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練大會 後的一些思考

教練大會 後的一些思考

懶大叔按:顧斌教練一直是我的心中偶像,當過醫生救過人,帶過團隊打過仗,管過外企創過業,而今以人所未能及的豐富閱歷全身心高熱情地投入Coaching行業,雖然本大叔也算是某個coaching,在顧教練面前實在是汗顏,今天推薦一篇顧教練參加ICF後的思想感言,用以自勉。

國際教練大會(ICF Converge Conference)結束已兩個多星期,其間,時不時會想這次大會給自己帶來的一些思考。整理一下,和大家分享。

教練技術(Coaching)應用場景廣泛

教練技術(在不少企業被稱之為輔導)是指和被教練人進行連接,在對話交流過程中,主要通過問問題的方式,使對方能夠有新的發現,並利用對方自己的潛力,持續不斷地完善自己。這種自我突破過程,源自於教練問題的啟發性。這種啟發性,有賴於提供教練服務的人對對方的連接,細微動作的洞察,問題的易被理解接受,以及問題能夠激發對方的潛意識, 進而意識到自己不知道的已知和未知,開啟自發的突破自我之旅。

教練技術的使用,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以是主管對下屬,或是同伴,也不妨礙下屬給到上級啟發性的問題。教練技術的源頭,是對溝通藝術的重視,是神經科學發展對大腦的深入認識,以及心理學發展的實用性延伸,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關乎人類不斷完善自己對於認知,情緒思維和行為方面的認識和實踐,正在不斷影響著人們之間的關係。傳統的銷售和營銷也在經歷著新的進階,教練技術也是一樣。比爾蓋茨曾經說過,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教練, 因為教練像一面鏡子,可以讓人更好地認識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職業教練是個小眾市場

儘管教練技術應用場景廣泛,很多企業也紛紛增加內訓,倡導提升內部的教練文化,但是把教練(非傳統體育競技類的教練)作為職業的,還是少數,而且真正能夠把這個職業做好的,就更少了。無論是做企業教練,還是生活家庭教練,或是職業發展教練。

探其原因,可能多方面,教練行業本身是個年輕的行業,各行各業,對它有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就拿企業來說,即便是企業的主管對於教練技術已經認可,但對於是不是要聘請專職教練,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聘請外部獨立教練,這裡不僅有投入成本的問題,效果難以客觀評估,還有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接受度問題,尤其是當被安排教練的管理人員認為,被安排教練代表著自己有問題,這個時候,會產生天然的阻力,沒法和教練進行順暢的合作,進而,還可能衍生對於教練能力的懷疑,覺得教練缺少足夠行業經驗,憑什麼能力可以來輔導我。

在這樣的情況下,職業企業教練需要解決市場接受的挑戰,更需要能夠證明自身能夠帶來價值,才會形成一個成長空間。就像谷歌的CEO施密特,當時,董事會安排給他外部教練,他也有疑惑,直到真正體會到教練帶來的價值,他才會自發地在公司體系內由上往下推廣教練文化。

職業教練作為一個行業,還在它的初期,這也可以從這次教練大會的參會人數可以感覺出,教練行業全球最大的年會,只有1600人參加,而且需要2-3年才能開一次,也折射出這樣一個現狀。 在教練大會上,如何培育教練市場也被作為一個話題,來進行討論。

教練技術是無止境的自我提升過程

儘管教練職業是一個小眾的領域,感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教練技術。自己接觸教練是20多年前從醫院來到企業,在企業的啟蒙老闆, 他開啟了我在公司內的快速成長,讓我體會到教練式的幫助,也是我的教練偶像。

後來自己帶人了,就開始越來越多有意識的使用教練技術。幸運的是,教練技術(coaching) 一直是在公司里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核心能力,所以從很早就接受系統的訓練,這些訓練,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在負責整個公司市場營銷部門和帶領近千人的營銷團隊過程中能夠不斷成長,體驗到教練式領導力的本質,同時,也埋下了在公司退休後,繼續從事教練方面的工作的念頭。

從12年開始,自己做了一些整理,總結自己的經驗,並開始更多地查看外部教練大師的實踐,慢慢形成自己的一些實踐體系,13年開始,有意識地選擇外部的一些教練會議和工作坊去參加。從在上海的,到國內各地的,包括台灣的,也有在其他國家舉行的,參加會議多了,對於各種流派有了更多的認識,也能講的內容是否有幫助,去偽存精。

同時對於參加的的學員也有更多認識,其中有不少深藏不露的高手,也看到一些學員,可能是基於他們曾經被教練們幫助到,體驗到教練帶來的益處,於是轉化成自己也希望轉型做專職教練,幫助他人,花了不少的錢去上各種課程,然而結果並不理想,還是處在教練愛好者的這樣一個狀態,因為沒有穩定持續的付費教練業務,還不是一位真正的職業教練。這樣的情況,在國外也有。

在這次大會,有一次聽會,3-4百人的會場,濟濟一堂,旁邊坐著一位女士,交流中,了解到她幾周後要去上海,做為講師,做教練的培訓,她說她和國內的機構合作,一年要去5-6次。

聯想到,目前國內的教練機構,有很多是請的國外的講師,一次講3到5天不等,有的安排是初級/中級到高級,這樣,學員為了所謂的學分或證書,需要花費不費的學費,而且是在英語被翻譯到中文的情況,翻譯稍有不慎,內容是要被打很大折扣的,畢竟,教練技術本身重在以溝通為主,文化背景不同,對於語義的理解,可以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從這個角度,我就有些不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國際教練大會,國內參加的人員寥寥無幾,像在醫療界,國際大會,一些大牌的專家會早早計劃好,放下手頭的工作去參加會議,畢竟參加高質量的會議,是自身不斷提高的一個好的途徑。

從這一點,延伸想到的是,對於喜歡教練技術的同道們,是否可以有更多的本土講師?是否可以有更多更親民的學費(直到有些機構做的不錯),讓廣大的兼職專職教練們有更多的選擇,去學習,交流,提升教練技術。不同的教練機構是否可以合作起來,更好地去教育培育教練市場,至少在企業教練層面,應該有很大的空間。

大家好,我是顧斌,GB是我姓名拼音的首個字母。我做過4年精神科醫生,後在一家外企製藥公司服務18年,從業務代表做到部門總經理, 創過業,現在從事企業高管和團隊教練,並做一些和創造力有關的事情。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認識,如果你對教練和創造力相關的事情有興趣,可以關注下面的公眾號,歡迎更多交流。謝謝!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懶道人 的精彩文章:

TAG:懶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