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智慧箴言:中庸之道

智慧箴言: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被現代很多人誤解為和事佬的庸俗滑頭哲學,這完全是錯誤的解釋。

首先要講一下「中庸」兩個字的內涵。所謂「中」,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講一件事對不對,好不好,合適不合適,適宜不適宜,恰當不恰當,是用「中不中」來表達的,而且讀音為種(zhǒng)。同時,中也讀為重(zhòng),如中獎、中標、中靶、中籤率、命中率,意思是剛好、恰好達成目標。

那麼,「庸」字呢?庸是平的意思,不是指俗氣平庸,而是指衡平、恆常、不變。世上什麼是不變的、恆常的呢?身體、心念、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只有能變化萬事萬物,卻不隨萬事萬物生滅的道體,也即宇宙萬有的本體,才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所以,庸在這裡代表道。

合起來,「中庸」講的是身心行為要合於道,以道為最高原則,為旨歸。這和《中庸》開篇的總原則是一致的,《中庸》開篇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是說,每個人天生的稟賦、個性乃至命運,乃至整個人類的特性,乃至萬事萬物各自的特性、生滅變化,這些作用、現象的來源是什麼呢?根本上,都來自於道,都是道的妙用。

因此,了解什麼是道,就是了解宇宙生命的根本,了解宇宙生命的根本,才會從根本上知道如何正確自處,如何正確面對人生,如何正確為人處世。這個學問,就是修道的學問,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否則,一切行為都是盲目的。

這個道,包括了追究求證形而上生命最高的道體,也包括道的形而下應用之道,如:做人之道,處事之道,各行各業都有道,醫有醫道,商有商道,政有政道,茶有茶道,花有花道,劍有劍道……甚至盜亦有道。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以形而上道和形而下道的體用相承精神為主軸。偏離這個主軸,俗話說就「不上道」了。「道」是中國文化諸子百家共同遵循的文化精神。換言之,所謂諸子百家,在形而上道的追究求證上,是一致的。在形而下道的應用探究上,各有側重,而為互補。後來從印度傳到中國的佛家,也是首先側重於形而上道的追究求證,悟道得道以後利益眾生,其應用也體現在形而下的道上。

所謂形而上道與形而下道,是體與用的關係,一切現象都是道的作用。道體無相,卻能幻化萬相。道不是人格化的神或上帝,因而沒有自我或偏私,對萬物一視同仁,天下為公。道與萬事萬物並非對立,而是一體不二。

因此,佛家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精神完全一致,所以,佛家到了中國,很快就生根發芽,蓬勃成長了。而西方文化中,宗教歧視與種族歧視的觀念根深蒂固,與一視同仁、天下為公的精神相背,並且因歧視而導致其自認為應該領導、統治、剝削異教徒和有色種族。東西方文化精神的不同,導致族群行為差異很大。

因此說,現在很多人把那麼偉大的「中庸」哲學,誤解為庸俗滑頭哲學,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也反映了這個時代文化上的悲哀。

本文轉載自中國移動《12580國學堂》彩信業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文化思想:拜佛是最好的運動
夢參老和尚:皈依三寶的因緣《七》
南懷瑾先生側記:蘭溪行館
南懷瑾老師:如何消免自己的罪過?
智慧人生:話有三不說,事有三不做,人有三不交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