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十,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四十,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從各方面闡述關於「道」的理論。在本章里,老子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講述了「道」的運動變化法則和「道」產生天下萬物的作用。關於「道」的基本理論,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論的。本章雖然只有兩句話,但言簡意賅,含義十分豐富。

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闢的見解。「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複。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複、周而復始。這當然是老子認識上的不足。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不具備一定條件,是不能轉化的。不經過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發生轉化,這就多少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到有什麼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的論者認為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並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並不曾把「無』當作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有」當作第二性的東西,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範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是道產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醉愛逍遙 的精彩文章:

三十七,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三十八,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TAG:醉愛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