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用一個軍禮感動億萬觀眾

他用一個軍禮感動億萬觀眾

身經百戰,戰功累累。張玉華一生勤儉,常助學扶貧,被稱為「慈善將軍」。

張玉華(1916-2017)

山東文登縣人(現威海市文登區),1916年出生,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7年,張玉華擔任武漢軍區副政委,後擔任南京軍區副政委。其間,於1964年晉陞少將,獲得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17年9月10日凌晨2時37分在南京逝世,享年101歲。

勳章滿懷,腰桿筆直,曾被子彈打穿的右手緩緩舉起,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2015年「9·3」勝利日閱兵式上,近百歲高齡的開國少將張玉華以一個軍禮感動了億萬觀眾。他曾任南京軍區副政委,更是一名抗戰老兵。

9月10日凌晨2時37分,張玉華在南京逝世,享年101歲。不設靈堂,不搞遺體告別,不留骨灰。張玉華生前早已立下遺囑,要求喪事從簡。

生活勤儉,常年博施濟眾,離世後,張玉華將精神財富留給子女,將一對眼角膜捐獻給南京紅十字會。

A

一顆子彈

伏擊戰中彈,殘存體內77年

人們對張玉華的印象,大多來自於他的兩個軍禮:

2015年9月3日,張玉華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作為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成員,在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當他舉手敬禮的特寫出現在熒屏上時,億萬觀眾為之動容。

2016年2月7日,張玉華赴北京參加中央電視台猴年春晚,在小品《將軍與士兵》的最後,坐在輪椅上的他被攙扶著站起來,面向全場莊嚴敬軍禮的場面震撼人心。

但鮮為人知的是,那隻敬禮的右手,曾在戰爭中被敵人的子彈打穿。

張玉華23歲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天福山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曾參加過膠東抗日第一仗———雷神廟戰鬥,並打下一架日寇飛機。此後,他參加了抗日戰爭,參加了解放戰爭中殘酷的四平攻堅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抗戰中他三負重傷,敵人的子彈曾打穿他的手掌和大腿。

還有一顆子彈在他體內殘存了77年———1940年,他參加由徐向前司令員指揮的孫祖伏擊戰時,指揮隊伍扼守九子峰,打退了敵人的9次衝鋒。正是在這場戰鬥中,一顆子彈從張玉華的右腋下打進後鑽進腹部,此後,一直留在他身體里,直至離世。

儘管身經百戰,戰功累累,但張玉華生前一直自稱只是戰爭年代的倖存者。「大難不死有今天,前人犧牲流血,多少生命換來的今天,要牢記過去珍惜今天,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9月11日,張玉華的秘書范成軍告訴南都記者,老首長生前還惦記著體內的那顆子彈,「他曾寫『後事留言』說,離世後可取出子彈,裝在瓶子里留給後人,作為『不忘過去』的紀念物。」

B

兩隻角膜

穿舊衣破襪,願捐出器官

9月9日,張玉華逝世的前一天,家屬受其委託,替他向南京市紅十字會眼庫進行志願登記,願在逝世後將眼角膜(眼球)捐獻給患者和醫學事業。

范成軍告訴南都記者,老首長生前多次表示,要捐贈所有器官,「但經過檢查評估,只有兩隻眼角膜符合要求,可以捐獻。」

10日凌晨2時55分,得到張玉華去世的消息後,南京市紅十字會眼庫的工作人員趕到南京總醫院病房,向老人的遺體鞠躬後,摘取了眼角膜。

負責此項工作的曹醫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們會對張玉華老人的眼角膜狀態進行評估,「如果達到移植標準,就會進行移植,否則還可用於其他醫學用途。」

范成軍告訴南都記者,張玉華的離世並非病痛,而是器官衰竭。「8月14日,老首長開始住院。此前,他每天吃得很少了,營養攝入不足。」

范成軍從2013年起當了張玉華的秘書。他說,老首長生活極為勤儉,平常飲食不講究,菜肴只要軟碎細爛、味道清淡即可,「老首長最喜歡吃大白菜、豆腐等易咀嚼的蔬菜和豆製品。」

范成軍說,張玉華對物質生活沒有任何要求,家中雖乾淨整潔,但非常陳舊,傢具都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沿用至今。牆壁龜裂,天花板脫落,甚至床頭有個大窟窿,卻只簡單地用膠帶封住。「老首長總說,東西都還能用,不要換,不用修。他沒有新衣服,連襪子都是破的。」

C

三位「母親」

捐出近百萬,報答「養育」恩

1986年,張玉華離休後,一直居住在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頤和路社區。

9月10日、11日,得知張玉華離世的消息後,社區上百位居民自發前往張玉華家,希望能送他最後一程。

談及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將軍,社區書記凌紅的聲音有些哽咽。她告訴南都記者,老將軍平易近人、十分樸素,常到社區看望工作人員,「有時還會帶自己種的香椿頭、桂花送我們。」

生前,張玉華曾多次表示,自己有三個媽媽:生母、民母和黨母。他解釋,「生母給了我生命,我孝敬她活到87歲走了;人民是我的養母,沒有人民的養育,我能活到今天嗎?是黨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靠著黨的培養教育,我才有了今天。」

張玉華說,對生母,自己盡到責任,問心無愧。對民母,他永遠也報答不了,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為人民做一些事情。對黨母,他的信念是,要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

張玉華一直踐行承諾。自1986年離休後31年來,他堅持捐款助學,捐資扶貧,被稱為「慈善將軍」。2012年他還獲得了「中國好人」的殊榮。

至今,頤和路社區仍保留著一份張玉華手寫於2012年5月1日的捐贈留言。多年來,整個社區受他資助的家庭達60餘戶。

范成軍說,這些年來,「老將軍捐助的每一筆款項我們都有記賬,西到新疆、西藏,南到海南島,北到東三省,共捐助了近百萬元。」

對於父親的行為,張玉華的小女兒張華華說,「我們慢慢接受了,他以德養壽,捐助後會很快樂。他開心,身體也健康,我們也就支持他。」她說,「(父親)給我們留下的是精神財富,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D

四項囑託

骨灰埋樹下,公物全退還

生前,張玉華有個幸福的大家庭。五個兒女,子孫滿堂,曾孫輩最大的10多歲,最小的1歲。

不過,張玉華逝世後,家屬謝絕了外地親朋好友去南京弔唁,「我們打算尊重老人的遺囑,喪事一切從簡。」

張玉華的秘書范成軍告訴南都記者,其實早在2001年,張玉華85歲時,就已寫好遺囑。

這份遺囑名為「我的後事留言」,內容有兩頁,用A 4紙寫的。

在「留言」中,張玉華說,「我活著為人民,死了也要為人民。我的後事,也要為人民著想,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去做與死者無益、與活者有損的事。喪事從簡,要辦出個從簡的樣子。」

這份「留言」,他改了又改,「最終稿」已是第三稿。留言最終凝練為四項囑託:

對於後事,張玉華要求子女做到「十不」:不發唁電、唁函;不設靈堂;不設追悼會等。

同時,他交代,骨灰可用紗布包好,「埋在一棵樹下,起點肥效作用,注意防止水土流失污染環境。」

對於遺款遺物,張玉華囑託: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數退還,需要賠償的則堅決按照制度規定辦;屬於借用的,無論公家的或私人的,一律歸還原主。

最後,張玉華再次叮囑,「我的後代,要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終身為共產主義奮鬥,否則不配做我的後代。」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寫:采寫:南都記者 劉苗

受訪者供圖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0比4落後差「點」大翻盤,恆大點球大戰憾負上港
「火眼金睛」高山雷達兵:每日可捕捉空域內上千過境飛機
今天3萬新CR-V召回,眾中國品牌簽到法蘭克福車展
導演「好拼」,叫大夥去二刷:「來發現電影中的更多細節吧!」
大學書院制,要有其形更要有其神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