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自成曾想與明朝和議,崇禎為何拒絕呢?背後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李自成曾想與明朝和議,崇禎為何拒絕呢?背後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中午時分,闖軍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

  攻擊先從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門開始,「四面如黃雲蔽野」,攻勢如潮,極具威勢。

  一時間,「城上下炮交發,如萬雷轟烈,天地震懾,城外火光際天。」

  狂轟猛炸持續了一天,第二天,李自成在彰義門外設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監杜勛朝城上喊話,但聲音嘈雜,聽不清楚,依稀是教城上人停止放箭,他有話要講。

  負責守城的襄城伯李國楨大聲回話:「我讓一個人下去為人質,你上城與聖上面講!」

  杜勛為了向李自成丑表功,表現得正氣凜然,答:「我杜勛一向無所畏懼,上城就上城,哪用得著你們派人質交換!」(《明季北略》)

  於是軍士將他縋入城,跟大太監王承恩一同去見崇禎。

  見了崇禎,杜勛假惺惺一副關切的模樣,說:「賊人馬強眾,鋒不可當,皇上當自為計。」

  接著,詳細地轉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順「割地講和」,即議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大明犒賞大順軍銀百萬兩,從此以後,大順軍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外剿清妖。

  現在京城形如累卵,照理說,這是大明帝國、同時也是崇禎能僥倖逃過國滅身死的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了。

  可是大明王朝自開國二百七十多年來,奉行的一直都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立國宗旨,事關國體,崇禎還是拿不準主意,問身邊的魏藻德:「此議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

  可就跟要不要放棄寧遠的爭議時一樣,魏藻德一言不發,只是鞠躬俯首。一任崇禎火燒眉毛急得團團轉,就是不作聲、不表態。

  崇禎只得讓杜勛出城答覆李自成:「朕還沒想好,等想好了,再頒旨。」

  杜勛已走,崇禎再問魏藻德,還是吱吱唔唔,莫一衷是。崇禎大為掃興,推倒龍椅,拂袖而去。議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

  崇禎親自起草了一份《親征詔書》,稱自己要「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號召臣民,但有奮發忠勇,到軍前聽用的,「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

  他抱定了身死社稷的思想,吩咐駙馬都尉鞏永固率家丁護送太子出逃,徐圖將來。可鞏永固的回答卻是:鞏家從不敢私蓄家丁,就算有,要衝出重圍的可能性也接近於零。崇禎嘆了口氣,只好讓太監王承恩召集內侍,死守宮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TAG:明朝 |