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造卓越供應鏈 企業之爭實質是供應鏈之爭

打造卓越供應鏈 企業之爭實質是供應鏈之爭

編者語

當前,我國企業的供應鏈成本過高已經成了普遍現象,由於供應鏈成本過高,既延長了產品交易周轉期,擴大了供應鏈操作風險,又額外提高了產品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在互聯網背景下,表現在市場端,企業之間已經從一個公司與另一個公司的競爭變成了一條供應鏈和另一條供應鏈的競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供應鏈中間的價值正在不斷的發掘出來。

企業之爭實質是供應鏈之爭

——解讀商務部、財政部337號文件

文/本刊記者 潘國堯

2017年8月16日,商務部辦公廳和財政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 「關於開展供應鏈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旨在提高流通領域的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水平。同時,兩部委將在天津、上海、重慶、深圳、青島、大連、寧波、瀋陽、長春、哈爾濱、濟南、鄭州、蘇州、福州、長沙、成都、西安市開展供應鏈體系建設。

按照兩部委的解釋,這個文件是根據十三五規劃和供給側改革的相關要求而推出的,按理說應該從宏觀層面上加以指導,盡量做到簡明扼要並覆蓋到各細分領域。但該文件重點圍繞物流標準化、供應鏈平台、重要產品追溯等三方面展開。而事實上,供應鏈管理是一個複雜的體系,豈是一個文件三個方面的概述所能囊括的?

比如文件第一部分關於「物流標準化」,花了大量筆墨強調企業標準托盤使用率要達到80%,重點在快消品、農產品、藥品、電商等領域如何做到托盤推廣的單元化、標準化。

這會誤導基層組織以為供應鏈管理就是簡單的托盤化了,或者說,把托盤問題解決了,供應鏈管理就到位了。

顯然,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問題肯定不是物流標準化這麼簡單。

供應鏈管理的實現,是把供應商、生產廠家、分銷商、零售商等在一條供應鏈上的所有節點企業都聯繫起來進行優化,使生產資料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分銷環節變成增值的產品,到達有消費需求的消費者手中。

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社會庫存,而且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網路、組織網路,實現了生產及銷售的有效鏈接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合理流動,最終把產品以合理的價格,把合適的產品,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上。從這個角度看供應鏈管理,關鍵詞就是「集成」,就是把不同的資源與核心競爭力進行集成,使外在資源內在化。

顯然,托盤作為標準化的一個工具,即便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推廣,也無法起到「集成」的效果。交通部推甩掛運輸推了20年了,但是收效甚微,原因也是過於看重甩挂車輛的問題,而對甩掛運輸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改善環境的這些柔性因素關注不夠。

該文件的第二部分「建設和完善各類供應鏈平台,提高供應鏈協同效率」還是比較符合當前的實際,比如建設流通與生產銜接的供應鏈協同平台;建設資源高效整合的供應鏈交易平台;建設專業化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建設供應鏈公共服務平台。

但是文件中提到的這四個平台建設卻又顯得過於籠統,基層組織如果無法吃透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環節,對平台建設的理解就會似是而非,具體展開工作時會感到一籌莫展。

那麼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環節是哪些呢?具體說來要吃透以下10個環節的管理。

採購管理:目標是減少庫存,加快周轉的管理。採用智能訂單生成技術,按照當前庫存和銷售計劃自動計算所需要採購的商品種類和數進。以跨企業數據交換技術,實現對訂單從簽訂、執行、物流配送和貨款收付的全程跟蹤。

銷售管理:訂單全程跟蹤,實現對訂單從簽訂、執行、物流配送和貨款收付的全程跟蹤。查詢應收賬款、分析賬款風險。

生產管理:根據銷售計劃、生產能力和物料供應情況,生成生產計劃。根據生產計劃生成物料採購計劃。根據生產計劃和生產工藝路線,使物料供應部門能夠在準確的時間、把準確的物料、以準確的方式和準確的數目送到準確的工位。

倉庫管理:對來貨簽收、入庫管理、出庫管理、發貨管理、庫存檔點、庫內移位和庫間調撥進行全方位的管理。準確查詢商品的庫存數目和存放庫位,全面了解倉庫的庫容愔況。

庫存管理:根據每一個商品的歷史,對商品的庫存上下限進行設置,以達到對不同商品庫存分類管理的目標。

分銷管理:對客戶分類管理,自定義業務員分區管理和客戶管理授權功能。根據不同的類型客戶授權不同的商品和銷售價格。實現對訂單從簽訂、執行、物流配送和貨款收付的全程跟蹤。

零售管理:連鎖零售門店實行統一配貨,共享會員信息,店間庫存共享,實現快速調貨。準確掌握分銷渠道中每一個環節的實時庫存情況,為準時配貨和管理決策提供準確的數據。

配送管理:支持客戶通過網路和電話、傳真等多種方式發送託運指示。根據不同的配送方式和線路自動生成費用清單。

財務管理:與業務系統進行全面的對接,減少操作人員多次錄入的繁瑣和可能產生的數據錯誤,自動生成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表等財務報表,為決策者提供健全的參考數據。

辦公管理: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節省運營成本,提髙企業的競爭力,根據先進的管理工具,使企業快速實現規範化、無紙化、網路化和可視化的管理。

相對而言,文件的第三部分最有價值,那就是「建設重要產品追溯體系,提高供應鏈產品質量保障能力」。

在早些年的供應鏈管理中,一直比較注重信息流程,這是因為在很長一個時期中,打電話、發傳真,甚至面見談判成了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後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郵件、QQ、微信等信息交流手段不斷豐富,信息流通速度不斷加快。大數據時代,處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各種資料庫已經形成了集成態勢,所以信息處理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用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提高供應鏈產品的質量保障能力,這個主題非常有現實意義。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文件強調:

一是要建設城市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台,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追溯信息的互聯互通,以及與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台實時對接;鼓勵第三方追溯平台建設,建立追溯數據對接評價或認證機制;強化追溯數據分析與成果應用,增強追溯體系對供應鏈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二是擴大供應鏈產品追溯覆蓋範圍。在完善原有肉菜、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擴大節點企業覆蓋面,從而使相關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終端消費等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全部納入追溯體系。

三是支持供應鏈核心企業追溯系統創新升級。重點推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RFID)、視頻識別、區塊鏈、GS1、對象標識符(OID)、電子結算和第三方支付等應用,推動追溯系統創新升級;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形成全渠道整合、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追溯網路。

總之,供應鏈管理是把供應商、生產廠家、分銷商、零售商等在一條供應鏈上的所有節點企業都聯繫起來進行優化,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減少社會庫存,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網路、組織網路,實現生產及銷售的有效鏈接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合理流動,最終把產品以合理的價格,把合適的產品,及時送到捎費者手上。

從這個角度看兩部委發布的「關於開展供應鏈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固然存在一些缺憾,但卻是非常及時的一個文件,畢竟,從資源消耗型向消費導向型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供應鏈管理確實到了該站到聚光燈下的時刻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貿金百家 的精彩文章:

TAG:貿金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