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四度離家出走、喝酒抽煙、自殘…17歲的「小龍女」吳卓林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四度離家出走、喝酒抽煙、自殘…17歲的「小龍女」吳卓林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據港媒報道,「小龍女」吳卓林再度離家出走,搬到網紅A小姐住處,並被目擊經常和朋友喝酒抽煙,此次已經是她第四次離家出走了。吳卓林走到今天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9月12日凌晨,據香港媒體報道,吳綺莉和成龍的非婚生女兒吳卓林再度離家出走,搬到網紅A小姐住處,並被目擊經常和朋友喝酒抽煙。

吳卓林和A小姐關係太密切,此前也是因為交友問題才導致母女產生最大衝突,不過現在吳綺莉對小龍女同性交友已經不干涉了,只要小龍女開心就好。

有媒體致電吳綺莉詢問小龍女離家出走的事,吳綺莉就表示:她也很無奈,吳卓林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住在家裡了,但是一直和她有聯繫,而且小龍女馬上就滿18歲了,不可以管她太多。

至於小龍女退學,吳綺莉就說:學校不一定要上學,小龍女告訴她正在教小朋友普通話,主動去工作比做溫室花朵好。 吳綺莉還說現在只給小龍女一些基本開支,至於離家出走她作為母親只能無奈接受,不過她強調家中大門一直為女兒而開,目前只當她是去體驗生活的。

此次已經是她第四次離家出走了。

2015年3月吳卓林通過校方報警,聲稱遭到吳綺莉虐打,甚至到醫院驗傷,之後警方在吳家搜出大麻,這是小龍女第一次離家。她受訪時表示媽媽酗酒成癮,煙不離手,每晚都要喝酒和吃安眠藥才能入睡,言詞透露滿滿的無助。

吳卓林說被母親打其實不是什麼大事,她只想找一個理由報警。她告訴警察:「我需要找人幫助我媽媽,因為我幫不了她。」吳卓林稱未曾生媽媽的氣,只是不忍她墮落,才決定報案。她說,這些並不是要懲罰她、傷害她、刁難她,她深信只要媽媽願意接受幫助,便能重新做人。

第二次是2015年4月因吳綺莉喝酒問題再度爭吵而離家。有傳聞稱吳綺莉與女兒卓林交流做功課和喝酒等話題後,收到學校通知指女兒不想回家,吳綺莉趕到學校也沒有見到女兒,還與學校方面爭論,讓她感到情緒失控。

後來吳卓林參加學校組織的瑞士旅行歸來,吳綺莉來接機。吳卓林一路笑得非常開心,還對記者表示媽媽來接她,自己感到很高興。記者問這是否她們兩人增強溝通的第一步,吳卓林說是一個「好開始」,又稱這麼久沒見媽媽,也挺想念她的,而且今晚會跟媽媽回家。

第三次離家出走就是今年3月份,她報警稱吳綺莉恐嚇她。

報警之前還發文說,「這將是我做過最勇敢或是最愚蠢的事。」

根據鄰居的述說還原出了當時爭吵的內幕,據說是因為吳綺莉要小龍女服用皮膚敏感的藥物,但是小龍女拒絕並且開始了爭吵。母女倆當時吵架太凶,吳綺莉甚至激動地說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24日下午,被扣查一個通宵的吳綺莉終於返家休息。

吳卓林則在ins宣稱要離開香港「出去散心」。3月31日,吳綺莉召開記者會,公開哭訴自己很窮,隔空喊話希望女兒回家,痛訴成龍「從沒為女兒付過半毛錢」。

4月2日,又有消息稱吳卓林入院,疑似自殺。兩天後吳綺莉現身,面對媒體關於近期她與女兒關係陷入僵局等追問,她沒有過多表示,只是連聲嘆氣。

小龍女住院兩個多月後出院回家,心情很好地和自己媽媽逛街。

有記者拍到了吳卓林手上觸目驚心的傷痕。

大概這就是她當時割腕留下的疤痕。

出院後的吳卓林曬照表心情,稱自己像是「死後重生。」附文說,「這是一個最漫長、最難過的3個月,而且也只有少數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其他的人只會知道他們所被告知的,自從我消失以來,別人說了什麼的故事對我來說已經無所謂了,太多事情發生,太多事情要轉達。」

除了離家出走,小龍女還剃了頭。

和朋友私下聚會傳出「同性」傳聞,都是她叛逆的標籤。

很難想像這是17歲少女經歷的人生。

吳卓林能有今天,其實是多方面外力因素造成的,她從一出生其實就被迫承擔了很多東西。

父親不疼,母親過度曝光女兒。

吳綺莉是亞姐出身,和成龍有了那麼一段婚外情。

1999年10月,吳綺莉主動向媒體爆料懷上「龍胎」,同年11月19日,生下女兒吳卓林,震驚娛樂圈。

據說在生孩子之前,吳綺莉與成龍談判,企圖利用孩子挽回成龍。但是事與願違,她選擇了公開孩子的身世,未嘗不是一種報復。

然而成龍召開新聞發布會,留下了那句金句:「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成龍獲得原配林鳳嬌原諒,並宣布將財產留給妻兒,與吳綺莉母女斷絕關係,回歸家庭。

成龍認為「小龍女」是吳綺莉算計自己得來的,婚外戀是他人生最大的污點,所以成龍之後對吳綺莉母女的態度基本就是不聞不問。「我知道我對不起這個女兒,可是她的媽媽是這樣的人,我真的不曉得我要怎麼對這個女兒。」

吳卓林接受香港某周刊採訪講到成龍,也只是認同成龍是有血緣關係的父親,不過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他並不是她的「爸爸」,認為養你那個才是重要的。問及小龍女是否想見生父成龍,她說對這個「話題」沒有一點興趣,自己也不介意人們叫她「小龍女」。

而吳綺莉一剛開始也十分有信心地表示做單親媽媽沒問題的,「我跟人家沒任何的關係」。

但女兒出生的第二年,吳綺莉「為了免除再遭麻煩」,主動把女兒的照片曝光。

拉女兒上雜誌封面,刻意強調「小龍女」的身份。

帶女兒出席自己的畫展,11歲的小龍女躲媒體拍攝,用自己的羽絨服擋住媒體鏡頭。為了滿足媒體,吳綺莉還是帶女兒一起給媒體拍攝。而小龍女怕閃光,記者不得已拍到一半中止了拍攝。

吳卓林當年因為世人皆知的「小龍女」身份曾被同學欺負,拳打腳踢。吳綺莉說,當時有些同學,經常拿走卓林的東西,功課、書包、飯盒這些日用品,一度讓8歲的吳卓林不喜歡上學。童年受過傷害的卓林性格變得內向,交朋友也特別小心,覺得有三個好友已經足夠,保持一個小圈子。

身為「小龍女」,卓林本來計劃在大學讀電影專業,後來還是打了退堂鼓。她說怕大家亂想,雖然她從小到大都喜歡電影,但怕人們說她的爸爸、媽媽都是明星,覺得她以後進這行會是靠關係。

吳綺莉自幼缺愛

小龍女的不幸其實也是遺傳了媽媽吳綺莉。吳綺莉的媽媽並不愛自己的丈夫,當時是因為家裡面的關係才結的婚,吳綺莉的雙親在她一歲左右就離異了。對於父親,她僅「3歲和11歲見過兩面」,一直跟隨母親鄭黎明生活。

鄭黎明甚至跟身邊所有人說,「千萬不要叫吳綺莉結婚,甚至不要在她面前提結婚兩個字。」

吳綺莉媽媽對她經常是打罵、羞辱。吳綺莉曾在參加節目時稱自己被從小打到大。

吳綺莉跟父親長得像,曾被自己媽媽說,「還好你是女孩,你要是個男孩,我不會要你」。

生下「小龍女」之後,鄭黎明對吳綺莉的態度也不好。吳綺莉透露:「離開上海前的半年,我媽半夜會跑進房間,跟我發脾氣,拿菜刀逼著我去找孩子她爹。氣急的時候她拿刀到處亂砍,把廚房的桌子都剁爛了,我抱著女兒縮在角落發抖……」

「每次跟我媽媽拿錢的時候,她把鈔票撒滿一地,讓我跪著一張張撿起來,女兒就在一邊眼睜睜地看著……」

對「小龍女」的教育方式

吳綺莉缺乏親情,對女兒的愛倒是並不少。

自己情緒不好不去看醫生,因為要給吳卓林省學費,國際學校學費每月18000元。

但這種愛有時是溺愛,甚至有些變態。

但是在精神關懷上,吳綺莉給予的並不夠。

「小龍女」2016年底曾在臉書上,用英文發文提及自殺問題,她已經清醒認識到自己的病。「很多人認為自殺是自私的舉動,因為覺得那些人不在乎身邊在世的人,但我可以告訴你,當一個人走到那個位置上時,他們是真心的認為,自己的離開,會讓身邊的人過得更好,這是一個精神上的疾病,不是自私,這就是真相。」

還呼籲大家一定要多關注身邊的人,要及時幫助身邊的家人,不要逃避問題,「當我們跟那些陷入危機的家人,或是失去朋友或親人的人相處時,其實我們當中有很多人與抑鬱症很接近。」因此她希望大家可以多關心身邊的人,互相幫助,停止忽視精神疾病。

但吳綺莉對孩子的情緒並不重視。2015年,吳卓林第一次報警母親涉嫌虐待後,吳綺莉就自曝女兒吳卓林自殘,手上有近三十條疤痕。

至於自殘原因,吳綺莉輕描淡寫地認為,「我真的不知道原因,可能現在小朋友流行(割腕)。她不是第一次這樣,現在情況OK啦。」

隨後吳綺莉又「後悔向媒體透露女兒自殘」,覺得講錯話了,但她仍然沒有認清女兒的病情,把問題歸結為年輕人喜歡刺青。

她不會去阻止孩子,「我就覺得這有什麼好玩的呢?但我不能制止,只能讓她去玩,她痛,她摔倒了就起來了。」

吳綺莉曾經還拿皮帶抽女兒,她的觀點是:「小孩子不教是不行的,你不讓她害怕是不行的,要讓她知道她媽,我是會拚命的那種人,所以她到現在都很害怕我,因為她知道我會瘋掉。」

吳綺莉還把煙往小龍女嘴裡喂,當時孩子只有16歲。

直到後來她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太注意孩子的內心想法。

雖然小龍女承受的苦難與壓力遠遠超過她這個年齡本該承受的,但其實小姑娘還是和同齡人一樣,有陽光單純的一面的。

玩平衡車。

自拍。

看見好吃的也會很開心地拍照。

擼貓。

和朋友在一起。

再過幾個月,小龍女就要滿18歲了,不知今後她的人生軌跡究竟如何。父母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日後肯定也甩不掉「小龍女」的標籤,但是未來的人生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的,好壞都要自己承擔,吳卓林的路還長,一切都是未知數。你們是怎麼看待她的呢?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娛樂周刊 的精彩文章:

張韶涵公開diss范瑋琪扯出7年恩怨!女人間的情誼有時真像塑料花,虛假卻永遠盛開
深夜重磅!薛之謙遭EX揭傷疤,黑歷史連環爆炸,這回人設要如何穩住?
發福的潘粵明,為大家貢獻了一部重口燒腦高分網劇
一把鑰匙掛在耳朵上,周冬雨穿得再低調也吸睛。根據臉型選對耳飾,你也可以美上天!
章子怡千頌伊上身,歡樂頌五美關係成迷,精彩的甄嬛大戲根本看不過來!

TAG:南都娛樂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