Growth, Ethiopia is Poised to Become a Middle Income Country by 2025, THE WORLD BANK, (http://www.worldbank.org/en/country/ethiopia/publication/ethiopia-great-run-growth-acceleration-how-to-pace-it)

[2] Identification of the least developed amo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United Nations, (http://www.unitar.org/resource/sites/unitar.org.resource/files/document-pdf/GA-2767-XXVI.pdf)

[4,5] "Ethiopi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Retrieved 11 June 2017.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et.html)

[6,7]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5 Revision, Key Findings and Advance Tables,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 23, (https://esa.un.org/unpd/wpp/publications/Files/Key_Findings_WPP_2015.pdf)

[8] Success factors for women』s and children』s health: Ethiopi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http://www.who.int/pmnch/knowledge/publications/ethiopia_country_report.pdf)

製版編輯: 呂浩然|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專訪未來科學大獎得主許晨陽:「數學並不僅僅是智商的問題」
前沿:華人學者提出治療白血病新方法,或可清除腫瘤幹細胞
2017年北大國際研討會:二代腫瘤免疫治療的契機和組合策略
左圖右史: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之一
專訪李凱: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去了別的教育系統變成高端人才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