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村樹:小路彎彎

鄉村樹:小路彎彎

作者:鄉村樹,配圖:網路

在我們每個人稚嫩的童心中,外婆是我們心中最敬愛的上帝。我的外婆雖早已仙逝,但她的音容笑貌,仍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我家離外婆家不遠,但只有一條彎彎的小路可以通達。從我家到外婆家,約兩公里路程,其中隔著三個村莊。我村河東不遠處是李巷,李巷東面是施巷,俗稱黃泥壩頭。走過施巷再往東,就是成片的稻田,那是藕塘與錢橋的交界處。走小路穿過那裡,便到龔巷旁邊的唐巷了,外婆家就在龔巷。龔巷是錢橋鄉的一個遠近聞名的大村落,它與南面另一個大村落大毛村遙遙相對,如今大毛村早已拆遷,唯獨龔巷仍屹立在錫西的舜柯山下。

小腳伶仃的外婆拄著拐棍,走過那條彎彎的小路來到我家,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因為每年父母也會不止一次地,帶著我們走過那條路去外婆家。我***的記憶,來還原那條彎彎小路的真實面貌,懷念那條小路,其實更是懷念我的外婆。

從我家出門,走過村邊的新橋,在橋北堍右轉,就踏上了去外婆家的彎彎小路。那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左側是田,右側是河。小路不足一米寬,是名副其實的羊腸小路,這種泥土小路只要一下雨,就一步三滑根本無法走。另外,這種靠河邊的小路,因為田裡要排水,路上缺口較多,缺口小的,人走過時能跨過去,缺口大一點的,就放上一塊石板或木板,便於人們行走。在李巷的後面,還有幾座荒墳,小路穿過墳邊往北靠了。過李巷就到黃泥壩頭了,小河上有座橋叫黃泥橋,說是橋,其實就是用兩塊大石條拼在一起不足一米寬,兩邊也沒有護欄,膽小的人是不敢過的,只能繞道走。過黃泥橋往南走幾十米再往北轉彎,小路就在田間穿行比較安全了。走過田間小路又到河邊,此時小路折向東又是沿河,不遠處就是龔巷了,那裡就是外婆的家。

就這麼一條九曲十八彎的小路,是我家到外婆家的唯一之路。這條小路偏僻而且冷落,我真佩服外婆,走這種路別說是小腳老太,就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走著也感覺不爽快,只有晴好的天氣才能走這種路。外婆每次來我家,一坐下就和我母親嘮家常,她的話匣子一打開,似乎就沒有完的時候。不是說兒子就是說兒媳婦怎麼怎麼的,有時說他們好,有時說他們不好,母親也是東耳朵進西耳朵出,勸慰她老人家肚量要大,老人要多體量小輩,想吃點啥叫他們買就是,外婆聽了也總是點頭。外婆年輕時就守了寡,一人拉扯大五個子女也實屬不易,我母親是家中長女,當然是外婆最貼心的小棉襖了,母親所說的話,外婆也是言聽計從。母親要做飯了,外婆就端張小板凳坐到灶腳浜里,繼續家常里短地和母親講老空。

外婆一來我家,午飯就有好小菜,鮮魚肥肉都有,因此我們也可以占點光煞煞饞了,母親給我們飯碗上夾點魚肉和蔬菜,飯里澆點魚湯或肉湯,我們就乖乖地坐在一邊吃得很香。只見父母不停地往外婆碗上夾魚肉,大家邊吃邊聊,其樂融融。下午外婆回家的時候,母親都要送上一程,一般要送過黃泥橋,直至她老人家的身影在自己的視線中消失,母親才依依不捨地往回走。舊時沒有電話,相互也無法聯繫,外婆年過古稀之後,來我家的次數就少了,即使來我家,也由大舅送來,回家母親送。

母親平時經常帶我們去外婆家,每次去我們都非常開心,大舅和舅媽都會熱情招待我們,魚肉葷腥那是肯定少不了的。尤其是過年時,上海的兩個舅舅全家都回來了,一家人大團員。我們拎著禮品,去給外婆及舅舅舅媽們拜年吃年飯。若是雨雪過後的晴天,父母就會催促我們趕快起床,早飯過後趁天氣寒冷時,踏凍去外婆家,否則太陽升高,土路化凍後泥濘不堪無法行走。中午的年飯十分豐盛,我們都是外婆家的席上賓,飯碗上的魚肉多得吃不完,我們狼吞虎咽大吃大喝,母親不時關照我們要注意吃相,外婆則讓我們隨便吃喝,世上只有外婆好啊。飯後壓歲錢由外婆付。我們回家時,外婆還要給小輩們發手巾包,裡面花生、糖果、瓜子、桔子、荸薺還有幾隻元寶菱。每年春節期間,外婆給的那個沉甸甸的手巾包,在我的心中比金子還貴。我們和外婆及舅舅舅媽們道過別,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常言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外婆仙逝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母親姐弟五人相繼去世,外婆的家散了。想起外婆家昔日的輝煌,心中難免充滿稠悵。那條通往外婆家的彎彎的小路,如今早已不復存在,但黃泥橋還在,已經是一座堅固的水泥橋了。

故鄉那條彎彎的和外婆的連心路,成了我此生永遠也無法抹去的鄉愁。

蘋果手機用戶請長按左側二維碼識別後讚賞,留言寫文章名稱和讚賞人姓名。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雅文學 的精彩文章:

TAG:心雅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